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老基建雙驅動 穩投資“虎力”全開

作者:合肥彙尚廣播

 從虎年首個開工日多地部署重大項目建設,到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等相關政策出台;從今年以來已發行逾5000億元專項債,到1月份近4萬億的新增信貸……穩投資正駛出資金與項目加速對接、新老基建協同發力的加速度,将有效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傳統基建:空間仍巨大

  穩投資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有投資者擔心,以“鐵公機”為代表的傳統基建已實作高速發展,投資空間不大,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在減弱。對此,不少專家認為,由于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傳統基建在大陸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發揮着重要基礎性作用,再加上綠色化生産和智能化改造的轉型更新,傳統基建還有諸多新空間。

  從交通領域看,中西部地區建設空間較大,且經濟發達地區的城際鐵路建設等需求較旺。1月國鐵集團召開的工作會議明确提出,今年鐵路預計投産新線3300公裡以上。此外,随着《“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陸續出台,未來多條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機場、高速公路建設都将撬動基建投資增長。

  除了交通項目,保障房建設、老舊小區改造也是急需發力的“補短闆”重點。“2022年應從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針對薄弱環節加大投資。如加大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市政工程、污染治理、物流設施等方面的投資力度。”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認為。

  根據海通證券研報,“十四五”時期,全國将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逾700萬套,預計2022年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接近200萬套,投資約2100億元,同比增長約110%。

  從傳統基建的更新看,因應低碳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大勢,綠色化生産和智能化改造将極大拓寬投資空間。機構認為,近期政策頻頻利好綠色投資,預計2022年綠色投資規模為2.2萬億元,其中電力行業占比較高。同時,大陸建築等行業的智能化改造市場規模也将持續提升。當然,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更要在提升投資效率、激活社會資本上多做文章,避免重複投資、低效投資。

  新基建:比重有望攀升

  在傳統基建發力的同時,新基建被賦予了更多期待。專家認為,适當超前開展新基建方面的投資,短期既能發揮穩增長功效,中長期更能培育成為經濟新引擎。

  以數字化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基建尚處起步階段,擁有廣闊發展空間。有機構認為,2022年新基建投資占基建領域投資的比重有望攀升至15%左右,今年5G、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大資料中心、人工智能、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投資合計将接近3萬億元,有望拉動全年基建投資增速0.4至0.7個百分點。随着未來新基建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其在基建投資中的占比将逐漸提高到20%,到2025年帶動累計投資規模有望達到20萬億元。

  可以預期,新基建将成為大陸經濟增長新引擎。不過,專家提醒,在加速布局新基建的同時應加強頂層設計,統籌集約開展建設;突出需求牽引,适度超前也要避免盲目建設、重複建設和鋪張浪費;注重特色挖掘,打造因地制宜的新型基礎設施工程;強化長效營運,打造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内生動力機制、可行商業模式和市場盈利機制。

  實作雙引擎驅動

  在新老基建協同發力的支援下,一季度基建投資有望實作6%左右的較高增速,助力穩增長。專家建議,在新老基建雙引擎驅動穩增長過程中,要平衡好新老基建發展的關系,避免出現低碳轉型中的“一刀切”謬誤。

  一方面,明确先立後破,不立不破的推進方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認為,特别是在能源基礎設施領域要做到“先立後破”,既要優化存量更要補充增量,讓傳統基建和新基建投資互相轉化、協調發展,進而成為支撐穩投資的雙引擎。另一方面,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盡早規劃布局,做到早規劃、早引資、早開工、早見效,進而把握市場主動,應對各種不可預期的挑戰。

  此外,務實不務虛,優先服務于國内大循環。新老基建須立足于擴大内需戰略,緊盯民生需要,提振工業運作,激發消費活力。

  在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協調的情況下,新老基建雙引擎将實作良性互動,并發揮其“乘數效應”和“托底”功能,驅動中國經濟穩中有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