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治地區古代重要墓葬巡覽

長治地區古代重要墓葬巡覽

《滄桑》 2008年05期 楊豔英

摘要本文通過叙述長治曆代墓葬概況,對解讀上黨地區上至春秋,下迄明清的一段已逝的曆史,了解曆代上黨人的宇宙觀、道德觀、風俗習慣、葬俗制度及其演變軌迹,都有一定的意義。

一、東周赤狄铎辰子墓(春秋中期)

1972年在長治分水嶺一帶發掘清理,從出土情況可推斷為某一铎辰子之墓,晉東南一帶在春秋中期為赤狄五部所盤踞,長治則為五部之一的铎辰占領。

該墓方向北偏東22度,墓口平面長方形,墓坑下部有木材構築的椁室。木材已朽,僅留闆灰。有木棺木椁各一具,均為長方形,棺外套椁,均已腐朽,棺底鋪有朱砂一層,棺内骨架一具,頭向北,男性。

随葬器物較為豐富,主要以銅器為主,有150餘件,絕大部分放在木椁外的椁室空間處。其中容器多放在木椁西側北端,有鼎、鬲、敦、方壺等25件。樂器放在木椁西側南端,有銅編鐘、石編磬,共28件。兵器放在木椁東側,有戈、矛、镞等37件。車馬器放在木椁北端,有轄、銜镳、環等39件。裝飾品放在棺内,有玉璧、玉璜等12件。其他還有漆器、貝、矽等。

春秋時期,赤狄與晉的關系極為複雜,晉國自文公稱霸,獻公廣拓疆土,赤狄五部猶海中孤島般處于晉之圍困中。雙方戰争不斷,公元前588年赤狄基本被晉吞并。從該墓葬形制、葬式、随葬品種類、組合等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赤狄與晉的關系,因為從出土銅禮器的特點看,不是赤狄所造,而是通過掠奪、交換、饋贈等手段聚集在此。但它用鼎的禮制卻與晉國相似,赤狄與晉國考古文化面貌的一緻性也反映了當時民族的融合[1]。

二、漢墓兩座:長治市神下村漢代空心磚墓和潞城市山化漢墓

1.神下村漢墓。這是一座空心磚墓,1985年發現,并從村民的院中逐一收集回來,複原而成。此墓結構精巧,墓頂用空心磚25塊,分成三行,從兩側向中支起,呈梯形,兩端、門楣及後壁用三角形磚相接。墓門是兩塊完整的空心磚,上面雕出鋪首。後壁牆的中間有獸頭圖案,上為鹿頭,下為蝙蝠,以示“福祿雙全”。空心磚上的花紋和圖案有五铢錢、蓮花、幾何紋等。這類墓在長治地區發現較少,儲存完整的更不多見。

2.潞城市山化漢墓。1984年發掘,墓平面分前室、後室、東西耳室。前室為穹隆頂,其他各室為券頂。這種墓葬頂式的變化意味着在墓室中模仿天地結構的思想逐漸産生與完善。所謂“人法地,地法天。”[2]模仿天地四方,将天地四方的宇宙概念引入到人類的一切活動中來,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在漢代得到了廣泛普及。另外陰陽五行思想在西漢以後又成為社會流行的思想理論體系。用陰陽五行解釋的宇宙現象構成了人們宇宙觀的基礎。它與古代相傳的神話結合起來,更完善了人們對宇宙自然的認識,表現在墓葬中,“上隆法天,下平法地”,産生了券頂、穹隆頂等具有象征天地意義的墓葬形式。而這種思想指導下,象征天地四方的穹隆頂墓室在東漢、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以下曆史時期内都曾經在墓葬建築中占有相當數量,是上中層社會主要使用的墓葬建築形式。

