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董承載的曆史,兩千年前的竹簡,讓我們更接近古代先賢的思想

導讀:1994年,湖北省荊門市的紀山鎮,發生了一起小型的古墓被盜的案件。令人吃驚的是,在這種小規模的墓葬中,竟然發現了一件國寶級的文物,什麼文物呢?郭店楚簡。

古董承載的曆史,兩千年前的竹簡,讓我們更接近古代先賢的思想

郭店一号墓出土裡珍貴的國寶級文物

警方接到報警後,聯合文物部門對這座“郭店一号墓”進行搶救性發掘。誰也沒有想到,在這個如此小規模的墓葬中,一件稀世國寶突然出現。

他們發現了什麼呢?郭店楚簡。這些竹簡青中泛黃,字型和圖檔特别清晰。我們知道,竹簡制作要經曆刮青、破片、曬白、蒸煮等十幾道工序,本身就十分的脆弱。

而這墓就有2000多年了,這些竹簡呆在古墓裡,有的甚至被泡在水下,已經不知道經曆了多少年的歲月。按照道理來說,應該很容易腐爛的,可是這些竹簡卻依然堅韌挺拔,就好像新削成的一樣。除了少量殘斷,大部分都儲存完好,實在是讓人驚奇。

那麼,有人可能會奇怪,這個竹簡最多是儲存的比較完好而已,憑什麼是了不起的寶貝?它有什麼價值嗎?我們知道,作為一門學科,考古首先強調的是科學價值,其次是曆史價值,最後才是藝術價值。

竹簡是古人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這上面的文字往往記錄了那個時候的重要資訊,這正是科學價值最完美的展現。文字越多,意義越重大,它的價值也就越高。

經過統計,這批竹簡有804枚之多,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記載13000多個楚國文字。這三個資料足以說明了它的價值所在,這叫文明傳承!

古董承載的曆史,兩千年前的竹簡,讓我們更接近古代先賢的思想

郭店一号墓出土了非常珍貴的楚店楚簡

而竹簡的内容更加讓人驚喜。以往的古墓也曾經出土過竹簡,但是大部分都是墓主人自己的著述,内容主要是算術、律令以及行政疏文等等。雖然内容豐富,但是很雜很寬泛。

但是這批楚簡則并非如此,它一共記載了16篇著作,全部都是關于先秦時期的哲學思想。其中道家典籍兩篇,分别是《老子》和《太一生水》;而儒家典籍則有14篇,分别是《缁衣》、《魯穆公子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等等。

《老子》又名《道德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咱們也就不再贅述。《缁衣》是《禮記》當中的一篇,它記錄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但是其他的典籍,估計很多人連名字都沒有聽過,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

既然這些著作能夠作為陪葬品,說明它具有相當高的價值,那麼為什麼如今卻鮮為人知?專家分析,這與當時的曆史背景有關系。

公元前213年,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為了控制思想輿論,秦始皇想出了一個非常極端的可怕措施,“焚書坑儒”。他認為用這樣手段可以淨化思想,統一文化。

古董承載的曆史,兩千年前的竹簡,讓我們更接近古代先賢的思想

楚簡的内容包括《老子》之類的著作

然而,他沒有想到這卻造成了曆史文獻的一個空前的思想空白。是以,隻有在秦朝之前被埋入古墓的文獻才能幸免。而郭店竹簡,就是這樣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獻。

那麼,問題來了,“焚書坑儒”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焚書的時候,除了巫醫蔔筮,還有種植之書不燒,其它都燒了。那為什麼有的能流傳下來,有的又沒有流傳下來呢?

這當然是有客觀原因的,比如說像《老子》、《缁衣》這樣的書籍,在當時全社會都比較流行,影響力相對更大,而且它與後世傳播的主流思想也較為接近。那麼,它流傳下來的幾率就大大增加了。

而經過研究,郭店楚簡失傳的着作,與儒家後世的主流思想有着明顯的差別,甚至有些還存在着尖銳的對立。自然而然就被後人有選擇性地淘汰掉了。

盡管在當時并不受人待見,但重制天日的失傳著作,卻給考古專家們帶來了許多的震撼。他們一緻認為,這些失傳的經典著作,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新的認識,同時也彌補了一段特殊曆史時期的思想空白,甚至是文明空白!

