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是看血正常,你和同行的差距有多大?

作者:張福勇

病例1

EDTA依賴性血小闆聚集(看片要點):患某,呼吸内科,男,發熱待查,今日查血正常,PLT 9×109/L,檢視儀器見提示血小闆聚集。聯系臨床發現患者并無出血傾向,患者在院外曾多次查血正常PLT均減低,輸注血小闆無效。該案例疑似EDTA依賴性血小闆聚集所緻的假性血小闆減低,遂告知臨床更換枸橼酸鈉(PT管)複查,得PLT 185×109/L。看片要點是重點關注片尾,可見血片的縫隙之間有血小闆聚集。

病例2

冷凝集(嚴重水浴難以糾正的處理辦法,如何判斷已經糾正):患某,科别?診斷?

RBC:1.76×1012/L;

HGB:109.8g/L;

HCT:0.159;

MCV 125fl。

水浴後重測:

RBC:3.621×1012/L

HGB:112.5g/L

HCT:0.34

MCV:105fl。

但遇到嚴重者水浴半小時以上亦無效,如何處理?

病例3

寒冷病(差別于冷凝集):患某,男,27歲,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初診在急診科,抽血後立即送檢并馬上上機發結果:

WBC:1.46×109/L;

PLT:330.6×109/L。

次日入院後重抽複查:

WBC:335.20×109/L;

PLT:1107×109/L。

推片發現白細胞及血小闆均少見,應為減低。考慮到初診是急診送檢,标本溫度尚可,是以将标本經水浴30min後立即上機,結果:

WBC:1.79×109/L;

PLT:10.2×109/L。

此結果較為可靠。如何解釋此病例?

病例4

HCT與HGB不一緻(如何向臨床解釋):患某,男,血液内科,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血正常:

WBC:423.5×109/L;

RBC:1.9×1012/L;

HGB:49g/L;

HCT:0.31;

MCV:159fl。

臨床來電,疑問HGB與HCT為何不一緻,血色素那麼低,而壓積僅稍低?解釋這個問題,要了解這幾個名額中哪些是實測,哪些是換算。

寫在前面:請抱着懷疑的精神,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以下内容,鑒于水準有限,個中說法如有不妥請自行查閱相關文獻、論著。文中述及的主要是誤差分析,即假性增高或減低,實際工作中,應注重聯系病人的臨床特點,加強與臨床醫生的溝通,力争發一份準确的報告。

我們先從一張血正常化驗單的各項名額說起,談談各項名額之間的影響因素。WBC、RBC、PLT的計數是基于庫爾特原理進行的,細胞通過計數池時因存在電阻而産生電壓,電壓高低表現為脈沖大小,反映了細胞大小,其脈沖數則反映細胞數。

(1)在WBC通道發生了什麼?

在進行血細胞測定前,全血标本必須用稀釋液在儀器的外部或内部進行一定比例的稀釋,一般用1:251的稀釋倍數來測量白細胞。在白細胞通道,為了使紅細胞全部破裂,再加入一定量的溶血劑(lyse)使紅細胞膜破裂,釋放出血紅蛋白,僅留下紅細胞膜微小的殘餘部分。體積>35fl顆粒産生的脈沖歸為白細胞計數。此時該通道中存在有白細胞、血小闆,因血小闆體積比白細胞小得多,故而可以區分。是以,紅細胞、血小闆在某些情況下能影響WBC。

如嚴重貧血的病人,骨髓造血系統活躍,一些未成熟的紅細胞釋放到外周血中,即有核紅,溶血劑破壞後仍存在核,因而使WBC偏高,嚴格來說應予以修正。若鏡檢100個WBC,見10個有核紅,則WBC修正值應為(100/110)×WBC計數值。

又如紅細胞對溶血劑抵抗,見于肝功能受損者(肝硬化、肝癌等)、異常血紅蛋白病(地貧等)。

血小闆聚集,大型血小闆。我們知道,紅細胞碎片能影響PLT,使之假性增高,那反過來血小闆聚集,巨血小闆是否亦影響RBC呢?其實,主要是影響WBC,後面會闡述原因。

寒冷蛋白的沉澱,即例3出現的WBC假性增高的原因,亦在後面闡述。

前面都是使WBC增高的影響因素,同時亦存在假性減低的因素,如白細胞聚集,可發生于寒冷凝集,抗凝劑相關聚集。較少見,我們在工作中尚未遇到,或因水準有限而忽視。

(2)在RBC通道,又發生了什麼?

