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蘇“最強大腦”造就上海建築奇迹

上海展覽中心最初的名字叫中蘇友好大廈,1968年改稱上海展覽館,直到1984年才改為現名。鮮為人知的是,它是由蘇聯著名建築設計師維克托·安德烈耶夫、吉斯諾娃夫婦和結構工程師列夫·戈赫曼主導設計,中蘇聯合團隊七天拿出設計圖紙,僅用10個月就建成竣工并投入使用,讓這個幾十年間都是上海市中心的地标熠熠生輝。

強大的設計團隊

中蘇“最強大腦”造就上海建築奇迹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财經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通路蘇聯,其間蘇聯多位上司人提到可以在中國搞一些專題展覽,展示蘇聯人民在經濟建設、文化科技和建築藝術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增加中蘇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友誼。很快,中國做出積極回應,決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建設大型展覽場館,舉辦蘇聯經濟和文化建設成就展覽會,從中學習、研究和借鑒蘇聯的先進經驗,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1953年10月,北京展覽館正式動工開建,于1954年9月順利建成。而在上海,根據約定,蘇聯經濟和文化建設成就展覽會拟于1955年3月在上海中蘇友好大廈舉行,上海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成立“中蘇友好大廈建館委員會”,具體負責場館建設工作。

蘇聯派出建築設計專家來華幫助開展展覽館的設計和施工工作,蘇方專家組成員包括蘇聯中央設計院建築師安德烈耶夫、吉斯諾娃夫婦,以及著名的結構工程師戈赫曼等人。他們都是斯大林獎金獲得者。以安德烈耶夫為例,1905年,他出生在烏克蘭工業重鎮哈爾科夫,從小就多才多藝,尤其酷愛畫畫,這為他的建築藝術創作奠定良好基礎。從哈爾科夫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後,便參加了大紮波羅熱工業區總平面圖以及各種各樣的樓宇和住宅項目設計工作。1934年,他考上莫斯科全蘇建築學院研究所學生,1937年畢業後開始了順風順水的建築藝術創作生涯,最出色的作品當屬全蘇農業展覽館(即後來的蘇聯國民經濟成就展覽館)裡面的機械化展館,1954年改造後成為全展覽館最漂亮、最主要的展館。1949年,安德烈耶夫因在改造莫斯科主幹道特維爾大街11号的原公租屋所取得的建築學成就榮獲斯大林三等獎金。上世紀50年代初,他又參加了捷克斯洛伐克駐莫斯科大使館等大型項目設計工作。

具體到上海方面,則派出了華東建築設計公司總建築師陳植、結構工程師蔡顯裕、裝置工程師趙忠邃等70多名人員,陳植擔任中方專家組的組長,他于1927年2月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轉入該校建築研究院深造,1929年9月回國後到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會同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設計了吉林大學總體、教學樓和宿舍,1931年2月在上海與趙深合組趙深陳植建築師事務所,創作了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等一批在現代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作品。1952年7月1日,陳植與趙深、聯合事務所建築師羅邦傑、工程師蔡顯裕、許照等人加入華東建築設計公司,均任總工程師。陳植一生參加了中蘇友好大廈工程,設計了魯迅墓,主持了闵行一條街、張廟一條街等重點工程設計,為上海的建設做出了貢獻。而他主持和指導的蘇丹友誼廳設計赢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晚年為上海的文物保護、建設、修志等工作進行了大量調研,取得了許多成果。

強強聯合,必然會産生“1+1>2”的效果。這在中蘇友好大廈的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一句酒話催生工程問世

中蘇“最強大腦”造就上海建築奇迹

1954年3月,正當北京展覽館建設工作如火如荼推進之時,安德烈耶夫夫婦抽空來到上海察看中蘇友好大廈選址地哈同花園現場。當年4月中旬,戈赫曼也從北京飛到上海實地考察,陳植等中方人員全程陪同,當天晚上還設宴招待他。沒承想,戈赫曼在晚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許諾說:“工程5月1日就可以開工!”第二天,上海的報紙就以頭條新聞形式進行了報道,這下子把戈赫曼吓傻了!他知道自己說話太魯莽了,馬上抄起電話,打給遠在北京的安德烈耶夫,一五一十地做了彙報。當時,華東建築設計公司派出張乾源等人參與北京展覽館的設計工作,為上海中蘇友好大廈的建設積累經驗做好準備。據張乾源回憶,安德烈耶夫接聽電話後,緊急召集他們開會宣布說,蘇聯和中國政府都知道上海中蘇友好大廈即将開工建設的日期了,“是以我們隻能靠集體努力,千方百計達到這個目标”,無論如何都不能食言而肥!

問題是,離戈赫曼所說的“5月1日”開工日期隻剩下區區19天了,但設計圖紙卻一張也沒有!好在安德烈耶夫久經沙場,見過世面,他拿出自己的絕活,很快拿出一份中國寶塔狀建築風格的設計草稿。但陳植對此并不滿意,果斷推翻了,經過中蘇雙方一番熱烈磋商,設計團隊集體努力,定下了總平面圖,按照功能拆分成中央大廳、東翼、西翼、工業館、電影院等五大部分。接下去,雙方專家根據這份總圖分成好幾個專業小組,分工設計總體方案、正面圖和剖面圖紙(整個建設過程中總共完成2480張設計圖紙),短短七天後,大廈的設計圖準備完畢!這可能是全世界建築設計史上的奇迹!

4月15日,設計方案被送到上海,很快便獲得上海市人民政府準許。5月1日,中蘇友好大廈舉行開工典禮,5月4日,大廈正式動工建設。在全體建設者的共同努力,1955年3月初,僅僅10個月之後,中蘇友好大廈便在廣大建設者的齊心努力之下拔地而起,依當時的施工和技術條件,中蘇勞動者共同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建築奇迹。整個樓群呈現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局部結合了巴洛克藝術特點,上海美協的藝術家們設計制作了大量華麗的雕刻和花飾。三民玻璃廠的職工克服并解決了許多技術困難,制作出耐熱120℃、耐冷-12℃的紅玻璃,覆寫在大廈頂端的五角星上,内裝125隻總功率6300瓦的燈泡。3月15日,一萬多件展品布置完畢,展覽盛況空前。上海老建築保護專家婁承浩回憶:“排隊排了很長時間,可以說是全城出動了。看了也真是感慨,都說社會主義好,怎麼好呢?就是蘇聯這樣子。”從此,中蘇友好大廈成為上海的标志性建築,是遊客心目中的著名景點,明信片、文具盒等一系列文化衍生品将其形象推出上海,走向國外,其功能也從舉辦展覽會向召開重大會議拓展。(撰稿 吳健 常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