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亞馬遜、京東、當當等平台紛紛釋出2021年圖書暢銷榜,有媒體梳理發現:科幻小說熱度不減、爆品不斷,周邊文創産品炙手可熱、科幻原創小說IP被影視公司争搶,投資金額動辄過億……于是,有人抛出“元年論”,說今年是中國的科幻文創元年。
科幻文創元年是不是今年,其實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科幻産業的興起,已經是不可阻擋之勢。
2020中國科幻大會釋出的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科幻産業總産值達658.71億,同比增長超四成;而即使處于疫情時期,2021年上半年科幻産業産值也已達362.92億元。如果說,資料上的直接反映,還顯得有點單薄和空洞的話,那麼我們不妨分析下大陸科幻産業幾方面的基礎。
其一,是IP池。衆所周知,從文學作品到影視劇化、遊戲、周邊,IP的開發都需要一個過程。前些年,穿越戲、大女主言情劇、仙俠劇等,都經曆過這樣一個過程。而科幻由于對場景架構、特效制作的需要,轉換相對難一些,但随着技術的進步和資本的豐富,這越來越不是問題。
近些年,一些較為成功的科幻IP轉換,都展露出不俗的吸金能力。如《流浪地球》,不僅票房不俗,其周邊文創從99元一套的杯墊到4999元的限量版運兵車,全球熱銷。而類似《流浪地球》這樣的可供開發的IP,我們其實有很多。
去年,閱文集團和上海科協聯合釋出的《2021科幻網文新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8月,僅閱文平台就已經有超過51萬創作者寫過科幻網文,超22%的閱文集團頭部作家創作過科幻作品。如此規模的創作主體,哪怕優質率較低,也已不容小觑。
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大浪淘沙,大陸已經形成了一優秀批科幻創作者,其中不乏劉慈欣、王晉康、郝景芳等獲得國際獎項的知名科幻作家。可以說,無論是創作群體規模,還是作品品質,都是可圈可點的。
其二,是需求市場。在大陸龐大的人口群體中,科幻迷和潛在科幻迷的比例,并不低。
以很多人的童年和青春記憶《科幻世界》為例,這份1979年誕生的科幻雜志,已有四十餘年的曆史。有資料顯示,《科幻世界》發行量最高時40萬份,現在每月也有10萬份,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志。這多年來,這麼多發行量的背後,就是規模龐大的讀者群,而如今,他們也很容易轉為科幻文創消費者。
而由于科幻和科學的關系,它在現代家長育兒消費的接受序列中,遠高于那些武俠、言情、玄幻、魔幻類作品。一般來說,家長們是樂見孩子們閱讀科幻讀物、觀看科幻電影的,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增進孩子們的科學知識,培養孩子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想象力。
科幻作品是人類想象力最直接的展現。它其實并不僅僅是人類對未來世界的科學想象,還有對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反思,寄托着人類對更美好的社會的憧憬和追求。它是一種精神寄托、情感寄托,更是理想寄托。
其三,上述報告資料還顯示,如今大陸科幻作家中90後占比超70% ,Z世代(95後、00後)占比超58%。而Z世代讀者也在大幅增長,2021年6月,Z世代讀者同比增長超44%。正是因為從創作者到讀者都比較年輕,更加注定了中國科幻産業及其消費的巨大潛力。
可以說,中國的科幻産業充滿了成長性,孕育着無限可能,這是我們可以期待并信賴的基礎。
此外,近些年VR、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産業興起,這些與現實相結合、與時代同共振的領域,都将激發一定的科幻産業。俄裔著名小說家納布可夫有句名言:“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新興科技在諸多生活場景的應用,非但不會限制人們的想象力,還會進一步拓寬人類想象力的邊界。
綜上,對科幻文創元年,我們不妨保持信心,拭目以待。
文字:李哲
圖檔:網絡
欄目主持人:張永群
責編:張永群
編輯:朱曉帆 常瑩 孫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