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門橋》拍的很熱血,但大部分劇情都是導演編的

作者:九邊Pro

文章開始前,還是要解釋下,本文并不是想反駁電影,恰好相反,我覺得那段曆史能被拍出來就很好,如今這樣大制作大成本搬上熒幕,于情于理都是好事,很多文化和觀念的形成,電影是關鍵載體,就好像美國對外的文化輸出,主要也是用電影和遊戲來達成。

本文寫作的目的,主要是寫給那些看完電影後想了解更多的讀者,盡管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看完電影就足夠了,但是還是有一些小夥伴想了解下電影背後的事。

電影看完之後,相信大家明顯有個感受,徐克作為一個武俠導演,把武俠那一套搬到電影上去了,看着過瘾的同時,又有種不真實感,正好背景這兩天消息超級多,讓我抛開熱血,有一說一,講講水門橋到底發生了啥,以及美軍傷亡到底啥情況。

假期正好時間多,把手頭能找到的所有北韓戰争的文獻全部找過來,比如比較權威的軍事科學院軍事曆史研究所的《抗美援朝戰争史》,李峰寫的《決戰北韓》,王樹增的《北韓戰争》,還有美國那幾本,最冷的冬天,美軍戰史,《Escaping the trap》等等。

查閱資料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問題,中文網絡最大的毛病就是小編們幾乎不會去查英文資料,也不會去查官方資料,甚至懶得找一本稍微嚴肅點的軍史著作,純粹互相抄,抄的都差不多,基本就是以訛傳訛。

本文力求還原到底發生了啥。本文所依據的,全是能找到的資料,如果有啥疏漏,大家可以在評論區指出。

先放一張圖,大家要對地理有所感覺。

《水門橋》拍的很熱血,但大部分劇情都是導演編的

美軍在長津湖遭到衣衫單薄的志願軍圍攻後,損失很大,隻好向南撤退,12月4日到了上圖的那個下碣隅裡,那裡美軍有個簡易飛機場,把傷員裝上飛機後,炸掉帶不走的物資,繼續南下。

此時美國國内炸了鍋,因為前線有記者,把美軍正在撤退的消息先傳回東京,再傳回美國,美國人都知道陸戰一師要跑路,官方辟謠說是“改變進攻方向”,嗯,向南韓進攻了。

而此時已經是12月6日,注意這個時間,因為水門橋第一次被炸掉,是12月1日,第二次被炸掉是12月4日。

也就是說,長津湖戰役爆發後,志願軍和美軍在長津湖一帶激戰,此時水門橋已經被炸了,第一次炸橋應該是沒啥防守,事實上不僅水門橋被炸了,潛入到美軍背後的我軍工兵把沿途所有的橋都炸了,并且在公路上也炸出了不少坑,可見當時已經在籌劃斷掉美軍退路,徹底全殲美軍。

下圖就是水門橋,可以看出來,其實不是橋,是個大壩,壩上順便可以通行,日本占領北韓的時候在北方修了大量這種水電設施,以至于北韓戰争打完後很長時間,南韓的電都是從北韓買的。

《水門橋》拍的很熱血,但大部分劇情都是導演編的

換個角度,長這樣,是個單車道:

《水門橋》拍的很熱血,但大部分劇情都是導演編的

水門橋被炸後,不太嚴重,工兵迅速給修好了。

等美軍12月4日從長津湖撤到下碣隅裡的時候,水門橋被第二次炸了,美國工兵繼續搶修,這個時候美軍高層根本不知道這個橋發生了啥,因為志願軍正在圍攻下碣隅裡。電影《水門橋》開始那一段說的就是這事,不過電影裡好像是我軍打赢了,其實并沒有。下碣隅裡有個機場,美軍留在那裡把傷員裝上飛機後才繼續往前走。

這裡就有個問題,水門橋這麼重要的關鍵節點,美軍為什麼防守這麼虛弱,能被炸了又炸?