此墓随葬品以陶器為主,每個陶罐都放有不同的食物,如小麥、大豆、谷物等糧食作物。

三、唐李度墓

1987年在長治市西郊的建華小區内發掘。墓葬為穹隆頂磚室墓,方向205度,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門在墓室的南面,券頂。墓室為圓角方形,四壁外凸,墓壁用條磚三平一豎砌成四組,其上墓頂改為錯縫平砌,逐層内收成穹隆頂。室内地面用條磚一橫一豎平鋪。棺木放在墓室北側一東西向的梯形土棺台上,已朽。棺床上南北并列兩具骨架。墓室正中出土墓志一合,志蓋頂,正中間刻一獸頭,從“唐故李君墓志之銘”可知,該墓為夫妻合葬及其生平。墓内随葬品中的各類陶俑已全部浸泡成泥塊,不辨形狀。唯有墓志周圍的5件青瓷罐、東壁下放置的三彩抱鴨女俑以及銅勺、銅筷、骨質圭闆等保持原位。其中的三彩抱鴨女俑造型為一少女懷抱鴨形壺坐于束腰形墩上,可為上黨地區唐墓随葬品中的藝術精品[3]。

長治唐代墓葬可分三種類型,即土洞墓、單室磚墓和雙室磚墓。土洞墓的形制近直背刀形。磚室墓均為長方形繩紋磚構築,穹隆頂,單室居多,墓室平面呈弧邊方形,墓室底鋪磚。墓門均開在墓室南壁。普遍用棺,但多數墓不設棺床,僅在棺底砌幾道磚台或墊碎磚以支撐棺木,有棺床者也僅砌成與棺大小的磚台或作土棺台。且都有記載了墓主人身世、地位和官職的紀年墓志出土,從墓志志文看墓主人的身份多為唐代各時期的地方貴族官僚和地主,同時,展現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随葬品也極其豐富。

四、宋墓三座:潞城市北關村宋墓、西白兔村宋墓和王莊宋墓

1.潞城市北關村宋墓。1993年發掘,為仿木建結構磚室墓,南北向。墓室呈長方形,墓頂為穹隆形,地面上砌出須彌座磚台,上、下欄邊緣雕以仰、覆蓮條帶,中束腰部分用磚分隔成框,每隔内鑲砌人物磚雕一塊。

南壁,中間為墓門甬道,門呈拱券狀,門兩側各砌對稱八角形柱。次間砌對稱方形破子棂窗戶。北壁,中間砌有闆門,門額部砌門簪四枚,門下欄砌門砧。門的兩側砌柱。次間砌破子棂窗戶各一扇。東西兩壁,結構相同。當心間砌有闆門。門額上部砌出四方形門簪四枚。闆門上部刻龜背紋彩繪,下部如意紋圖案。

下部束腰磚雕,按東、北、西順序排列有曹娥、朱壽昌、楊香、仲由、蔡順、王祥、董永、郭巨、韓伯俞、老萊子、陸績、孟宗、郯子、鮑山、丁蘭、曾參等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磚雕采用凹雕線刻形式,線條流暢,人物刻畫準确,形象逼真。

整個墓室均采用通體粉刷的彩畫方式。墓室四壁均用黑、白、紅、黃等色橫豎交錯塗刷。柱枋鬥拱部繪有彩畫。

四壁鬥拱結構相同,束腰座上砌磚雕柱礎,刻出覆蓮花瓣。柱呈八角形,柱上砌出單抄四鋪作鬥拱。令拱散鬥上砌出隐刻替木。上呈撩檐傅,傅上砌出椽頭,上鋪闆瓦。再上用條磚層層疊成穹隆形。

此墓仿木建築結構,墓的柱頭兩側隻使用了闌額,而不設普柏枋的作法在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就有執行個體,可見此作法保留有唐代建築的風格。另外,從栌鬥口出華拱拱瓣的作法看,卷殺部分明顯砍殺成圓形卷頭狀。令拱中部伸出的耍頭作劈竹昂形。此作法在地面建築上為宋代早期之作[4]。

2.西白兔村宋墓。1995年發掘,為仿木結構石質墓。整個墓室全用砂石經整形雕作後壘砌而成。墓室平面近方形。砌有束腰須彌座。作法為上下部用經過雕刻有仰覆蓮瓣條石壘砌,中部砌條形方框,每框内刻有一瑞獸,可辨認的有狗、羊、牛及牡丹花卉等圖案。須彌座上留有0.32米的平台。台上砌出四壁結構。

