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集賢男子漢的精神圖騰

——周至集賢村傳統民俗“打社火”

寇健全

集賢男子漢的精神圖騰

社,古指土地神,也是地域區劃機關。“方六裡,為社”。《管子》以社為機關,“擊器而歌,圍火而舞”,故稱社火。

2017,丁酉新春。在央視及省市媒體近百名記者“長槍短炮”聚焦下,集賢古堡霎時“烽煙四起”,狂野彪悍的集賢爺們兒個個赤膊上陣,威風凜凜,冒着凜冽的寒風,精神抖擻,器宇軒昂,加入到打社火的隊伍之中,将集賢漢子的血性和陽剛之氣揮灑得淋漓盡緻,向世人展示着一股頂天立地,昂揚向上,勇于挑戰,敢于擔當的男兒氣質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集賢男子漢的精神圖騰

闊别十二年之久的集賢社火,今年又回來了。

小時候,離我家九峰鎮甘午村五裡之遙的大堡子——南集賢,逢年過節常常有“耍社火”的習俗。(集賢鎮集賢村,當地人稱:“南遷,或者南集賢”。南集賢的諧音:男妻賢。相傳是古代該村一對心地善良的夫妻遇仙橋舍飯救老乞丐的傳說故事演化來的。)

“中國鼓樂之鄉”“華夏财神故裡”。這個在我縣東部僅次于終南鎮豆村的大堡子,因了“鼓樂”和“社火”的傳承,彰顯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才濟濟的古堡雄風。

集賢村的社火流傳了數百年,過去每年耍社火之前先要“打社火”。為什麼要打社火?這是因為,耍社火要舉全村之舉,全村男男女女,人人參與,從外事聯絡組、文案宣傳組、車輛組、服裝組、化妝組、安全保衛組、後勤組等事務龐雜,勞神費力,村裡的上司和社火會的頭頭腦腦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不願耍社火。是以上,每年“打社火”就成為耍社火的前奏。我清晰地記得,“耍社火”的那些天,人們潮水般湧進了這個讓周圍小村子人羨慕的大堡子,整個集賢村就是一座大戲台,每條街道都擁滿了人。男男女女穿戴一新,喜氣洋洋,既是看熱鬧的,也是被看熱鬧看的;既是觀衆,也是盛裝出場的演員。男人相見,高聲的招呼,互道祝福,接着便遞紙煙。拿出來的煙,都是平日不舍得吃的“延安”“寶成”。姑娘娃喜歡紮堆,紅紅綠綠一片,叽叽喳喳半天,呼啦向東,呼啦向西,牽引着人們的目光。賣吃貨的、捏面人的、耍把式的、相面的、穿梭往來,如魚得水。一陣鑼鼓自街那邊傳來,街面瞬間安靜了許多,人們紛紛向街道兩邊靠攏,選擇有利的地勢和位置。街邊站不下,碎娃個兒小,就紛紛爬上街邊的樹,或者坐在臨街人家的牆上。為了看社火,我那天穿着母親做的“棉窩窩”(棉鞋),與村裡的小夥伴結伴而行,踏着厚厚的積雪,冒着刺骨的嚴寒,經過一個叫安家寨的碎堡子,然後就來到了這個魂牽夢繞的大堡子。那時候小,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對秦腔戲劇知之甚少,因而對社火妝扮的戲劇人物更是看不出個是以然來。之是以喜歡跟着大人屁股後面看熱鬧,也正應了那句老話:“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為了目睹集賢村爺兒們打社火的火爆場面,我們這些小觀衆滿大街穿來穿去,早把嚴寒和饑餓抛在了腦後。傍晚時分,回到家裡,看見我凍得直打哆嗦,母親心疼地埋怨道:“好唱不敵熱炕。大冷的天野人似的往外跑,凍死活該!”。鑽進熱炕棉被窩裡暖和暖和,感覺真舒服。打社火的精彩片段就像電影閃現在我腦海裡:毛人罵陣;鑼鼓叫陣;炮仗打陣;赤膊上陣……。

集賢男子漢的精神圖騰

今年“元宵節”那幾天,零下四、五度的嚴寒,也抵擋不住集賢男子漢烈火般的激情。别看天寒地凍,集賢村的男子漢個個光着上身,頂着料峭寒風,手執炮仗,叫陣巡遊的大街上,沒有一個人感冒的,這裡面有一種力量,展現的是集賢人的精氣神。其實,打社火不僅是集賢爺兒們彰顯民性彪悍和陽剛之氣,更是狂野中樹立的精神圖騰。打社火展現了集賢人的精神寄托,在冰天雪地裡赤膊上陣更是一種英雄體魄的展示。隻要你是集賢人,你不敢脫衣服赤膊上陣,就不算是真正的男子漢,就會受到村裡人的恥笑。