在此通道,未能對白細胞、血小闆進行特殊處理,因而同時存在兩者,為何存在仍可計數RBC呢?首先說白細胞,觀察其與紅細胞的機關可發現相差1000倍,因系數的差異,是以實際上WBC:RBC大緻為1: 750,是以WBC的影響因素在RBC小數點後兩三位數,因而正常情況下自然是可以忽略不計。其次是血小闆,前已述及,通過庫爾特的電阻抗原理,根據脈沖大小将紅細胞與血小闆區分開,因而能得到PLT計數結果。

下面談到影響因素:

一些白血病出現WBC極高,如例4達到40多萬,此時WBC對RBC已有影響,正是這個原因出現了例4的血正常特點,後有詳述。

當發生血小闆聚集時,為何前面說此時的血小闆主要是影響WBC,而非RBC。原因與正常情況下WBC對RBC的幹擾可以忽略不計是一樣的。PLT的機關與RBC的數量級亦相差1000倍,雖然正常PLT的系數達到100~300,但發生聚集時PLT的數值下降即為明顯,如例1,可低至個位數,是以,正如在計數RBC時可以忽略WBC的幹擾一樣,聚集的血小闆對RBC的影響亦可以忽略。反而時在WBC通道,聚集的血小闆體積夠大時對WBC造成影響,使之升高。

RBC假性減低的影響因素,一般有冷凝集,如例2,抗凝劑所緻的紅細胞聚集,自身免疫性疾病所緻的紅細胞聚集,均未遇到過哦。

(3)PLT亦在RBC通道,前面說到PLT對RBC的影響,現在PLT受影響因素幹擾所産生的誤差情況。

假性增高,紅細胞碎片(溶貧、DIC等),小紅細胞,寒冷蛋白沉澱(如例3)。

假性減低。需要強調的是,應格外重視PLT減低的情況,尤其是初診病人。如例1所述,PLT減低可誤導臨床輸注血小闆(輸血風險),骨穿(病人受罪),若發生意外,其後果無法估量。衛生部印發《臨床輸血技術規範》有述及,PLT9/L已經應該考慮輸血小闆。“是以根據經驗,門診患者PLT低于50×109/L,無出血情況,則可信度不高。”(出自“EDTA依賴性血小闆聚集”《檢驗與臨床的溝通——案例分析200例》P145)是以遇到初診PLT減低,建議低于100,應考慮塗片複檢。

PLT減低,可見于抽血不順發生肉眼不可見的凝集,甚至有一些缺乏基本認識的護士抽血發現凝塊後直接挑出凝塊送檢,這種無知令人憤慨;其次便是例1所提到的EDTA依賴性血小闆聚集,此種情況的原理似乎仍有待探讨,其在門診病人中發生的機率約為千分之一,以我院的門診量來看,應高度重視這種情況。

若是這種情況,可以參考以下幾點資訊:

1、是直方圖,可見WBC直方圖最左側約50fl處有擡高,此即為聚集的PLT計數為WBC;

2、是報警資訊,可報巨血小闆(Giant Platelets)、血小闆凝塊(Platelet Clumps);

3、是聯系臨床,了解患者應無皮膚紫癜、黏膜出血等出血傾向;

4、是必須推片複檢,且應該重點關注片尾紅細胞的縫隙,可發現大量的血小闆聚集。

此時應聯系臨床,告知我們的懷疑,更換PT管得到驗證後,囑醫生告知患者今後血正常應用PT管,這樣才算做到位。

綜上,說完這三個大頭,順便帶過,在推片鏡檢時,常需判斷血小闆、白細胞數與檢測值是否大緻相當,在《外周血細胞形态學檢查技術》(王霄霞,人民衛生出版社)一書記載如下:

關于通過血片推斷血小闆數量,在分布均勻,無異常聚集或纖維蛋白絲時,塗片可大緻估算血小闆數量,方法為,血小闆數(×109/L)=一個油鏡視野中血小闆平均個數×15×109/L。

WBC的估算方法,同樣是分布均勻,白細胞計數(×109/L)=一個高倍鏡視野中白細胞平均個數×2×109/L。

另有文獻及專著記載方法:

血塗片中血小闆數(×109/L)=計數100個白細胞時血小闆的數量/100個白細胞×白細胞(×109/L)。注:白細胞數量為血液分析儀的計數結果。

相差顯微鏡法:取20μL全血加10g/L草酸铵稀釋液0.38mL溶血10min後,充入牛鮑計數闆濕盒中放置30min,高倍鏡計數中央大方格四周4個中方格和中央1個中方格;血小闆特别少時,計數中央整1大格。

