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疏與密,情與景,胡也佛繪《松山訪友》

有個詞叫,“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常用來形容書畫作品的畫風。疏,代表疏曠;密,代表密集。視覺上的疏與密,常用筆法上的虛與實展示。運用這些手法,是為了表達情與景的關系。

這麼說,似乎有點兒複雜,恰好有一幅近代名家胡也佛畫的《松山訪友》可以解釋疏密、輕重、情景之間的關系。胡也佛仿照宋人技法,畫了這幅作品,用筆嚴謹認真,粗犷處運筆飛揚,工細處發絲不亂。畫中呈現的疏密關系,完全靠筆墨關系表現。看着畫中景緻,讓人心生向往,想要走入畫中,與畫中人攀談。

疏與密,情與景,胡也佛繪《松山訪友》

胡也佛 松山訪友

《松山訪友》用筆最密的地方位于畫面下方,這樣處理,為了保持構圖的穩定性。試想一下,如果畫面上方這樣用筆,那整幅畫就失去了穩定性。胡也佛在處理細節的時候一絲不苟,書齋中字畫,馬匹上的鞍韂,家仆攜帶的行李,事無巨細都畫了出來。

按理說,畫得這樣細緻,很容易失去主次。他偏偏要用更細膩的筆法,勾畫一棵古拙松樹。真應了一句話,“一山更比一山高”。你以為細膩到極緻,還有更細膩的局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疏密對比,細和更細。墨色的濃淡轉換,虛實相生的筆法,讓畫面有了多個層次,看上去密而不亂。

疏與密,情與景,胡也佛繪《松山訪友》

胡也佛 松山訪友 局部

再看岸邊這塊石頭,用筆簡單到極點,可以數一下他用了幾筆。展現石塊結構的墨色對比強烈,渴筆濃墨形成“飛白”效果,好似自然山石的高光部分。如果沒有這幾道飛白,整塊石頭的質感就變了。可見,無論是整幅作品,還是局部小景,胡也佛在創作中始終兼顧疏與密。

胡也佛這樣畫當然有目的,他描繪靜谧幽深山水,旨在表現文人生活自在清靜。王維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閑适、自由、平和,這是隐居文人一直追求的生活狀态。他通過對比的手法,表現出隐居文人追求的合理性。看了畫中山水就知道,豈止是隐士喜歡這樣的生活,大部分人都想到畫中一遊

疏與密,情與景,胡也佛繪《松山訪友》

再看遠山崚嶒,再看筆墨章法,就會覺得恰到好處,一切都是剛剛好。好的山水畫講究技法和内容統一,還有一些山水畫技法為内容服務。看了胡也佛的《松山訪友》就會明白,寫情寫景,重點在于真情。隻要有熱愛山林的真情,似乎技法和内容都可以放到次要地位。

就像胡也佛畫遠山的時候,用筆帶有一些“狂态”,顯得真實可愛。很好奇,他是否在微醺狀态下,完成這幅畫的收尾工作。

疏與密,情與景,胡也佛繪《松山訪友》

欣賞《松山訪友》,了解疏與密,觀察情與景,感受千年不變的隐居情懷。這樣的作品,多不勝數,卻又百看不厭,究其原因大概是很多人心裡都藏着一個隐居夢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