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少年抑郁是怎麼來的?别讓青少年抑郁成為難以言說的痛

青少年抑郁是怎麼來的?别讓青少年抑郁成為難以言說的痛

科學認識和勇敢面對,是應對青少年抑郁最該有的态度。

文 | 任麗(心理咨詢師)

2021年11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内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要給予重點關注。13歲的小榮就是在篩查中被發現有嚴重抑郁傾向的,最終被診斷為中度抑郁症。

而在這之前,無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對小榮的異常表現都渾然不覺。而且,檢查結果出來後,小榮媽媽第一個反應就是否認:這怎麼可能?孩子從小快樂陽光,怎麼上了國中就抑郁了呢?

因為不相信,媽媽帶小榮先後去了三家醫院,做了很多測評,見每家醫院的診斷都是如此,她才不得不接受小榮生病的事實。不過,她和丈夫對這個病諱莫如深,不敢在孩子面前說,也不敢給孩子看藥盒,每次都偷偷換掉,生怕孩子知道實情後會更加抑郁。

的确,對大多數人來說,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讓人有更強烈的病恥感,因為他們擔心别人把抑郁症跟“神經病”畫等号,怕周圍人把他們當作異類不被了解,進而承受更大的人際關系壓力。但,逃避無濟于事,面對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青少年抑郁是怎麼來的?别讓青少年抑郁成為難以言說的痛

青少年抑郁是怎麼來的

孩子抑郁是向家庭、向社會發出的求救信号,他們在用症狀表達,或許這個家庭生病了,或許家庭過去僵化的模式讓孩子感受到無法忍受的痛苦,或許在學校出現了适應問題。

環境适應遇到了困難

小榮剛剛升上國中,進入一個新的學校,特别渴望結交新的朋友。可是,小榮國小基礎比較差,期末考試成績倒數,數學也就罷了,連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國文也考砸了,所有這些都嚴重打擊了小榮的自尊心。一方面她想像班級裡的其他孩子一樣優秀;另一方面因為拖了班級後腿而内疚,還因為自己考試成績差而自卑,這讓小榮更加不敢去交朋友,還經常感受到被同學孤立、排擠。

學業上的壓力、人際關系上的壓力,讓小榮在新環境中無法快速适應,導緻她異常焦慮。越焦慮,想得就越多,小榮就越無法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結果學習成績就更難以提高,于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而這一切困難,小榮都一個人默默地扛着,整晚整晚地失眠。

早期被忽視、被虐待以及喪失等創傷經曆被激活

同樣是升入國中,為什麼别的孩子沒有出現适應問題呢?這跟一個人的家庭關系息息相關。

小榮的父母是經人介紹閃婚的,婚後才發現,兩個人的性格有巨大差異。爸爸脾氣不好,做事簡單粗暴;媽媽性格内向,喜歡抱怨。小榮确診後,父母經常因為孩子的事情發生争吵,而且大多數時候都是當着小榮的面。孩子無所适從,因為站在誰那一邊,都會讓她感到背叛了另一方。

父母自顧不暇,就更顧不上孩子了。有時候為了戰勝對方,他們還會控制孩子,争奪孩子的愛,也是以,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情感上的忽視、不被支援。

我們談到虐待時,總會聯想到軀體虐待,但實際上語言暴力可能比身體上的虐待帶來的創傷更為嚴重。孩子會将早期父母那些侮辱性的語言内化,并成為自身核心信念的一部分。比如我不好、我不配、我就是不行等,這些自我認識也許就來自父母總是指責孩子做不好、很笨等語言。

當面臨挫折性的環境時,孩子尚不具備應對困難的能力,也沒有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就會更加貶低自己,更為退縮,也會有更多的自我攻擊。最嚴重的自我攻擊就是覺得自己不配在這個世界上活着,進而出現自殘自殺的行為。

青少年抑郁是怎麼來的?别讓青少年抑郁成為難以言說的痛

自戀受損

抑郁的易感人群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非常敏感,同時也會有那麼一些小才華,而這些小才華也是維持他們自尊的非常重要的支撐。

就像小榮,國小時國文作文總是得高分,獲得了老師、同學的認可,她也很喜歡寫作,這是她特别值得驕傲的事情。但上了國中,同學的貶低讓她的自戀受到嚴重的損害。本來她已經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同學了,現在更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一個毫無價值的人,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時,她就有可能采取過激的行為。

青春期的孩子處在建立自我認同的階段,他們會把自尊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而這時,家長、老師仍然把他們當作小孩子看待,總是用說教的方式與他們溝通,或者直接下指令,孩子就會感受到不被尊重。為了維護自尊,他們會用叛逆的方式極力地反抗。

青少年抑郁是怎麼來的?别讓青少年抑郁成為難以言說的痛

對于抑郁,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克服病恥感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5億人患有抑郁症,而中國的泛抑郁人數超過9500萬,青少年抑郁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也呈上升趨勢。是以,青少年抑郁是一個巨大的群體,不是一種稀有“病”,它就像感冒一樣,病了就要就醫,遵醫囑服藥,同時也需要配合心理咨詢。對于青少年進行早期幹預,一般愈後狀況還是很不錯的。而很多時候,病恥感實際上是家長不願意面對,也在無形中阻礙了孩子進一步尋求專業幫助。

我在咨詢中發現,承認自己生病了的來訪者,更容易放下偏執,容許自己可以不用太完美、不用太好,容許自己有一段自我照顧的時間,反而會變得輕松起來。同時,症狀也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某些好處,比如父母說話不會像過去那樣張口就來,而是會考慮孩子的感受;父母會嘗試了解孩子為什麼生病;父母會嘗試改善夫妻關系,不讓孩子過度卷入……這些都會給孩子創造一種自我發展與成長的空間。

青少年抑郁是怎麼來的?别讓青少年抑郁成為難以言說的痛

營造寬松溫暖的家庭環境

很多時候,當一個孩子帶着這樣的症狀尋求心理幫助時,實際是把整個家庭帶到了心理咨詢中。父母關系不好,整天争吵,孩子為了讓自己能好受一些,要麼隔離情感,對父母的争吵無動于衷,變得非常冷漠;要麼通過生病的方式讓父母明白,他們糟糕的關系是造成自己痛苦的根源。

假如父母不做出改變,孩子的症狀就可能會一直維持下去。在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學領域,大量研究證明,父母的“沖突性對話”對兒童與青少年的發展有着極為不利的影響,它可能會造成抑郁、焦慮、社交退縮以及各種行為問題。是以,父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解決自身的關系和自我成長上,家庭氛圍就會變得更為寬松和諧,孩子也會從中獲得心靈的滋養。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讓孩子對自我有更積極的認識

抑郁的人通常會有強烈的無助感與無望感。無助感來自缺乏自我能動性以及獲得外部支援的能力,無望感則來自對未來的無法掌控感,喪失了對未來的希望。從深層次來看,這兩方面都來自對自己的消極看法,缺乏自信心。

當我看到小榮那些優美的文字時,真的是眼前一亮。她敏感的個性特點,恰恰是其進行文學創作的資源。如果身邊的人可以跟她讨論她寫的内容,讀懂她文字背後表達的内在感受,支援她大膽地創作,她就可以在這個點上獲得更多的自信。然後,由點到面地幫助她發掘出更多的優勢,讓她看見更多的可能性。

抑郁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被言說,無法被接受。當發現身邊有抑郁的孩子時,請伸出雙手擁抱他,讓溫暖流進他的心田,成為冬日裡的那束光。

責任編輯 賈方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