——血塗片血小闆計數法對血液分析儀的複核作用[J]. 臨床檢驗雜志,2004,2(6):442、462。

(4)HGB

因其檢測原理是比色法,通過吸光度變化而來,是以,黃疸、脂血、高球蛋白、高白細胞、高血小闆均可能影響HGB結果,但其影響是否有統計學差異,不得而知。若是黃疸、脂血,可采用離心置換血漿(生理鹽水或稀釋液)後測定。

(5)WBC分類

三分群。學生時代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關于白細胞分類直方圖,從左到右依次為小細胞群(主要為淋巴),中間細胞群(主要為單核),大細胞群(主要為中性),看過血片的都知道,單核的體積實際上比中性大,為何直方圖大細胞群是中性而不是單核?因計數WBC時,為溶解紅細胞加入了溶血劑,此溶血劑可使白細胞漿經細胞膜滲出,胞膜緊裹在細胞核或存在顆粒物質周圍,是以,因顆粒在支撐,含有顆粒的中性比無顆粒的單核或淋巴體積大些,但實際體積并非如此。白細胞直方圖并不能代表其自然狀況,但可用于判斷白細胞體積群分布情況。說到這裡,平時偶爾能發現,LH750時有單核分類特别高的情況,鏡檢發現實際單核不高,中性高;有時重新複查,分類又可正常。如何解釋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一些中性含有的顆粒很少,被溶解時沒有顆粒的支撐,這部分中性被誤認為是單核了。個人觀點,請勿輕信。

五分類,僅知道是VCS計數,V是低頻波,分析細胞體積;C是高頻波,分析細胞核型;S雷射,分析細胞的顆粒特性。關于直方圖和散點圖,本人認識膚淺,有待今後在工作中繼續學習。

(6)HCT、MCV、MCH、MCHC

這幾個名額要放在一起說,因為它們之間關系密切,可以通過公式聯系在一起,是以雖看似複雜,其實亦有道道可循。從定義上來說,HCT是紅細胞沉降下來的體積占所有血液體積的比例;MCV是每個紅細胞的體積;MCH是每個紅細胞含有的血紅蛋白量;MCHC是每個紅細胞含有的血紅蛋白濃度。

是以MCV=HCT/RBC,MCH=HGB/RBC(記這條公式可以參照MCH的機關是pg,HGB的機關和RBC的機關,哪個是分子哪個是分母應該不難了解);MCHC=HGB/HCT(機關是g/L其實就是濃度,是以分母必須有個體積吧,其實HCT是比積沒有機關,意會即可)。需要說明的是,儀器中,HCT不是實測,而是通過HCT=MCV×RBC而來,而MCV是實測,庫爾特原理;MCH,MCHC都是換算名額,不是實測,但其對于判斷誤差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了解這幾個名額的來由,對于判斷RBC,HGB,HCT結果是否準确十分重要。闡明例4需要結合這幾個名額以及前面所說的影響因素方能得到解釋。

(7)RDW

RDW要結合RBC,HGB和MCV來說才有意思。我們都聽說過,除外缺鐵貧,MCV低者可提示地貧基因攜帶者。鑒别地貧和地貧基因攜帶者,有人認為,RBC正常,HGB減低,MCV減低,RDW增高,考慮缺鐵貧;RBC正常,HGB減低或正常,MCV減低,RDW不增高,考慮地貧基因攜帶者。又有人認為,加入RDW一起判斷,可能把大量靜止性的,輕型的地貧攜帶者漏掉了,是以主張,典型的地貧攜帶者血正常為小紅細胞,紅細胞增多,不貧血,有如下規律:女RBC>5.0,MCV5.5,MCV沒有閱讀過相關文獻,如感興趣,推薦閱讀張俊武,龍桂芳《血紅蛋白與血紅蛋白病》,曾益濤《人類血紅蛋白》,南方醫科大學徐湘民地中海貧血系列論文,廣州婦幼保健院李東至、廖燦地中海貧血系列論文。地貧最終診斷還是依靠血紅蛋白電泳和基因分析。

(8)血小闆相關參數

MPV,PCT,PDW,這個系列有點類似于紅細胞,對于其意義探讨得不多。其中MPV每個血小闆的體積,常用于鑒别PLT減低原因:MPV正常見于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減低;MPV減低見于骨髓造血功能異常的減低。還用用于評價骨髓造血功能恢複情況,一般情況是MPV低不好,MPV高好。

說到這裡,血正常的各項名額基本講完了。下面綜合起來,分析一下前面說到的幾個病例。

1

EDTA依賴性血小闆聚集(看片要點),一定要注意觀察片尾。就說這麼多,上一張圖。

都是看血正常,你和同行的差距有多大?

