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你或許再也買不到加價的豐田賽那了。

筆者曾在半年前的一篇文章中,用了幾乎相同的一句話作為開頭。隻不過,當時跟在“豐田”後面的主語,是漢蘭達。

彼時的漢蘭達,賬面上有很大的壓力:“兄弟車型”皇冠陸放的同場競技、“新能源時代的自己”理想ONE的跨服打擊,頂着“青春版XC90”名号領克09的降維競争,以及消費者對于新漢蘭達空間使用率下降的诟病……這一切的不利因素,都令筆者對漢蘭達采用線上訂購形式以杜絕加價的決心深信不疑。

然而,打臉來得實在太快。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在漢蘭達線上訂購政策推出幾個月之後,終端加價提車、強制裝潢的消息依舊層出不窮,甚至連它的“兄弟車型”皇冠陸放也一起加起了價。而在漫天的非議與豐田“出爾反爾”的行為面前,消費者的身體卻依舊很誠實。漢蘭達的月銷量在去年12月達到了13,000+輛的新高,聯手皇冠陸放甚至實作了月銷破兩萬的成績。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事實證明,即使飽受争議,漢蘭達這三個字的影響力之強,依舊令人難以想象。

然而,相比漢蘭達的高歌猛進,“加價”才露尖尖角的豐田賽那卻受到了更大的争議。從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高位,跌到如今網傳能夠平價提車的低位,賽那隻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在12月銷量榜單中,賽那的上險數僅為931台。而2791台的廠家批發量資料表明,賽那并不存在産能不足的問題。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同為豐田,為什麼賽那加不動價了?

賽那,是一台怎樣的MPV?

筆者曾聽說過這樣一個理念:作為一台原生MPV,它唯一的任務,就是做好車内空間使用率。用料、配置、性能,都應該為空間使用率讓步。

從這一點出發,賽那絕對算得上是一台絕佳的MPV車型。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接近兩米的車寬換來了誇張的橫向空間,甚至連備胎都可以從容地藏在後備廂左側飾闆内;二三排可以輕松容納5個人,後備廂的深坑提供了與奧德賽相同的第三排座椅隐藏方式;即使有着相當龐大的車身體積,輪毂依然選擇了最大18寸的資料,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對車内空間的影響。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雖然沒有标準的前排中央通道,雖然TNGA架構的空間使用率向來表現不佳,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台國産換代後的賽那依舊展露出了近乎癡狂的空間實用性表現。

而在配置水準方面,TNGA架構時代的豐田早已不再吝啬。符合L2級别的駕駛輔助系統實作了全系标配;中配以上車型便可擁有豐田品牌最新的車機系統,以及後排的加熱通風功能;而美系MPV尤其鐘愛的第二排“電視”,依舊在頂配車型上得以保留。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雖說與同價位的MPV或大三排SUV相比,如此的配置水準完全無法成為優勢。但相比曾經的豐田,賽那完全可以成為豐田“慷慨大方”的代表。

除此之外,賽那在動态表現上也維持了高水準。在換裝了2.5L THS混動系統之後,國産賽那的加速能力甚至可以匹敵搭載3.5L V6引擎的上一代車型。而混動動力總成帶來的加速平順性與燃油經濟性,更是老款車型無法比拟的。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不得不說,這一切聽起來都很棒。但是,這所有出色的表現隻能說明,賽那是且僅是一台家用MPV。

也就是說,賽那不是埃爾法

埃爾法為什麼會加價?是因為它有着自身産品力之外的溢價價值。什麼樣的車有溢價價值?是那些在性能、情懷、獨特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擁有理性之外的、附加感性因素的車型。

這便是埃爾法可以聯手奔馳大G、雷克薩斯各款車型,以及國六排放标準下的一系列性能車持續保持加價勢頭的原因。因為選擇這些車的車主,買到的不隻是一台車,還有一塊展現自身地位的門面、一張進入某一特定圈層的門票,或者一份滿足自身獨特期望的享受。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而這也是賽那不應該加價的原因,一台工具車、一台家用MPV,并不應該擁有如此的溢價價值。

那為什麼在車型上市之際,依舊有不少人願意加上七八萬的價格,在最短的等車周期内去提一台國産賽那呢?

原因很簡單,他們就是把賽那當作埃爾法來買。

根據筆者的探店資訊,上海地區最早傳遞的一批賽那之中,公司用車的比例遠高于其它同級家用MPV車型。甚至在提車後不久,有些車主就開始對車輛進行商務化改裝。拆除第三排座椅、重新裝潢内飾,并更換兩張加熱通風按摩功能全部配齊的第二排電調航空座椅。

說白了,他們想要的,就是一台賽那蒙娜麗莎版。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相近的尺寸、相同的動力總成、相似的豐田大MPV身份,人們自然會輕易地将賽那與埃爾法聯系起來。但是,無論車型定價還是加價幅度,前者都要遠低于後者。

是以,對于那些奔着買一台“低配埃爾法”想法的潛在消費者來說,購買一台賽那的成本要低上太多了。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市場經濟、契約精神之下,如果将消費者願意加價看作一種市場行為,那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經銷商也在把賽那當作“低配埃爾法”來進行刻意加價銷售,而廠商官方似乎并沒有對這樣的态度進行控制(某種程度上甚至是縱容)。

加價銷售,自然可以大幅提升單車利潤。眼前的錢不賺,經銷商不會容許這種事情發生。但由于賽那“虛假的溢價價值”,持續加價的行為逐漸開始反噬經銷商利潤空間。消費者對于車型的負面情緒不斷提升,甚至可能出現“報複性”不選擇該車型的情況。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幾天前,廣汽豐田官方宣布了賽那1月銷量為5,399輛。但從去年12月賽那批售2,791輛、上險931輛的資料差來看,我們還需要等待1月實際的終端上險數才能進行判斷。而如果賽那在接下來半年内的銷量走勢沒有大的突破,經銷商有了庫存,加價自然也會消失。

賽那“瘋狂”的加價,終究是一種經銷商想掙快錢的思維。

寫在最後

現如今,豐田大概是唯一一個還能在終端加得起價的主流合資品牌。但這并不是因為豐田的車型有多麼先進,恰恰相反,豐田是當下合資品牌份額滑落、消費收斂之後,最大的紅利獲得者,恰恰是由于多年來樹立的穩定、可靠的口碑。

曾經最高加價七八萬的豐田賽那,為何加不動價了?

做新能源、智能化當然是趨勢,但是在今天,把這些先進的東西做好,并不會立刻得到多大的回報或者贊譽,但是如果沒有把這些東西做好,負面輿論會鋪天蓋地而來。是以,不做不錯的豐田,在合資品牌沉澱使用者普遍趨于保守的情況下,反而有了更大的份額。

可這終究不是一種長線思維。今天的漢蘭達也好、賽那也罷,也許還能加得動價,可是汽車産業的變革也在那個拐點附近瘋狂的試探。一旦跨過拐點,豐田引以為傲的銷量與價格體系保障,還會那麼穩固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