事實上在美軍大撤退之前,水門橋并不重要,美軍根本沒想到這麼快就回來了,是以對水門橋的關注度和其他所有橋差不多,上文說了,志願軍的工兵把所有的橋都炸了。

《水門橋》拍的很熱血,但大部分劇情都是導演編的

處理完傷員後,美軍澆上汽油,燒掉下碣隅裡的物資後,大部隊浩浩蕩蕩地沿着上圖的路線出發,此時是12月6日,此時橋在兩天前已經修好了,是以美軍上層也沒注意到橋有問題。

從下碣隅裡到古土裡,總共18公裡,美軍走了36個小時,因為我軍無數小隊已經潛入到了大路兩側的山包上,開始沿途阻擊美軍。由于我軍此時戰術已經非常成熟,專門選那種坦克開不上去、仰角又太高、坦克打不到的地方,美軍沿途遭到我軍側射火力威脅,是以必須挨個拔除火力點。

美軍在這一段極其艱苦,不然也不會走的這麼慢,兩小時移動一公裡,三歲小孩速度都比這個快。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軍山頭上的部隊每次對美軍發動進攻,都是一次自殺式進攻,因為一旦暴露,很快美軍就開始布設炮兵陣地,轟炸機也帶着燃燒彈和高爆彈趕過來,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整個山頭被炸成一片火海。而北韓當時零下四十度,地面凍得跟鐵似的,根本不可能挖工事,如果有工事還好(有些山頭上有日本人修的工事),沒有工事就隻能挨炸了。

那美軍傷亡啥樣呢,王樹增說是這18公裡傷亡了616人,因為我軍沒有重武器,美軍有鋼盔,是以很難一槍斃命,大部分都被救活了。

12月7日下午,美軍終于到了古土裡,離水門橋已經非常非常近了,然後傳來消息,水門橋被炸了,而且是第三次,這下美軍高層才驚呆了。

至于這三次是咋炸的?美國那邊隻說炸了,沒說具體過程,也沒提傷亡,因為那個時候大部隊還在路上,幾天後才到水門橋,水門橋附近隻有幾個工兵。

我們這邊本來也沒有記錄,直到紀錄片《血色軍魂》裡說,1950年12月6日夜,志願軍第27軍第80師第240團3營7連連長姜慶雲帶領由一個步兵排和一個機槍排組成的突擊隊,頂着美軍的炮火,以炸藥包炸毀了水門橋的一處橋墩。但這一說法引來了很多争議,因為在長津湖戰役中,第27軍80師在新興裡作戰,直到8日起開始奉命南下追擊。

按照這個時間表,隸屬于第27軍的7連不太可能出現在水門橋的戰場上。而且紀錄片裡姜慶雲老爺子回憶了當時的炸橋經曆,40人的敢死隊上去,隻有他活了下來,因為他被兩發子彈打傷後失血太多失去知覺,直到打掃戰場才被人救起。

但問題是從12月7日開始,水門橋就被美軍徹底控制了,附近幾乎不可能有我軍打掃戰場,大家知道,在極寒溫度裡躺雪地裡一晚上就基本上沒有活路,美軍一直在那裡忙了兩三天才走。

是以紀錄片一播出,當時天涯論壇就開始讨論,大家當時的共識是,老爺子肯定炸橋了,但應該炸的是新興裡那一帶的橋,那邊美軍着急跑路,當晚戰鬥就結束了,他随後被我軍找到并送往後方。畢竟那時候還沒有“水門橋”這個說法,可能後來記錯了。

那到底是誰炸的呢?

現在官方有明确記錄的說法,應該是志願軍20軍60師180團,現在已經查到電報他們當時明确的任務就是去炸黃草嶺(水門橋就在黃草嶺)那一帶的橋,當然了,要炸掉所有的橋。炸橋過程中美雙方都沒提,大機率沒啥激烈戰鬥過程,因為志願軍三次炸橋,美軍大部隊還在遠處突圍,走一步算一步,橋的事都是工兵部隊在負責。

反正橋斷了,美國人隻好想辦法,現在普遍的說法是,美軍用了三菱重工的鐵橋,我仔細查了,也是以訛傳訛。

真實情況是美國這次用的是他們标準化的MZ型車轍橋元件,這玩意是美國工兵的标準配備,跟個鐵軌似的,鋪兩道,正好車輪那麼寬,汽車車輪壓着鐵軌過去,因為美軍在歐洲戰場就經常碰上炸橋的事,德國後撤的時候把所有能炸的橋都炸了。那時候就是把這種元件拿出來往上一鋪,并且從1944年已經投入了使用。

