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董承载的历史,两千年前的竹简,让我们更接近古代先贤的思想

导读:1994年,湖北省荆门市的纪山镇,发生了一起小型的古墓被盗的案件。令人吃惊的是,在这种小规模的墓葬中,竟然发现了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什么文物呢?郭店楚简。

古董承载的历史,两千年前的竹简,让我们更接近古代先贤的思想

郭店一号墓出土里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警方接到报警后,联合文物部门对这座“郭店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如此小规模的墓葬中,一件稀世国宝突然出现。

他们发现了什么呢?郭店楚简。这些竹简青中泛黄,字体和图片特别清晰。我们知道,竹简制作要经历刮青、破片、晒白、蒸煮等十几道工序,本身就十分的脆弱。

而这墓就有2000多年了,这些竹简呆在古墓里,有的甚至被泡在水下,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的岁月。按照道理来说,应该很容易腐烂的,可是这些竹简却依然坚韧挺拔,就好像新削成的一样。除了少量残断,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实在是让人惊奇。

那么,有人可能会奇怪,这个竹简最多是保存的比较完好而已,凭什么是了不起的宝贝?它有什么价值吗?我们知道,作为一门学科,考古首先强调的是科学价值,其次是历史价值,最后才是艺术价值。

竹简是古人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这上面的文字往往记录了那个时候的重要信息,这正是科学价值最完美的体现。文字越多,意义越重大,它的价值也就越高。

经过统计,这批竹简有804枚之多,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记载13000多个楚国文字。这三个数据足以说明了它的价值所在,这叫文明传承!

古董承载的历史,两千年前的竹简,让我们更接近古代先贤的思想

郭店一号墓出土了非常珍贵的楚店楚简

而竹简的内容更加让人惊喜。以往的古墓也曾经出土过竹简,但是大部分都是墓主人自己的著述,内容主要是算术、律令以及行政疏文等等。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很杂很宽泛。

但是这批楚简则并非如此,它一共记载了16篇著作,全部都是关于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其中道家典籍两篇,分别是《老子》和《太一生水》;而儒家典籍则有14篇,分别是《缁衣》、《鲁穆公子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等等。

《老子》又名《道德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咱们也就不再赘述。《缁衣》是《礼记》当中的一篇,它记录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但是其他的典籍,估计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听过,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

既然这些著作能够作为陪葬品,说明它具有相当高的价值,那么为什么如今却鲜为人知?专家分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系。

公元前213年,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思想舆论,秦始皇想出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可怕措施,“焚书坑儒”。他认为用这样手段可以净化思想,统一文化。

古董承载的历史,两千年前的竹简,让我们更接近古代先贤的思想

楚简的内容包括《老子》之类的著作

然而,他没有想到这却造成了历史文献的一个空前的思想空白。所以,只有在秦朝之前被埋入古墓的文献才能幸免。而郭店竹简,就是这样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献。

那么,问题来了,“焚书坑儒”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的时候,除了巫医卜筮,还有种植之书不烧,其它都烧了。那为什么有的能流传下来,有的又没有流传下来呢?

这当然是有客观原因的,比如说像《老子》、《缁衣》这样的书籍,在当时全社会都比较流行,影响力相对更大,而且它与后世传播的主流思想也较为接近。那么,它流传下来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而经过研究,郭店楚简失传的着作,与儒家后世的主流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尖锐的对立。自然而然就被后人有选择性地淘汰掉了。

尽管在当时并不受人待见,但重现天日的失传著作,却给考古专家们带来了许多的震撼。他们一致认为,这些失传的经典著作,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新的认识,同时也弥补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空白,甚至是文明空白!

古董承载的历史,两千年前的竹简,让我们更接近古代先贤的思想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导致历史出现一段空白

这些失传着作的出现带给了我们惊喜,他们的研究价值那是不言而喻的。那么经历了2000多年被幸运地流传下来的《老子》和《缁衣》,也会有让人惊喜的发现吗?

我们知道,《老子》也就是《道德经》,共有81篇,5000多字。而郭店版的《老子》大大缩水,篇幅只有原来的一半不到,而且章节编排也有所不同,只有甲乙丙三章,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专家就猜想,由于文言文解读和断句的问题,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学习和著述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删典籍,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呢?

那就说,后来的人们在自己的需要下,也许是统治者的需要下,不断地在增加,不断的在分割,这才出现里后来的《老子》版本。

而墓主人生活的年代,与老子生前所处的年代更为接近。因此,有专家认为,郭店一号墓出土的《老子》应当和原著更为接近。也就是说郭店楚简版本的《老子》,很可能是最原始最真实的《老子》。

咱们现在所读到的5000字版本的《老子》,应该是在这个版本之上不断发展而来的,有后人的增译。所以,这最原始的版本,应该说是真正的古人思想。

古董承载的历史,两千年前的竹简,让我们更接近古代先贤的思想

经专家研究,楚简上的《老子》和现在的不同

当然,仅凭一个时间因素,就做出这样推断,是否太过于草率呢?因此,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部分专家提出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竹简中的甲乙丙三组,只是一个节抄本,当时应该还有一个很全面的版本。而这个古墓里发现的陪葬品竹简,只是简化版。所以,最早的《老子》是个什么样,还是没有解决。

考古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哪怕推测和真实只有一线之隔,也不能被当做是最后的结论。更何况,咱们现在讨论的是《老子》,《道德经》这样一部2000多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无数中国人甚至外国人的学术经典,那专家自然是慎之又慎,重之又重。

最终,学术界得到了这样一个相对统一的结论。由于没有考古的材料来证实或者是证伪。所以,现在只能把楚店楚简看作是最早的关于《老子》的实物材料。

字数缩水的谜团还没有完全解开,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在《老子》当中又发现了一句极其重要的话,他们认为这句话有可能证实,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学术界,曾经存在着一个尖锐的惊人的学术造假事件。

那么,是哪一句呢?在传世本《老子》的第19章,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样一句。大概意思是说,咱们只有摒弃了仁和义,才能回复到人的天性与和谐。而仁义是儒家极力倡导的理念,因而学术界一直认为这句话是儒道两家思想对立的有力证据。

古董承载的历史,两千年前的竹简,让我们更接近古代先贤的思想

楚简解释了有争议的一个学术问题

但同时,这句话也遭到了学术界多年以来的质疑。尽管在老子看来,仁义的行为应该是发乎本能的,而不需要再去灌以仁义的名义。但是,仁和义这样的概念,是否就应该完全舍弃呢?这样的做法大家觉得并不绝对。

于是乎认为,这样的口号似乎不像是老子提出来的,虽然老子的思想重点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但是他早年为官的时候一直还是关心民生疾苦的。

那么,这样的矛盾一直以来就困扰着学术界,而楚店楚简的出土终于澄清了这个疑问。郭店楚简版的《老子》中,赫然写着“绝伪弃虑民复孝慈”,意思是抛弃虚伪和不必要的疑虑,人们才能恢复到自己的本性,社会才能更加的和谐。

也就是说,老子最初提到要舍弃的是虚伪和疑虑,而并非确认是仁和义。尽管我们无法得知,究竟是谁在历史的进程当中,扭曲改变了老子的言论。但是从这一批出土的竹简当中,我们还原了古代先贤,最原始最朴素最真实的哲学思想,并且目睹了儒道两家学术发展的部分过程。

这些竹简跨越千年,奇迹般地来到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可以去近距离地欣赏着古代先贤的思想,这些非同一般的文化瑰宝,说它是国宝,绝不为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