天天看點

死去的忠臣義士成為一座城市的保護神:城隍文化為何盛行于上海、廣府等地?

死去的忠臣義士成為一座城市的保護神:城隍文化為何盛行于上海、廣府等地?

2022年1月19日,上海,城隍廟歡慶生肖虎年新春花燈展。(視覺中國/圖)

城隍是一座城市的保護神,這種信仰最早起源于南北朝,《北齊書·慕容俨傳》記載“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祐”,可見當時來自民間的士兵已經普遍尊奉和信仰城隍神。《隋書·五行志》也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可知南方梁朝皇室也尊奉城隍信仰。

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五“城隍神”條中考證指出:“城隍之祀,蓋始于六朝也,至唐則漸遍”,并引用了李陽冰、杜甫、張九齡、杜牧、陸遊等人詩文,指出“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

從李商隐《樊南文集》卷五《祝文》等所見祝禱文來看,他在廣西永福、荔浦、靈川、理定等唐代偏遠地區也曾祭祀過當地城隍,韓愈《潮州祭神文》也是在偏遠的潮州“祭于城隍之神”,可見唐宋以來城隍信仰确實已經滲入到中國社會各地,包括了遠離中原的偏遠區域。

到了宋代開始将城隍信仰納入正式的國家祀典,選取死去的忠臣義士或賢人擔任城隍,并獲得封爵和朝廷承認。城隍神相當于這座城市在超自然次元的地方官,需要保護當地的風調雨順,治病救人,有時還參與主持司法正義,人間的地方官有時會在城隍廟進行司法審判,這對于犯罪者會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有助于招供和獲得證詞。

随着宋明以來民間社會和商業經濟的發達,以城隍廟為中心的民間社會、商業、節慶相混合的文化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明代以來形成了以城隍信仰、商業交流、民間表演等為一體的新年城隍廟會,更是見證了民間工商業社會的發展。城隍廟會活動的舉行,各地習俗不同,一般農曆二、六、七月都有,一些地方月朔望之時即初一、十五都要舉行城隍廟會,頻率甚高。

城隍廟會伴随着商業市場的拓展,産生了不同于農業本位的内容,如明朝嘉靖時期《廣平府志》記載“廟之會,國初未有,自正德之初,始有此俗。先期貨物果集,酒肆羅列,男女入廟,燒香以求福利,無賴之徒雲集,乘機賭博,甚至鬥殺、淫盜、争訟由之起”。明朝早期朱元璋建立的小農本位洪武體制,對于宋代以來的商業市場發育是一種強制性的倒退,明代人清楚自己的“國初”是沒有城隍廟會這種商業活動的。而伴随着正德以來民間社會的複興和發展,商業性的城隍廟會逐漸成型,市場繁榮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伴随而生的無賴、賭博、訴訟等問題。據南明《州乘資》卷一描述,晚明萬曆時期的城隍迎神賽會“珍寶并陳,方物畢具”,還有很多人裝飾為“魑魅魍魉,遊行衢市”,可謂集民間信仰和商業繁榮為一體的歡慶活動。晚明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城隍廟市,月朔、望,廿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廟墀庑,列肆三裡”;廟會之日,“族族行而觀者六,貿遷者三,拜谒廟者一”,這一記載顯示了晚明時期城隍廟會市場的繁榮,舉行時間的頻繁,以及信仰祭祀色彩的“祛魅”,其核心内容轉變為娛樂、商業為主。

城隍廟在新年期間多與迎财神等商業氛圍濃厚的活動有關,如上海城隍廟就有财神殿,祭祀趙公明等神祇,1876年正月初七的《申報》就記載當年正月初四“上海城隍廟前财神出會”等活動,神像高六七尺,坐在大神轎中,儀仗隊完備,頗為顯赫隆重。财神趙公明掌管“生意興隆、财源茂盛、事業興旺、貿易如心”。一般來說,上海城隍廟在春節正月初一燒頭香,正月初五迎财神,初八舉行拜太歲的法會,正月十五上元節也有熱鬧的活動。

上海竹枝詞《豫園雜詠》描述“邑廟風光點綴工,新修縣志載圖中。士民合邑逢元旦,虔拜神明護海公”,傳統“元旦”就是春節,這是描述春節期間上海群眾在城隍廟虔誠叩拜的景象。城隍迎财神的活動,對工商業者來說有“利市”“招财”的好處,在此期間紛紛參與,盼求新一年興旺發達,由于人數太多,城隍的财神廟還需要發售财神券來控制人數。

在廣州的城隍,農曆正月初一開始也舉行春節廣府廟會,在此期間會舉行盛大的城隍出巡,保一方水土平安。經過祈福開光等科儀法事後,人們将城隍神祇請出,敲鑼打鼓,扛旗擡轎,禮花齊放,迎城隍繞境出巡,伴随舞獅舞龍。跟随在城隍神後的是香爐、鮮花、燈、水、柚子,在南方道教和民間信仰中,這叫“香花燈水果”,可以向城隍神祈求地方上的五谷豐登,太平安樂,市面繁榮。通過城隍出巡的公衆狂歡,人們完成向保護地方的神祇獻祭,也在這一過程中構築成了以春節“神聖時間”和城隍信仰“神聖空間”的對接,并在此次元中将中國南方民間商業社會中的各種力量整合到一起,在廟會期間各類商業活動興旺繁盛,城隍巡遊期間的商業娛樂包括歌舞、華彩、腰鼓以及嶺南風味各種小吃,将看、逛、玩整合為一體。

這一春節的慶典,實作了宗教思想史學家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所說“神聖與世俗”的對接,天、地、神、人與世俗商業之間不再是聖、俗之間的二進制對立,而是構成了一體與共生的形态。這種在春節期間的城隍廟會狂歡,在中國南方頗為普遍,如潮汕地區有春節“遊神”的習俗,所遊的神主要便是城隍老爺以及城隍供奉的各類神靈,鄉裡長者會伴随鑼鼓把城隍神像從廟中請出,巡遊各家各戶,以神案、貢品、鞭炮迎接供奉,再送到精心布置的“巡宮”,在巡宮對面安排唱戲以娛神,最後把神像請上轎到各村巡遊。

上海、廣府、潮汕之外,福建、台灣省、海南等地也多有春節城隍廟會或遊神的盛大習俗,對這些習俗不能以狂妄的理性主義态度将其貶斥為“愚昧”,恰其相反,這正展現了中國南方工商業社會和傳統信仰、節慶、禮俗之間的密切同構關系,是值得保護的良風美俗。

李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