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壹度丨隆德花燈,映出紅火大年

壹度丨隆德花燈,映出紅火大年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042期

壹度丨隆德花燈,映出紅火大年

蘇紅章指導制作的燈組《福虎迎春》。

隆德花燈,是固原市隆德縣的一張名片。蘇紅章作為隆德花燈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用一份堅守,讓家鄉的花燈,被更多人知曉。這段時間,蘇紅章一直忙着制作花燈,等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他們制作的花燈,将在隆德縣城展出,“照亮”家鄉的大年。

隆德花燈裡的祝福

蘇紅章對花燈的記憶,從五六歲就開始了,而且印象深刻。“雖然那時候家裡條件艱苦,但每到過年期間,社火是必須要耍的,花燈表演,也是必須要舉行的。就像一個儀式,少了就沒有年味了。”蘇紅章說,每年的春節、元宵節,村裡的孩子從家裡跑出來玩,每人手上都提個花燈。一堆孩子站在一起時,就要比看誰的花燈最好看,誰的花燈最獨特。而蘇紅章的花燈總是能拔得頭籌,因為他的爺爺就是遠近聞名的花燈制作民間藝人。爺爺的技藝給他的年,帶來一份喜悅和自豪。

壹度丨隆德花燈,映出紅火大年

制作花燈的蘇紅章。

他還記得自己以前玩的花燈。那時候說是花燈,其實大多數就是白紙做的,因為買不起彩紙。“白紙幾分錢,彩紙一張要1毛錢,太貴,是以就用白紙做了架飛機。”蘇紅章說起當年自己的一隻飛機花燈,用的是漿糊、竹片、白紙。先做好骨架,再剪出圖樣,然後粘上去,再在裡邊裝上蜂蠟,一隻花燈就算做好了。他還在飛機的尾巴上塗了黑色,算是多了個顔色。

“以前條件多艱苦,不像現在過年,娃娃們要啥吃的,要啥玩的,家裡都有。我們那時候,拿上花燈,就算是過年了,一個個玩得特别高興。”蘇紅章說,小小的一個花燈,不像現在這樣精美,但都寄托着長輩對他們的愛和祝福。

傳承了五代的熱愛

隆德花燈曆史悠久,是中國花燈藝術在西北地區的一支重要流派。52歲的蘇紅章說,他們蘇家花燈也已經是五代傳承了。

“第一代蘇效泉、蘇繼泉為創始人,他們在清苦的日子裡,做完繁重的農活後,仍然愛好花燈、戲劇服飾、頭帽、馬社火等民間傳統技藝,常常借助農家題材創新制作,這種精神是值得一代代傳承的。”蘇紅章說,他最看重的,是老一輩手藝人“苦中作樂”的心态。

蘇紅章學習花燈制作技藝,是受到叔父蘇維童的影響。蘇維童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社火臉譜”代表性傳承人,他擅長書畫、學識淵博,在家族的熏陶下,七八歲時,衣兜裡就時常裝着柳枝條燒成的“火筆”,走到哪畫到哪,一步步走向書畫藝術之路。“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熱愛,看到了執着,也看到了一份對民間藝術的責任。”

繁複程式下的精美

花燈之是以美好,是因為它為平凡生活增添了多彩的光亮,但這份美好的誕生也是很複雜的。

蘇紅章說,花燈制作工種主要有美工、木工、鉗工、電工、油漆工、裱糊工。首先需要美工師來設計出效果圖,來到現場後,就要“放樣”,也就是美工師按照燈組效果圖尺寸,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在地上畫出“正視圖”和“側視圖”。關鍵部位要标注具體工藝,友善取樣的人清楚燈組結構;接下來鉗工出場,也就是造型師。如果彩燈的骨架是木頭,那就需要木工,不過現在的骨架一般都是角鐵和鐵絲焊接成的。鉗工要按取樣的圖案把每一根鋼筋截下來,彎成不同形狀,先做出零部件,然後按照圖樣,将這些零部件一個個焊接起來,彩燈的“骨架”就成形了。

壹度丨隆德花燈,映出紅火大年

隆德花燈。

骨架做好後,就該電工上場了。電工需要在骨架内部安裝燈泡,有些燈組還要在造型外部亮化。走線一定要沿着骨架走,否則亮燈後這些線就顯示出來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漏電,要保證雨雪天也萬無一失;燈光做好後,美工師會進行“套色”,也就是哪一塊要裱糊什麼顔色的彩綢,都需要标注出來;最後就是裱糊工用彩綢粘貼、裱糊,之後美工再根據效果圖上色,對動物或者人物進行“化妝”處理,整個花燈算是制作完成,等到安裝後,就可以展示了。

傳承是一份責任

蘇紅章已經記不清自己做過多少隻花燈。長期以來,他在民間花燈藝人張百效、張國勤等人的指導下,熟練掌握了設計、選料、紮龍骨、裱糊和配色等環節的工藝要點。同時在繼承傳統制作工藝流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吸收了各地的花燈藝術特點和精華,制作了《閩甯一家親》《九龍壁》等各種大型作品。如今,蘇紅章已是隆德縣正觀花燈有限公司生産廠長及藝術總監,也帶出了許多徒弟。

近日,甯夏第六批非遺項目傳承人名單公布,蘇紅章名列其中。他說,這是一份榮譽,但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隆德花燈發展到今天,制作工藝已經遠非當年可比。豐富的材料,成熟的制作技藝,讓隆德的花燈制作,越來越好。”他說,無論是過去簡單樸素的花燈,還是現在美觀多彩的花燈,代表的意義,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表達着人們對年的期待,對未來的希望。而蘇紅章的期盼,則是讓這滿載人們希望的花燈一直亮起來,亮到更遠處。

文字|劉旭卓

本版圖檔均由受訪人提供

編輯|七樓 齊雨

值班主任|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讀的方式解讀銀川文化

文化深1° 視角多1° 情懷濃1°

深度剖析銀川城市文化現象

獨家記錄銀川文化情懷與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