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细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顶上功夫”有多厉害!

细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顶上功夫”有多厉害!

近来,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人们纷纷闭门不出,很多服务行业也不得不关门歇业。当我们一时间失去了“村口的Tony老师”,我们才意识到如今的生活竟然是如此的离不开他们。于是从微博到朋友圈,时常都有朋友在开玩笑,说自己要是再不剪头发,那自己可能就要披头散发做“野人”了。若是有古人看到这些年轻人的吐槽,那他们大概会伸出“尔康手”大喊一句:“没事!我来帮你!”

我们都知道,本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古人在几千年间常常保留着长发。为了不让长发随意披散以至于打扰生活,历代的人们都用发簪、帽子等器具去约束那三千烦恼丝。而这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梳理披散的头发,并渐渐挽髻。大约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到新石器晚期,人们就已经有了一种“梳子”。要制作这种“梳子”,得先用多根小木棍并列在一起,然后把木棍的一端用绳子拴住。随后再将这排木棍放在木板上进行刻制,最终用木板做出木梳。且在大汶口遗址中,人们还发现了两柄象牙梳。

细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顶上功夫”有多厉害!

至于束发,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要随意的多。他们就地取用诸如树枝、竹片、大鱼骨等比较光滑的长条状的物件,随意地在头顶绕一绕便能将头发束好。待到奴隶至封建时代,人们束发的器具在材质和造型上才变得多样。骨,包括象牙,金、玉、银等材料在汉代以来的贵族之中尤其流行。

且除了束发,人们还可以结发或辫发。结发是未成年的古人们的常见选择,女子在还未及笄时就常在头上挽两个髻。辫发则在成年人和孩童身上都可见。《礼记》所载的“男角女羁”,就是指辫发。不过若是人们头发还不够长,那就是扎“一抓椒”和“冲天炮”了。

细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顶上功夫”有多厉害!

可如果头发够长,换句话说是活的年龄够大,束起的头发太多,那么人们就得在单纯的束发之后再采取点行动。所以簪从原本的“安发”开发出了新功能“固冠”。再加上后来服饰礼制的完善,簪和其他束发器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就更甚,造型也就发展出了更多。

春秋战国时的女子,在束发时会用多根发簪:两根可以斜插在头顶的发髻旁边,三根可以并列地插入发髻。若男子也想用多簪,那他们也有与之对应的发冠,供他们进行装饰。

细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顶上功夫”有多厉害!

可惜如今,先秦至封建社会前期留存下来的发饰的实物,远远无法再现那个重视仪容的时代的发饰的繁荣。如今我们更多的只得通过画作、玉器、青铜器和一些彩陶去窥探一二。

不过战国的武将因为行军的缘故发明的一种“帻”,倒是发展的不错。这帻其实就是用类似大手帕的布帛裹头,使鬓角的碎发不乱垂。而后它发展出了平顶的“平上帻”、有屋顶的“介帻”。据说当年王莽因为是个光头,还先戴上帻,再戴上冠,以掩人耳目。后来流传的先戴帻后戴冠的习俗就是他“发扬光大”的。

细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顶上功夫”有多厉害!

至于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加冠”,在古时也曾有“二十成人,士庶入巾”的情况。且于汉代的人们而言,以黑巾裹头才更实际。毕竟顶着一顶高高的帽子,还怎么能毫无顾忌地弯腰锄地呢?

细品:古代男人和女人的“顶上功夫”有多厉害!

不过有人觉得士大夫们加冠麻烦,士大夫们还觉得日常的冠帻还不够正式呢。在正式的礼仪场合,大夫以上的贵族会换上“礼帽”,也就是“冕”。有趣的是,早期的冕,其实是由木头制作的,宽八寸、长六寸,上面涂上玄色,下面饰以赤色,前面的沿是圆形的,后面才是方的。后来人们又用皮革做出了仅次于冕的一种礼帽,称作“弁”。周代的皮弁甚至还得采用白鹿皮制作。明朝的时候,皇帝戴的弁还会以黑纱昌覆,缀上十二粒五色玉。

而男子们都如此追求头顶功夫了,爱美的女子们自然也不遑多让。单单装饰几个簪子当然是不够的,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神仙髻、迎春髻、垂云髻、黄罗髻、迎香髻、堕马髻、瑶台髻、盘恒髻、百合髻、同心髻……可以说,只要头发够长,姑娘们的花样就能无穷无尽。

不过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如今,有人愁的扎起了“冲天炮”,也有人因为一天又一天的肆意熬夜而越来越担心自己会得像王莽一样出门得多花点心思。不过说到底,宅太久的大家也都是在期待疫情赶快结束,然后去享受美好的时光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