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細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頂上功夫”有多厲害!

細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頂上功夫”有多厲害!

近來,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人們紛紛閉門不出,很多服務行業也不得不關門歇業。當我們一時間失去了“村口的Tony老師”,我們才意識到如今的生活竟然是如此的離不開他們。于是從微網誌到朋友圈,時常都有朋友在開玩笑,說自己要是再不剪頭發,那自己可能就要披頭散發做“野人”了。若是有古人看到這些年輕人的吐槽,那他們大概會伸出“爾康手”大喊一句:“沒事!我來幫你!”

我們都知道,本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古人在幾千年間常常保留着長發。為了不讓長發随意披散以至于打擾生活,曆代的人們都用發簪、帽子等器具去限制那三千煩惱絲。而這樣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

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梳理披散的頭發,并漸漸挽髻。大約經曆了數萬年的發展,到新石器晚期,人們就已經有了一種“梳子”。要制作這種“梳子”,得先用多根小木棍并列在一起,然後把木棍的一端用繩子拴住。随後再将這排木棍放在木闆上進行刻制,最終用木闆做出木梳。且在大汶口遺址中,人們還發現了兩柄象牙梳。

細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頂上功夫”有多厲害!

至于束發,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就要随意的多。他們就地取用諸如樹枝、竹片、大魚骨等比較光滑的長條狀的物件,随意地在頭頂繞一繞便能将頭發束好。待到奴隸至封建時代,人們束發的器具在材質和造型上才變得多樣。骨,包括象牙,金、玉、銀等材料在漢代以來的貴族之中尤其流行。

且除了束發,人們還可以結發或辮發。結發是未成年的古人們的常見選擇,女子在還未及笄時就常在頭上挽兩個髻。辮發則在成年人和孩童身上都可見。《禮記》所載的“男角女羁”,就是指辮發。不過若是人們頭發還不夠長,那就是紮“一抓椒”和“沖天炮”了。

細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頂上功夫”有多厲害!

可如果頭發夠長,換句話說是活的年齡夠大,束起的頭發太多,那麼人們就得在單純的束發之後再采取點行動。是以簪從原本的“安發”開發出了新功能“固冠”。再加上後來服飾禮制的完善,簪和其他束發器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就更甚,造型也就發展出了更多。

春秋戰國時的女子,在束發時會用多根發簪:兩根可以斜插在頭頂的發髻旁邊,三根可以并列地插入發髻。若男子也想用多簪,那他們也有與之對應的發冠,供他們進行裝飾。

細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頂上功夫”有多厲害!

可惜如今,先秦至封建社會前期留存下來的發飾的實物,遠遠無法再現那個重視儀容的時代的發飾的繁榮。如今我們更多的隻得通過畫作、玉器、青銅器和一些彩陶去窺探一二。

不過戰國的武将因為行軍的緣故發明的一種“帻”,倒是發展的不錯。這帻其實就是用類似大手帕的布帛裹頭,使鬓角的碎發不亂垂。而後它發展出了平頂的“平上帻”、有屋頂的“介帻”。據說當年王莽因為是個光頭,還先戴上帻,再戴上冠,以掩人耳目。後來流傳的先戴帻後戴冠的習俗就是他“發揚光大”的。

細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頂上功夫”有多厲害!

至于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加冠”,在古時也曾有“二十成人,士庶入巾”的情況。且于漢代的人們而言,以黑巾裹頭才更實際。畢竟頂着一頂高高的帽子,還怎麼能毫無顧忌地彎腰鋤地呢?

細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頂上功夫”有多厲害!

不過有人覺得士大夫們加冠麻煩,士大夫們還覺得日常的冠帻還不夠正式呢。在正式的禮儀場合,大夫以上的貴族會換上“禮帽”,也就是“冕”。有趣的是,早期的冕,其實是由木頭制作的,寬八寸、長六寸,上面塗上玄色,下面飾以赤色,前面的沿是圓形的,後面才是方的。後來人們又用皮革做出了僅次于冕的一種禮帽,稱作“弁”。周代的皮弁甚至還得采用白鹿皮制作。明朝的時候,皇帝戴的弁還會以黑紗昌覆,綴上十二粒五色玉。

而男子們都如此追求頭頂功夫了,愛美的女子們自然也不遑多讓。單單裝飾幾個簪子當然是不夠的,淩雲髻、望仙九鬟髻、參鸾髻、神仙髻、迎春髻、垂雲髻、黃羅髻、迎香髻、堕馬髻、瑤台髻、盤恒髻、百合髻、同心髻……可以說,隻要頭發夠長,姑娘們的花樣就能無窮無盡。

不過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如今,有人愁的紮起了“沖天炮”,也有人因為一天又一天的肆意熬夜而越來越擔心自己會得像王莽一樣出門得多花點心思。不過說到底,宅太久的大家也都是在期待疫情趕快結束,然後去享受美好的時光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