隻是這次用光了,需要從南韓的一個機場緊急運過來,可實驗的時候,發現這玩意太沉,挂着普通降落傘從天上扔到地上被摔壞了,于是緊急從日本弄了幾個大降落傘。

降落傘到了之後,搭橋元件被空投到了古土裡,工兵把元件裝到車上,運到水門橋,開始修橋,随後大部隊順利通過。

我看不少人說志願軍看着天空中落下的鐵橋感受到了來自工業國的絕望,這事吧,也不對,首先從天上扔下來的不是橋,而是幾根大鐵軌。

其次也不是扔到水門橋,而是扔到了很遠處的古土裡,如果水門橋有我軍士兵,他們也看不到。美軍工兵修橋的時候,美軍大部隊還沒到,在古土裡設防,大鐵軌被空投到了古土裡,工兵再把那玩意裝上車,送到了水門橋。

第三次炸完橋,我軍的士兵大機率已經回去複命了,他們覺得美軍無論如何也修不好了。這也是為啥後來180團團長被批評。

一句話說,水門橋附近可能沒啥戰鬥,而且炸橋的時候,美軍大部隊離橋很遠。

這裡就有個問題,如果我軍把整個水門橋都炸了,會全殲美軍嗎?我專門請教了軍史專家,他說沒啥可能。

因為我軍到這個時候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美國那邊有很多照片,能看出來,志願軍在零下40度的超低溫裡,很多人連鞋都沒有(應該是跑丢了),腳已經腫得沒法看了,我估計很多人這輩子都沒體會過零下40度啥體驗(最低達到過零下53度,陸戰一師穿着棉衣被凍傷七千多人),我軍大部分部隊在這種嚴寒裡,經過連續作戰,都已經疲憊不堪,并且基本都被凍傷。

而且當時也沒導航,志願軍也不認識路标,很多部隊都走丢了,是以水門橋那一帶我軍已經非常非常弱了。

水門橋本來就不長,就算徹底炸沒了,以美軍實力修複也不是太難,事實上他們在歐洲碰上好多次這種情況,往裡邊塞幾輛卡車或者坦克,墊起來,再在上邊鋪上車轍元件。

王樹增在他的書裡也說,中國統帥是知道這個隘口價值的,不過後勤補給鍊徹底斷了,這地方根本支援不了大兵團作戰。這也為後來李奇微的反擊埋下伏筆,李奇微發現我軍隻能維持一周的攻勢,因為後勤問題,物資耗盡後就必須退下去。

而此時美軍已經完全處于自己空軍的保護之下,無論是物資還是給養都不是問題,可彈藥和衣服對我軍卻是極大的問題。

而遠處的真興裡美軍155毫米榴彈炮也已經覆寫了水門橋一帶。此時我軍大部隊也趕不過來,就算趕過來,物資奇缺的情況下,很難對美軍發動緻命一擊。

真正激烈的戰鬥爆發在1081高地,美軍軍史和王樹增書裡都記錄了這裡的戰鬥。

這是我軍阻擊陸戰一師逃竄的最後一個據點,大概處在過了水門橋一公裡左右的一個山頭上,一支大陸孤軍,大概一百來人,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守在山頭上,對美軍撤退部隊形成了側射威脅。

美軍無論如何也得拔掉這個山頭,于是調了一個精銳營開始圍攻,遠處的榴彈炮開始炮擊,轟炸機也都趕過來幫忙,費了很大勁終于把山頭攻下,後來參加這次戰鬥的美國士兵說,“這些中國士兵忠實地執行了他們的任務,沒有一個人投降,頑強戰鬥到底,全部堅守陣地直到戰死,無一人生還。”

1081高地這場戰鬥極其艱苦,據美軍描述,他們進攻前得先在汽油桶裡點上火烤槍,不然很多步槍沒法擊發,手雷丢出去也不爆炸(可能是内部零件被凍粘在一起了,烘幹水分就好了)。

可想而知我軍那邊多艱苦。而且我是沒法想象沒有外援的孤軍對一支浩浩蕩蕩而來的鋼鐵洪流發動決死進攻是一種什麼感受,估計全世界也隻有我軍這樣的軍隊能做到吧。

過了這個高地,志願軍也就沒了山地優勢,陸戰一師基本上逃出生天了。大家注意下,我軍主要是在山丘上作戰,坦克開不上去嘛,不然就直接碾過去了,我軍那時候幾乎沒有武器能打穿美軍重型坦克。

後來美軍到了興南港,我軍的幾支部隊也追了過去,不過意義不大,完全暴露在了密密麻麻的海軍炮艦和轟炸機下邊,興南港裡有193艘軍艦和七艘航空母艦,幾次進攻也沒啥效果。

這裡就有個問題,水門橋這一帶美軍傷亡是啥樣呢?