古董承載的曆史,兩千年前的竹簡,讓我們更接近古代先賢的思想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導緻曆史出現一段空白

這些失傳着作的出現帶給了我們驚喜,他們的研究價值那是不言而喻的。那麼經曆了2000多年被幸運地流傳下來的《老子》和《缁衣》,也會有讓人驚喜的發現嗎?

我們知道,《老子》也就是《道德經》,共有81篇,5000多字。而郭店版的《老子》大大縮水,篇幅隻有原來的一半不到,而且章節編排也有所不同,隻有甲乙丙三章,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專家就猜想,由于文言文解讀和斷句的問題,中國古代的文人在學習和著述的時候,往往會根據自己的了解增删典籍,會不會是這個原因呢?

那就說,後來的人們在自己的需要下,也許是統治者的需要下,不斷地在增加,不斷的在分割,這才出現裡後來的《老子》版本。

而墓主人生活的年代,與老子生前所處的年代更為接近。是以,有專家認為,郭店一号墓出土的《老子》應當和原著更為接近。也就是說郭店楚簡版本的《老子》,很可能是最原始最真實的《老子》。

咱們現在所讀到的5000字版本的《老子》,應該是在這個版本之上不斷發展而來的,有後人的增譯。是以,這最原始的版本,應該說是真正的古人思想。

古董承載的曆史,兩千年前的竹簡,讓我們更接近古代先賢的思想

經專家研究,楚簡上的《老子》和現在的不同

當然,僅憑一個時間因素,就做出這樣推斷,是否太過于草率呢?是以,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論,有部分專家提出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竹簡中的甲乙丙三組,隻是一個節抄本,當時應該還有一個很全面的版本。而這個古墓裡發現的陪葬品竹簡,隻是簡化版。是以,最早的《老子》是個什麼樣,還是沒有解決。

考古研究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哪怕推測和真實隻有一線之隔,也不能被當做是最後的結論。更何況,咱們現在讨論的是《老子》,《道德經》這樣一部2000多年來,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無數中國人甚至外國人的學術經典,那專家自然是慎之又慎,重之又重。

最終,學術界得到了這樣一個相對統一的結論。由于沒有考古的材料來證明或者是證僞。是以,現在隻能把楚店楚簡看作是最早的關于《老子》的實物材料。

字數縮水的謎團還沒有完全解開,新的問題又出來了。在《老子》當中又發現了一句極其重要的話,他們認為這句話有可能證明,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學術界,曾經存在着一個尖銳的驚人的學術造假事件。

那麼,是哪一句呢?在傳世本《老子》的第19章,有“絕仁棄義,民複孝慈”這樣一句。大概意思是說,咱們隻有摒棄了仁和義,才能回複到人的天性與和諧。而仁義是儒家極力倡導的理念,因而學術界一直認為這句話是儒道兩家思想對立的有力證據。

古董承載的曆史,兩千年前的竹簡,讓我們更接近古代先賢的思想

楚簡解釋了有争議的一個學術問題

但同時,這句話也遭到了學術界多年以來的質疑。盡管在老子看來,仁義的行為應該是發乎本能的,而不需要再去灌以仁義的名義。但是,仁和義這樣的概念,是否就應該完全舍棄呢?這樣的做法大家覺得并不絕對。

于是乎認為,這樣的口号似乎不像是老子提出來的,雖然老子的思想重點在于探讨人與自然的哲學關系,但是他早年為官的時候一直還是關心民生疾苦的。

那麼,這樣的沖突一直以來就困擾着學術界,而楚店楚簡的出土終于澄清了這個疑問。郭店楚簡版的《老子》中,赫然寫着“絕僞棄慮民複孝慈”,意思是抛棄虛僞和不必要的疑慮,人們才能恢複到自己的本性,社會才能更加的和諧。

也就是說,老子最初提到要舍棄的是虛僞和疑慮,而并非确認是仁和義。盡管我們無法得知,究竟是誰在曆史的程序當中,扭曲改變了老子的言論。但是從這一批出土的竹簡當中,我們還原了古代先賢,最原始最樸素最真實的哲學思想,并且目睹了儒道兩家學術發展的部分過程。

這些竹簡跨越千年,奇迹般地來到了我們的眼前,讓我們可以去近距離地欣賞着古代先賢的思想,這些非同一般的文化瑰寶,說它是國寶,絕不為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