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少年如何健康“网聊”?美国心理学会总结10条建议

受访专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督导  曹大刚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任琳贤

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心理学会官网首次发布了指导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建议,并指出虽然社交媒体可以促进健康社交,但青少年在使用前应先进行社交媒体素养培训,以确保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平衡、安全和有意义的使用体验。“正如驾照一样,使用社交媒体不能无规则‘上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西玛·布莱恩特博士说,由于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和心智成熟速度不同,有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这需要青少年个人、家庭、学校、政府、相关从业者等共同承担起确保青少年健康用网的社会责任。

青少年如何健康“网聊”?美国心理学会总结10条建议

布莱恩特为此成立了一个咨询小组来审查相关科学文献,总结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并提出了10条建议。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督导曹大刚表示,这对大陆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有一定借鉴意义。

1.应鼓励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为社会支持、在线陪伴和情感亲密创造机会,促进健康的社会化(从“生物人”成长为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会人”的过程)。大量研究显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可能会受益于在线的社交互动,尤其是在社交隔离、承受压力、寻求与同龄人建立联系的时候。

2.社交媒体功能应适合青少年的发育发展水平。例如,“喜欢”“点赞”按钮、推荐内容、时间限制等功能。曹大刚解释道,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正是一个追求自我意识、适应社会的阶段,这个过程他们会担心自己被边缘化、被主流抛弃。而一些高赞数、受欢迎的内容,以及大数据算法下“诱导沉迷”的推送内容,很可能引起青少年产生忽略自我需求的混乱感,变得从众、盲目。目前,有些社交平台使用的青少年模式对推送内容类型、使用时间等有所限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负面影响。但是,大数据算法普遍应用的背景下,仍有很多社交平台没有设置青少年模式,这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

3.在青春期早期(10~14岁),建议对大多数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要逐渐增加孩子的自主权,尊重其隐私需求。曹大刚说,青少年尚未形成完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因此家长、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孩子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教育。但要注意,14岁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为的高峰期,也是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时期,家长、老师在管理和监督时不能过于简单粗暴,比如直接要求上交手机、翻查手机等。建议监护者从预防入手,在生活中主动询问孩子在使用哪些社交媒体,看些什么内容,对哪些感兴趣,有哪些困惑,及时传递使用社交媒体的正确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4.为了减少心理伤害的风险,应尽可能减少、禁止、弱化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非法或不利身心健康的内容,包括教唆或鼓励青少年从事有健康风险的行为,如自残、伤害他人、病态减肥等。

5.为了尽量减少心理伤害,应最小化青少年暴露于“网络仇恨”的可能,包括歧视、偏见、仇恨、网络霸凌等。研究表明,青少年接触线上的歧视和仇恨信息,会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即使控制了青少年线下接触类似经历的可能,依然会有负面影响。研究还显示,与线下欺凌相比,线上欺凌和骚扰可能更为严重,近年来,网络霸凌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都在增加。曹大刚说,在社交媒体上,谣言、低俗、猎奇、无底线的内容仍如同顽疾一般存在,在海量的信息中,青少年很容易裹挟其中,甚至出现一些冲动性行为,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家长、老师必须重视孩子的上网情况,不妨主动与孩子探讨社交媒体上的热点内容,“堵不如疏”,成年人可以利用更丰富的知识、理性的思考、全面的视角,鼓励孩子带着善意参与线上互动,减少不良信息和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6.定期筛查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防范“有问题的社交媒体使用”。“有问题的社交媒体使用”是指难以控制地沉迷其中;社交媒体使用干扰了日常生活、学业、人际关系等,甚至为继续使用社交媒体,不惜撒谎、引发冲突。曹大刚表示,其实很多隐患早已埋下,比如孩子在使用社交媒体前,监护人就没有提出使用限制。如果提前与孩子商量好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预设时间等,失控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另外,一些年轻的家长,甚至也存在过度用网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不经意的细节中,对孩子起到了不良示范,且较少把时间用在与孩子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就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有问题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7.限制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长,以免干扰睡眠和身体活动。研究建议,青少年每晚至少应睡够8小时,并保持规律睡眠。研究显示,睡前1小时内使用社交媒体,与睡眠障碍有关。睡眠不足会破坏青少年大脑的神经发育、情绪功能,还会增加自杀风险。

8.限制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攀比。曹大刚表示,社交媒体打破了空间限制,确实推动了攀比行为,从长相、衣着到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可以是攀比的内容。尤其对青少年而言,自我同一性尚未完善,很容易掉入攀比的陷阱,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攀比的背后是自卑心理,其实,家长只要重视关注孩子的自信心树立,就能一定程度上预防攀比行为的出现。当孩子认可自身的闪光点,内驱力更强时,就能更辩证地看待别人的行为和言论。

9.在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之前,应先进行社交媒体素养培训,确保其具备心理知识和技能。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人们开拓视野、获得咨询、社交自由。但是,社交媒体的内容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点赞、评论或发帖也可能并不代表大多数人的想法,所有网上呈现的都需要坚持辩证的态度,尤其对于一些“过度反应”“极端行为”应保持警惕,主动与现实中的亲友交流探讨。另外,学校、家长应向青少年提供正规的社交媒体信息,避免孩子陷入有安全风险的社交平台。另外,应教导青少年,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他们在网上的发声来帮助他人,社交网络是可以传播正能量的渠道。

10. 应大力支持关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科学研究。例如,政府、公益机构等相关主体,应大力投资支持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研究,相关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并配合研究数据共享。▲

责编:罗榕

主编:张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