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教育毫無頭緒?适當增加“儀式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家庭教育毫無頭緒?适當增加“儀式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大陸是曆史悠久的泱泱大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的古籍中記錄了很多關于禮儀的句子,下至三歲的孩童,大至耄耋的老人,都有對應的禮儀。《三字經》中就有“長幼序,友與朋“,《弟子規》的行文裡也提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都展示出了古人對幼兒的禮育教育,從小給兒童樹立标準的行為模範,能夠讓孩子在潛移默化裡建立起正确的家庭、道德觀念。

曆史沿革到今天,我們也始終沒有放棄祖國的傳統美德,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我們經常建立關鍵節點的“儀式感”,讓孩子們在特殊的活動中明白人生踏入的新階段。就像每個學期的開學典禮、每周會舉行的升旗儀式,或者是加入少先隊的入隊宣誓等等。

家庭教育毫無頭緒?适當增加“儀式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學校裡,舉辦這些儀式能夠讓學生在心理上建立起對時間節點的重視,開學典禮讓孩子們認識到新的學期到來了,要以更昂揚的姿态迎接學校生活;升旗儀式、入隊宣誓儀式等則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政治身份的轉變,能夠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

除卻學校時光,孩子最重要的時間是在家裡度過的,家長們也給孩子們建立了很多家庭儀式,讓孩子們形成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回憶、增進家人親密度,提高孩子對家庭生活的責任心。

家庭教育毫無頭緒?适當增加“儀式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家長們可以運用多樣化的家庭儀式,抓住其中的潛在機會,讓孩子們形成良好的道德觀。有如下幾個方面可以更加以關注。

第一,要加強家庭儀式的教育性。

家庭德育教育會穿插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正向引導。例如,可以重視傳統節日的重要性。“二十四,掃房子“是大陸春節的一項傳統習俗,通過這樣特殊的掃除儀式,能夠培養孩子的衛生意識,培養孩子勤勞的美德;在清明時節為故去的親人祭掃,則可以培養孩子重視傳統家族觀念、思念親人,感恩親人對家庭的貢獻;又比如說端午節的故事中包含着屈原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情懷。

家庭教育毫無頭緒?适當增加“儀式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除了傳統節日,在家庭生活日常的儀式中也能讓孩子意識到不同的禮儀教育。例如在孩子生日時,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母親的付出;在孩子成年時舉辦成人禮,讓孩子們建立面對社會的勇氣,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和擔當等等。

中國的教育中也始終缺乏對表達愛意、面對死亡等等方面的教育,可以通過家人日常的接觸,讓孩子勇于表達對家人的情意,通過葬禮儀式讓孩子正确面對人生的有限性等等。

第二,要關注德育教育的主體性。

大陸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孩子參與度不高的情況,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需要參與家庭事務,隻需要聽從大人的指令即可。其實這會很大程度上地降低孩子對家庭生活的參與感,很難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中真正地融入家人。

家庭教育毫無頭緒?适當增加“儀式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現代德育教育應該賦予孩子更大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讓他們敢于表現、敢于表達,讓他們明白自己也是家庭裡的“小主人”,增強德育教育的現場參與感。例如在家宴上,讓孩子做幫廚,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感受到家人的辛苦;又如讓孩子參與家庭大掃除、春節貼春聯等活動,共同維持家庭的和諧氛圍。

總而言之是讓孩子在充分的自身實踐中獲得對家庭的主人翁意識,将德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第三,要增強德育教育的多樣性。

創新意識也可以充分應用在家庭德育教育中,創造更有新意的家庭儀式。

家庭教育毫無頭緒?适當增加“儀式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例如通常志願活動都是由社群、學校組織,家庭被動參與,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主動地組織志願活動,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為社會做出貢獻,培養孩子的奉獻意識;又或者是全家觀看有思想内涵的電影,例如學會悅納自己的《心靈奇旅》等優秀的電影,觀影後和孩子交流感受,借助電影來完成德育教育;再或是在課餘時間帶孩子多旅行、多見識,增強孩子的民族自信心和眼界見識。

也可以利用所在城市的文化資源,定期和孩子一起在科技館體驗最新技術、在博物館回顧城市的曆史、在烈士陵園追緬革命先烈等等,充實孩子的精神世界,建立孩子更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