南壁,設有墓門(門闆已取出墓外),門用條石壘砌成券洞式拱形門,石門闆為四抹頭,上刻有裙闆,裙闆内雕刻卷草、牡丹及海石榴等花卉。中腰欄部刻折枝牡丹圖案。門闆上部邊緣刻有文字。墓門兩側各砌一對稱的破子棂窗。北壁,正中砌有耳室,耳室兩側各砌一直棂窗。東壁,砌一個耳室,兩側砌有對稱的破子棂窗各一扇。西壁,砌二個耳室,形制相同。兩室之間用石闆相隔。中部雕一破子棂窗。窗形制與其他各壁窗相同。

墓室四壁均雕有仿木鬥拱,鬥拱為四鋪作。作法為須彌座上四壁均不設柱,而東北壁面轉角雕一龍頭伸出。鬥拱之上鋪出檐枋、檐頭及闆瓦。

墓室券頂部砌法為東西面各用一半圓形石頭豎立相對稱,東繪青龍,西繪白虎。南北兩面用條石壘砌,上繪有“二十八宿星象圖”。

墓室四壁經過白灰通刷,後施彩畫與壁畫。

南壁繪孝子圖。北壁繪孝子故事圖。東壁中繪一供養飛天圖,左側麒麟圖,右側繪仙羊圖,周圍繪出祥雲數朵。此壁耳室門兩側繪侍仆。兩側空白處孝子圖已不清。西壁與東壁内容相同。

壁畫中繪青龍、白虎、“二十八宿星象圖”和當時盛行于民間的陰陽五行有很大關系。所繪的供養飛天、仙羊、麒麟等神獸題材和當時建築制度及受當地地面建築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孝子故事圖和行喪圖放在墓内南北壁顯著位置,無疑反映出當時宋代社會倫理思想影響之深及地方喪葬風俗習慣的頑固性[5]。墓葬中大量出現二十四孝圖,其實是古人認為有驅邪的功能。《楚辭·招魂》就認為地下有各種怪物。墓葬埋入地下,總不免有受到種種威脅,是以,他們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用孝子傳、鎮墓獸、墓志、鎮墓鉛券、鎮墓陶瓶等置于墓中,借助上面的文字、道符、鉛與白灰等達到解除的目的。

3.王莊宋墓。1988年發掘,為仿木建築結構,墓室近方形,墓頂為穹隆形。地面上砌出須彌座磚台,上、下欄邊緣雕以仰、覆蓮條帶,中束腰部分用磚分隔成框。每隔内鑲嵌有磚雕一塊。壁間四角四柱。枋上四鋪作鬥拱。

墓室壁畫:四壁突出四神,四神是鎮守四方,驅逐邪惡的神。《三輔黃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亦稱四宮、四象或四靈,是二十八宿的星名。這符合大陸古代觀測天體運作的天象的形态。南壁為搗米、推碾生活氣息圖。各耳室旁繪有侍人。東、西壁繪飛天人物圖。

五、元墓兩座:長治市城建局元墓和捉馬村元墓

1.長治市城建局元墓。2001年發現,為仿木建築結構,墓室近方形,墓頂為穹隆形。墓室四壁不設明柱,隻顯露柱頭部分,轉角鬥拱也作柱頭鬥拱。鬥拱之上為屋檐部分。用條磚雕成椽頭,其上作出瓦及滴水,再上墓壁四角起券成弧形,逐漸内收疊澀成穹隆頂。

墓中壁畫繪于北、東、西三壁假門的兩側,每壁繪有兩人,男女侍從均有,左右對稱,形态各異。女侍的服飾均着開襟襦衫,從頭飾服飾看,都是典型的金代婦女服飾;而北壁的男侍的服飾所着袍服又有元代風格。

2.捉馬村元墓。1983年發掘,墓室平面近方形,用條磚砌築。墓室北、東、西三壁砌棺床,床壁直立。壁上砌闌額,中有柱頭分隔。柱頭上橫砌普柏枋,枋上設栌鬥出螞蚱形耍頭,鬥拱為把頭絞項作。墓室四角砌明柱。轉角鬥拱也作柱頭鬥拱。鬥拱之上為屋檐部分。用條磚雕成椽頭,其上作出瓦及滴水,再上墓壁四角起券成弧形,逐漸内收疊澀成穹隆頂。

