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3青少年因手機成瘾影響學習!有三大表現就該當心了

1/3青少年因手機成瘾影響學習!有三大表現就該當心了

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 陳祉妍

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記者 牛雨蕾

近日,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夏柱智團隊釋出的《農村留守兒童手機沉迷問題調查與對策建議》顯示,四成留守兒童有專屬手機,一半使用長輩的手機;67.3%的家長認為孩子出現了手機沉迷的趨勢,21.3%的家長認為孩子嚴重沉迷手機。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近日公布的調查資料也顯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對“我不能忍受沒有手機”表示同意,可能已對手機産生心理依賴,有超過1/3的青少年因使用手機而影響了學習和生活。

孩子更易對手機上瘾

“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了類似情況。山西的李女士有兩個孩子,大兒子11歲,小女兒還不滿5歲,兩個孩子玩起手機就不撒手。“小女兒比較好管,玩手機時間一長,我就用其他玩具轉移她的注意力。但對大兒子是真的沒辦法,他電子産品玩得比大人還‘溜’。”李女士說,兒子的網課要在電腦或平闆上進行,需要他自己操作,家長沒辦法24小時監管,即便這樣,一周裡也能有3天抓到他偷偷打遊戲。“網絡口頭禅”更是張口就來,有時侯兒子說的話李女士都聽不懂。她的大兒子告訴記者:“學校裡大家都刷短視訊,都用網絡用語,我不玩兒、不說,就跟大家沒有共同話題了。”

“有一些原因可能會使未成年人容易手機成瘾。”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陳祉妍介紹,一方面,短視訊和遊戲是便宜、可及性高的娛樂方式,生活中沒有足夠的自由、時間或金錢去娛樂時,就可能會訴諸短視訊。和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沒有足夠的經濟自主權及獨立行動能力,更容易沉溺其中。另一方面,很多的休閑娛樂以技能為前提,需要“付出”精力,如打籃球首先得“會打”,還要耗費體力,但刷短視訊不需要,付出的隻有“時間”。

沉迷手機不隻耽誤學習

過度使用手機會給孩子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碎片化資訊影響正确學習模式的養成。陳祉妍說,掌握一門學科的知識,首先需要知曉學科發基本架構、基礎原理,才能更好地了解、應用。短視訊中的碎片化資訊會打破這一學習結構,灌輸獵奇的名詞、理論,反而不利于孩子正确了解。

過度依賴視覺會扼殺想象力、破壞感官平衡。很多時候,想象力依賴主觀,需要供給者在設計内容時提供足夠的“留白”,給觀衆“腦補”的機會。“視訊的内容固定,動态畫面和聲音可傳遞很多資訊,少了留白,對孩子的想象力反而有阻礙作用。”陳祉妍說。感官平衡意味着多感官綜合利用,如跑步時去感受肌肉的力量、周圍環境的溫度、迎面而來的風、前路的障礙物……“這些對兒童大腦發育特别有幫助,過度使用手機則會破壞這種發育。”

個性化算法讓兒童陷入“即時滿足陷阱”。目前的短視訊平台都搭載了個性化算法,對正在發育、需要接受更廣泛資訊和更廣闊世界的兒童來說是一種枷鎖。短視訊是一種“即時滿足”的娛樂工具,直接給孩子帶來刺激和享受。陳祉妍說,若他們很容易獲得各種資訊,就會喪失延遲滿足的能力。

三個表現預示成瘾

對于孩子是否存在手機成瘾問題,陳祉妍認為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初步判斷。

時長不斷增加。孩子原本可能一次隻玩半小時,但漸漸地增加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徹夜,而且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幹擾正常生活。“打遊戲”“刷短視訊”都是一種行為,隻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内都是正常的,甚至可能有助提升認知、調節心情。但如果孩子因為玩手機不去上學、不能完成家庭作業,還會失眠、焦慮,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的。

産生不當行為。如“撒謊”“隐瞞”——本來玩了但說沒玩,或本來玩了4小時但隻說玩了1小時,并且是以而産生了“羞恥感”,覺得無法面對家長、老師,都是成瘾表現。

1/3青少年因手機成瘾影響學習!有三大表現就該當心了

正确引導,嚴格限制

“在孩子們需要通過網絡學習、寫作業的當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孩子成瘾。”陳祉妍說。

學校承擔起相應責任。“很多對網絡的使用是‘非必須的’。”陳祉妍說,有的學校會對使用手機沉迷的學生進行特殊管理,并告訴家長“你家孩子不需要手機”“所有的作業沒有需要用到網絡的”。

家長要正确引導。手機是一個很好的生活工具,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更多地看到手機的“工具”屬性,如資訊檢索、增進家人間的溝通交流,而不是遊戲、娛樂等“玩具”功能。

限制使用時間。家長有權管控孩子使用電子産品的時間,讓孩子能有更充足的時間去睡覺、做有意思的活動、跟同齡人交往。“必須要提前跟孩子約定好使用時間,如果超出要有處理措施。”陳祉妍說。

不用成人身份給孩子注冊任何賬号。目前大陸的網絡管理比較嚴格,很多程式都分成人版、兒童版,兒童版還有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在通路内容、時間方面都有特殊規定,能幫助家長管理孩子。▲

責編:趙子瑩

主編:徐文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