EDTA依賴性血小闆聚集

2

冷凝集的血正常特點分析,如何發現冷凝集?嚴重的冷凝集,在緩慢傾斜試管時,可發現紅細胞呈細沙顆粒狀,更可怕的甚至有完全凝成一塊巨大的血塊,需反複搖晃方可散開。同時,也有一些外觀難以察覺的冷凝集,這種主要在血正常特點中發現。先說冷凝集的發生原理,其是指血液中存在冷抗體,在血液離體後,溫度下降時,該冷抗體可結合紅細胞表面抗原,是以一個抗體可能結合數個紅細胞,形成凝集。可見于白血病、淋巴瘤、肺炎支原體感染等。有此症狀病人者,應注意保暖,防止血液淤積,發生血液循環障礙。

那麼冷凝集有什麼特點呢?根據上述原理,其鮮明特點是,RBC減低,伴随HGB不低,二者極為不一緻,MCV增大(前面說的通過冷抗體結合紅細胞形成的紅細胞團導緻脈沖增高),MCH,MCHC亦增大,HCT是換算名額,取決于RBC和MCV,一般常減低。一般水浴後上機結果可正常(符合臨床),應注意拿出水浴箱立即上機,片刻不容耽誤。極度嚴重者,可考慮離心兩三次用生理鹽水或稀釋液等量置換血漿,再水浴再上機,一般可緩解,應注意操作引起的誤差,吸出和加入的量不等可引起相關名額濃度變化,離心不到位可緻血小闆減低。是否得到緩解,主要看MCV、MCH、MCHC三者不再增高,即為緩解。

3

标本離心後,可見血漿下層有絮狀白色渾濁沉澱物,疑為纖維蛋白(實為冷纖維蛋白原),取其生化管亦可見血清中有白色渾濁沉澱物,應為冷球蛋白。兩者水浴後均澄清。是以,WBC、PLT假性增高,是受冷纖維蛋白原(冷球蛋白)的幹擾所緻,為什麼是這兩者同時升高,正如前面所述,聚集的血小闆主要是影響WBC,可以想象這種冷蛋白既不屬于WBC,亦不屬于PLT,當然會影響兩者。對RBC有影響嗎?當然也有,隻是恰好這種冷蛋白的量,它的數量級主要是影響109級的WBC和PLT,而不是1012級的RBC。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混淆冷凝集和冷球蛋白血症、冷纖維蛋白原血症,冷凝集一般僅指紅細胞的凝集,而這三者同屬于寒冷病。寒冷病是繼發于原發病的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診斷疾病。

4

解答HCT與HGB不一緻,亦可在前面所述的WBC、RBC影響因素,HCT、MCV檢測原理得到答案。因該患WBC達到40多萬,423.5×109/L,鏡下可見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此時WBC對RBC的幹擾比較大,直接反映在MCV上面,大量的WBC導緻了MCV的增高,此時的MCV不完全是RBC的MCV,而是受了WBC的影響,我們知道,WBC比RBC大,是以MCV增高。又因為WBC極高,在檢測RBC時,WBC的數量級已經沒有750倍那麼多了,是以RBC實際上也是偏大的,是以,HCT=MCV×RBC,後兩者增高,HCT自然增高。是以HCT的結果是不準确的,而HGB相對準确,當然,此時的HGB因受高濃度的WBC幹擾,比色光路受影響,是以HGB亦是增高的,但影響應該不是特别大,此時判斷貧血程度還應亦HGB為主。至此,可以放心解答臨床提出的疑惑了。

綜上,以上例談血正常檢測的誤差分析,其實這些誤差在工作中并不時時常見,但通過誤差分析,可以更深刻了解血正常檢測過程的每個環節和原理,對于分析異常血正常亦頗有裨益。實際工作中,還應理論聯系實際,尤其關注病人臨床情況,能時時做到與臨床相結合,方能發出高品質的血正常報告單。

來源:凝血6因子

編輯:小冉 審校:Rose

都是看血正常,你和同行的差距有多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