墓室内有多處墨書題記,從題記可以知道是楊誠及申氏的合葬墓。

墓随葬品較少,僅出白瓷燈盞1件。

墓室壁畫儲存較好。南壁墓門兩側原似畫有帳架及垂幔,其餘部分已模糊不清。西、北、東壁為孝子故事及侍女。此墓壁畫繪畫技法是繼唐宋以來盛行的勾勒渲染法。壁畫中兩位男女侍的服飾使用淡清及深藍色繪制,未用赭黃色。男侍頭戴笠帽,腳着烏靴。女侍無華貴裝飾。手持器具也是當時習見之物。與《元史》記載“庶人除不得服赭黃,惟許服暗花苎絲綢绫羅毛毳,帽笠不許飾用金玉,靴不得裁制花樣。首飾許用翠花,并金钗纰各一事,惟耳環用金珠碧甸,餘并用銀。酒器許用銀壺瓶台盞盂镟,餘并禁止”相符。壁畫中侍者形象、服飾類似蒙古人,但又摻雜有孝子故事,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蒙漢文化融合的情況[6]。

六、金墓三座,長治市北石槽金墓、南垂金墓、故漳村金墓

1.長治市北石槽金墓。1988年發現,為仿木建築結構,墓室呈方形,開間較大。墓頂為穹隆形。北壁的隔扇門是此墓的特點,四抹隔扇,門上雕的花紋為龜背紋、秋風隔眼紋。金代小木作。極具地方特色。

2.長治市南垂金墓。1965年發現,為仿木建結構磚室墓。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八柱,四鋪作鬥拱,墓頂為穹隆形。

墓主室采用宋金時期常用的整體粉飾的彩繪裝飾。北壁,為墓主人夫婦對坐圖。南壁,為“水陸法會圖”,即僧尼送葬作法圖,所謂超度水陸一切的鬼魂,普濟六道衆生的法會。東壁為飲宴圖。西壁為收送财物圖。

3.長治市故漳村金墓。1981年發現,為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該墓由墓道、墓門、主室及東西耳室組成。墓坐北向南,方向為190度。長方形豎直墓道,東西兩壁均用舊條磚橫豎壘砌而成,在墓道的填土中有殘碎陶器片和碎磚塊。墓門,半圓拱券門。墓室,主室近方形,耳室呈長方形。地面均用方磚和條磚鋪砌。

長治地區古代重要墓葬巡覽

主室四壁仿木結構:四隅立四柱,柱頭鬥拱也作轉角鬥拱斜出。兩柱頭橫施普柏枋,枋下柱旁雕砌有雀替。每壁兩柱之間均設補間鋪作二朵,四壁共十二朵。北壁鬥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其他三壁為四鋪作單抄鬥拱。令拱以上為挑檐枋,上蓋屋檐滴水,再上為攢尖形壁逐漸疊澀收頂。北壁,為主室正面。正中雕一門窗,為四抹頭隔扇門,隔扇門兩側有子棂窗對稱。門框上普柏枋下留有墨書,記述了墓主人在世的生活情況。東西壁,兩壁中間為耳室門。門額上有方形門簪四枚。門兩側有子棂窗對稱。西壁中耳室拱門内上方有題記,可能是墓主人建墓的工匠或彩繪的工匠。

墓主室采用宋金時期常用的整體粉飾的彩繪裝飾。壁畫以工筆單線白描,後填以淡彩的傳統技法繪制。内容:南壁,門兩側各繪一門神,兩畫面基本相同,但神态各異。人物面部表情深沉、冷淡。其餘三壁均繪“二十四孝”忠義故事内容。每壁門兩側分兩面繪制,每幅畫面中又有棂窗相隔。三壁共繪二十二個故事。

此墓随葬三人,随葬品為一殘的瓷枕,五件灰陶罐,一殘的白瓷碗,貨币89枚[7]。

七、長治市淮海明墓

1987年發現,墓為長方形窯洞式磚室墓。墓内繪有雲氣、星河及窗戶等圖案。

八、長治市南寨清墓

1997年發現,墓為長方形窯洞式磚室墓。墓平面長方形,東、西兩壁為長治地區生活風俗圖,北壁繪鎮宅猛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