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南宗五祖白玉蟾《立春》詩并釋義
一,白玉蟾其人其事
#媒體人周刊# 白玉蟾是南宋時期道教著名道士,金丹派南宗五祖(實際創始人)。他本姓葛,名長庚,字白叟,祖籍福建閩清,因祖父在瓊州府教書,故1194生長庚于瓊州府瓊山縣。後祖、父相繼亡,母氏改稼白氏,因改姓白,号瓊館。因七歲吟詩得罪官員,科舉無望,劍走偏鋒,16歲時離島雲遊四海求道修煉,二十年遇上了道教南宗四世祖陳泥丸,得其真傳,名聲漸起。
道教分正一與全真兩大派。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降邪驅鬼、超度為主要宗教活動。“正一”寓意“正以治邪,一以統萬”、“真一不二”之意;而全真派道士要求出家住觀修行不娶妻,不茹葷,不飲酒,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北派全真創始人王重陽以《道德經》為圭臬,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明性見道,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全真派又因傳道方位與修煉方式不同分為南北二宗。其中,位于浙江天台山以煉丹為主這一派稱為金丹派南宗祖庭。
其實,南北金丹派和北方的全真派相對,因地處江南,故稱“南宗”。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禅。二者都是全真道教的主要流派。
白玉蟾師從陳楠創立道教金丹派,以北宋張伯端為開派祖師,并提出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的傳法譜系。因白玉蟾以前都為單傳,到白玉蟾才開枝散葉,是以,白玉蟾為金丹派事實上的創始人。
作為南宗五祖白玉蟾,晚年主要活動在武夷山地區,收徒煉道。嘉定年間曾被诏入太乙宮,給皇帝講道,被封為紫清明道真人。而,他卻自稱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瓊山老人,武夷散人。
二,白玉蟾“立春”詩
#每日一詩# 白玉蟾除了在道教理論和修煉方面的卓越貢獻外,詩詞書畫也非常著名。地學識淵博,儒釋道融會貫通,善詩詞和四體書法,其草書視之若龍蛇飛動,尤妙畫梅竹人物,間或自寫其容,數筆立就,工畫者不能及。特别是他的詩,風格清新自然,簡潔明快,爽朗飄逸,凝練隽永,有不少是詠歎民間疾苦的,終其一生,著作頗豐,詩詞存世超過千首。如史上留下這首《立春》詩:
東風吹散柳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
#剛峰寫字# 其實,《立春》詩标題是後人加他, 白玉蟾詩的原題為《元旦在鶴林偶作》。“鶴林”為佛教語,指寺院佛觀周圍的樹林。這首詩,是何年何月,在哪個寺院所作?現無法考了。但從他弟子在他成仙後收集整理流傳于世的這首有關“立春”的詩中,不僅讀到對新春清新明快,寓意美好的詩意;而且,詩中一句“陽春應有腳”借用唐代名相宋璟的典故,折射出五祖濟世于民的深意。
詩開言吟:“東風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說的是東風(春風)吹散了梅樹枝頭的落雪,一夜之間天地回春。然後由景轉意:“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将他的期許借典故明喻。史載:唐名相宋璟愛民恤物,朝野歸美,時人鹹謂璟為有腳陽春,言所至之處,如陽春煦物也。
“陽春應有腳”之意,就是期許官員們學宋璟愛民恤物,少一些“走過場、對稿念、打官腔”的官老爺們,從此,天下,百花富貴、萬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