《水門橋》拍的很熱血,但大部分劇情都是導演編的

王樹增的書裡和美軍那邊的差不多,從古土裡到真興裡(水門橋和1081高地就在這兩地之間),撤退的美陸戰一師主力用了77個小時,平均每前進一公裡用2小時。在這條路上,美軍死亡75人,失蹤16人,負傷256人。這個資料和美軍戰史的也能對上。

而這些傷亡,基本都是在1081高地産生的,水門橋可能并沒有什麼戰鬥。

中美戰史對水門戰鬥都沒有記錄,大陸早期記錄裡,甚至都沒提水門橋,後來好像是鳳凰衛視拍了個紀錄片,引用了美國那邊的說法,三菱重工空投大鐵橋的事也是那個紀錄片裡提到的,直到這次被搬上大螢幕。

為啥美國人會專門記錄這事呢?因為他們當時确實挺震驚,咱們現在知道志願軍已經打不動了,他們不知道啊,他們很擔心志願軍還有幾萬人正朝他們趕去,是以修橋那段時間分外煎熬。

不過美軍對他們自己在水門橋的表現非常滿意,認為這事屬于各兵種協調作戰的一個典範,這也是為啥水門橋這事的細節會出現在美軍那裡。可能跟很多人了解不一緻的是,美國對他們在長津湖的表現整體也很滿意。

對于美國來說,成功撤退也是勝利,被俘虜也是英雄,都被當成了英雄主義,這場戰争裡産生的榮譽僅次于阿登戰役( Battle of the Bulge),那次也是美軍盲目樂觀,很快被圍,長津湖戰役中,美國從興南撤出了10萬聯合國軍隊和南韓軍隊,以及差不多數量的難民(文在寅父母就在難民裡),他們覺得這事也是不得了的勝利。客觀上也認同了志願軍對他們造成的巨大壓力。

還有一個問題,也是這段時間問的比較多的,陸戰一師在整個長津湖和撤退過程中傷亡啥情況?王樹增那裡的資料是:從元山登陸,到徹底撤回成興,共死亡718人,失蹤192人,負傷3504人,合計戰鬥減員4418人,同時,非戰鬥減員7313人,其中大部分是凍傷,有幾個月陸戰一師沒法戰鬥,傷員養好傷才又出現在戰場上。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也差不多。

我軍這邊志願軍第9兵團有3個軍12個師共計15萬人參加長津湖戰役,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餘人,傷亡總數達到了5.2萬餘人,主要裝備太差,如果這個時候有蘇聯裝備,陸戰一師的番号估計都沒了。

最後一個問題,水門橋那個七連是《士兵突擊》裡的七連嗎?

劇組明顯是想讓大家讨論這事,不過《士兵突擊》是蘭曉龍的小說,并不是真的。今天文章裡也寫了,炸橋的可能也不是七連。那個七連沒有原型,也沒有傳承關系,換句話說,有無數個原型,也有鐵一樣的傳承關系。

全文準備到此結束了,今天這篇文章可能對于很多小夥伴來說比較沉重,不過太多人已經忽略了一個現實,我軍在那場戰争中,各方面都處于絕對的劣勢,能打成這個傷亡比已經不錯了。

有些文章裡恨不得把美軍寫死十來萬人,其實這也是一種不太好的風氣,可能他們内心深處,對先烈們的戰果并不滿意,其實沒必要,實事求是就是最大的正能量,先烈們已經做得足夠了。

對于電影,這段時間有個批評是,“老百姓愛國,資本家賺錢”,這麼說其實也不太好,文章一開始就提到了,美國對内提升文化認同、對外文化輸出,主要靠得就是商業上非常成功的那些作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以及《使命召喚》這些遊戲,能賺錢的作品才是能打動人心的作品,反過來也對,打動人心的東西肯定是能賺錢的,不然消費者也不會掏錢。

全文完,多謝大家閱讀,如果喜歡。請點個贊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