集賢男子漢的精神圖騰

打社火,一般從正月初二開始,由想耍社火的社火會組織一群人敲鑼打鼓,挑選伶牙俐齒之人,翻穿皮襖,騎于驢背之上,到自己将要挑戰的社火會頭頭家門前,嬉笑怒罵,将其數說得一無是處,和古代戲劇中“讨敵罵陣”有異曲同工之妙。打社火之人為何要翻穿皮襖,身挂馬鈴。據集賢村老一輩人講,意思是我非人也,如有過激言行,請予諒解。我此時的妝扮決定了我現在的說話和行為。這種“文攻”如果一時半會兒無法激怒對方應戰。接下來,該社火組織會着手将“戰事”更新,發起新一輪的進攻。這一回來到對方社火會區域時,前面是自己妝的社火隊伍,後面緊跟着的是自己社火會的“精溜子”勇士,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開進對方“陣營”,燃放鞭炮“叫陣”。如果對方仍無動于衷。挑戰者的社火隊裡就會出現了妝成老夫老妻,懷抱草人狀的碎娃,埋于對方社火會頭頭家門前院落,大哭不已。名曰:“郭舉埋兒”。随後将草紙貼在其門楣上。想盡千方百計“折騰”,目的隻有一個:激怒對方,讓對方盡快應戰快妝社火。為了激怒對方,這夥挑戰者的變本加厲,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還有的社火會竟然讓人駕駛着拖拉機将對方愛耍社火之人的院落犁爛,使其家人行走不便。更有甚者拉來垃圾傾倒其門前。如此這般“折騰”,肆意亂為,愈演愈烈。有時發展到成群脫成“精溜子”的勇士,身挂馬鈴,跟随老者子夜之時,也許是因為天寒飲酒過度,不能自制,沖入對方主事人家中,發起更猛烈的攻勢。炮轟神堂,炸門神,轟竈君。成捆的紙炮将主事人家裡煮飯的鐵鍋炸爛,肉盆、面甕、水甕等炸得一塌糊塗,遍地一片狼藉……。任你如此“折騰”,主人仍心靜如水,穩如磐石,和沒事人一樣,仍然拿出好煙好酒熱情“款待”這些“來犯之敵”。這是因為人人都心裡明白,年年耍社火都是這樣的老傳統。沒有“打社火”這杯烈酒,村裡的社火就“燒”不起來。正因為如此,不論對方社火會的人群如何“鬧”,主事人都不會“紅臉”(生氣的意思)。當然,每年耍社火結束時,按照曆年傳下來的規矩,損壞的東西一律都會照價賠償主人的。經過如此這般的反複折騰後對方仍穩坐釣魚台,就說明這一年人氣不旺,社火就耍不起來。如果對方接招,積極迎戰,那麼,集賢堡子這一年就被“社火”鬧起來了。

集賢男子漢的精神圖騰

集賢村按區域劃分為三十六旗。後來以“殺河”為界,分為東十八旗與西十八旗,互為對方,社火耍齊共三十六家。過去,每年都有十幾家社火會與對方暗自較勁,都希望自己的社火一路喝彩。各表演隊彙齊後,就繞着全村主要大街巡遊。走在前面的是威風鑼鼓。一輛車上支着一面大鼓,既是開道,又是總指揮。随後的鑼鼓手,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唯鼓手是瞻,一鑼一铙都有路數。铙上系着紅色的纓子,幾十對铙一起拍響的瞬間,路邊的樹木好像都随之搖動。忽然,铙手同時揚起雙手,紅纓蓬勃,成就一片盛開的禮花。

集賢男子漢的精神圖騰

鑼鼓隊是社火出場的前奏和儀仗。接着,一支支社火隊走了過來。先是馬社火,各種扮相和裝束的演員騎在馬背上,一人一馬,有的倒騎着馬,有的手裡拿着兵器,做着砍殺和射箭的姿勢。一個馬隊就是一個謎語,謎底是一本戲,觀衆隻能從演員的扮相來判斷。“賣水”“三娘教子”“斷橋”“三打白骨精”等等。大家在高聲搶答着、争辯着,等最後一個畫着白眼窩的小醜挑着一個牌牌,揭曉的是本出社火的戲劇名稱。集賢村的社火多以馬社火與車台社火為主。而九峰鎮南千戶的社火多以竿社火為主。不論是馬社火,車台社火還是竿社火,傳承的皆是一種文化,彰顯的是一種情懷……

集賢男子漢的精神圖騰

鬥轉星移,物是人非。從農業社會到市場經濟的變遷,也讓老祖先流傳下來的社火等傳統民俗,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漸行漸遠。就連集賢村這樣人文底蘊深厚的大堡子,已經有十餘年沒有了社火的蹤影。每每回想起少年時代去集賢村圍觀“打社火”的往事,總有一種鄉緒萦繞心頭。

社火,就像一種性能強大的粘合劑,将集賢人的心緊緊聚在一起。如果說家鄉是在外遊子的根,那麼,社火就是家鄉的魂,是遊子想念家鄉時永遠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在家鄉,社火更是一年之初沖鋒的号角,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哪一年的社火打的美,哪一年就是豐收年景。

(作者系陝西馬鞍橋生态礦業有限公司職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