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少年如何健康“網聊”?美國心理學會總結10條建議

受訪專家:浙江省中國小心理健康督導  曹大剛

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記者  任琳賢

當地時間5月9日,美國心理學會官網首次釋出了指導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建議,并指出雖然社交媒體可以促進健康社交,但青少年在使用前應先進行社交媒體素養教育訓練,以確定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平衡、安全和有意義的使用體驗。“正如駕照一樣,使用社交媒體不能無規則‘上路’。”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西瑪·布萊恩特博士說,由于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和心智成熟速度不同,有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這需要青少年個人、家庭、學校、政府、相關從業者等共同承擔起確定青少年健康用網的社會責任。

青少年如何健康“網聊”?美國心理學會總結10條建議

布萊恩特為此成立了一個咨詢小組來審查相關科學文獻,總結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并提出了10條建議。浙江省中國小心理健康督導曹大剛表示,這對大陸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有一定借鑒意義。

1.應鼓勵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為社會支援、線上陪伴和情感親密創造機會,促進健康的社會化(從“生物人”成長為适應社會環境的“社會人”的過程)。大量研究顯示,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可能會受益于線上的社互動動,尤其是在社交隔離、承受壓力、尋求與同齡人建立聯系的時候。

2.社交媒體功能應适合青少年的發育發展水準。例如,“喜歡”“點贊”按鈕、推薦内容、時間限制等功能。曹大剛解釋道,青少年時期是形成同一性的關鍵期,正是一個追求自我意識、适應社會的階段,這個過程他們會擔心自己被邊緣化、被主流抛棄。而一些高贊數、受歡迎的内容,以及大資料算法下“誘導沉迷”的推送内容,很可能引起青少年産生忽略自我需求的混亂感,變得從衆、盲目。目前,有些社交平台使用的青少年模式對推送内容類型、使用時間等有所限制,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負面影響。但是,大資料算法普遍應用的背景下,仍有很多社交平台沒有設定青少年模式,這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努力。

3.在青春期早期(10~14歲),建議對大多數青少年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進行監督;随着孩子年齡增長,要逐漸增加孩子的自主權,尊重其隐私需求。曹大剛說,青少年尚未形成完全的人格和價值觀,是以家長、老師必須充分了解孩子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及時進行必要的指導和教育。但要注意,14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期,也是孩子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時期,家長、老師在管理和監督時不能過于簡單粗暴,比如直接要求上交手機、翻查手機等。建議監護者從預防入手,在生活中主動詢問孩子在使用哪些社交媒體,看些什麼内容,對哪些感興趣,有哪些困惑,及時傳遞使用社交媒體的正确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4.為了減少心理傷害的風險,應盡可能減少、禁止、弱化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接觸到非法或不利身心健康的内容,包括教唆或鼓勵青少年從事有健康風險的行為,如自殘、傷害他人、病态減肥等。

5.為了盡量減少心理傷害,應最小化青少年暴露于“網絡仇恨”的可能,包括歧視、偏見、仇恨、網絡霸淩等。研究表明,青少年接觸線上的歧視和仇恨資訊,會增加焦慮和抑郁的風險,即使控制了青少年線下接觸類似經曆的可能,依然會有負面影響。研究還顯示,與線下欺淩相比,線上欺淩和騷擾可能更為嚴重,近年來,網絡霸淩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都在增加。曹大剛說,在社交媒體上,謠言、低俗、獵奇、無底線的内容仍如同頑疾一般存在,在海量的資訊中,青少年很容易裹挾其中,甚至出現一些沖動性行為,這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家長、老師必須重視孩子的上網情況,不妨主動與孩子探讨社交媒體上的熱點内容,“堵不如疏”,成年人可以利用更豐富的知識、理性的思考、全面的視角,鼓勵孩子帶着善意參與線上互動,減少不良資訊和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6.定期篩查青少年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防範“有問題的社交媒體使用”。“有問題的社交媒體使用”是指難以控制地沉迷其中;社交媒體使用幹擾了日常生活、學業、人際關系等,甚至為繼續使用社交媒體,不惜撒謊、引發沖突。曹大剛表示,其實很多隐患早已埋下,比如孩子在使用社交媒體前,監護人就沒有提出使用限制。如果提前與孩子商量好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預設時間等,失控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另外,一些年輕的家長,甚至也存在過度用網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不經意的細節中,對孩子起到了不良示範,且較少把時間用在與孩子面對面的互動交流中,就很容易導緻孩子出現有問題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

7.限制青少年的社交媒體使用時長,以免幹擾睡眠和身體活動。研究建議,青少年每晚至少應睡夠8小時,并保持規律睡眠。研究顯示,睡前1小時内使用社交媒體,與睡眠障礙有關。睡眠不足會破壞青少年大腦的神經發育、情緒功能,還會增加自殺風險。

8.限制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進行攀比。曹大剛表示,社交媒體打破了空間限制,确實推動了攀比行為,從長相、衣着到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都可以是攀比的内容。尤其對青少年而言,自我同一性尚未完善,很容易掉入攀比的陷阱,甚至出現焦慮、抑郁情緒。攀比的背後是自卑心理,其實,家長隻要重視關注孩子的自信心樹立,就能一定程度上預防攀比行為的出現。當孩子認可自身的閃光點,内驅力更強時,就能更辯證地看待别人的行為和言論。

9.在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之前,應先進行社交媒體素養教育訓練,確定其具備心理知識和技能。社交媒體可以幫助人們開拓視野、獲得咨詢、社交自由。但是,社交媒體的内容不完全等同于現實生活,點贊、評論或發帖也可能并不代表大多數人的想法,所有網上呈現的都需要堅持辯證的态度,尤其對于一些“過度反應”“極端行為”應保持警惕,主動與現實中的親友交流探讨。另外,學校、家長應向青少年提供正規的社交媒體資訊,避免孩子陷入有安全風險的社交平台。另外,應教導青少年,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他們在網上的發聲來幫助他人,社交網絡是可以傳播正能量的管道。

10. 應大力支援關于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發展影響的科學研究。例如,政府、公益機構等相關主體,應大力投資支援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研究,相關企業也應積極參與并配合研究資料共享。▲

責編:羅榕

主編:張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