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壹度丨隆德花灯,映出红火大年

壹度丨隆德花灯,映出红火大年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银 川 晚 报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042期

壹度丨隆德花灯,映出红火大年

苏红章指导制作的灯组《福虎迎春》。

隆德花灯,是固原市隆德县的一张名片。苏红章作为隆德花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用一份坚守,让家乡的花灯,被更多人知晓。这段时间,苏红章一直忙着制作花灯,等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他们制作的花灯,将在隆德县城展出,“照亮”家乡的大年。

隆德花灯里的祝福

苏红章对花灯的记忆,从五六岁就开始了,而且印象深刻。“虽然那时候家里条件艰苦,但每到过年期间,社火是必须要耍的,花灯表演,也是必须要举行的。就像一个仪式,少了就没有年味了。”苏红章说,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村里的孩子从家里跑出来玩,每人手上都提个花灯。一堆孩子站在一起时,就要比看谁的花灯最好看,谁的花灯最独特。而苏红章的花灯总是能拔得头筹,因为他的爷爷就是远近闻名的花灯制作民间艺人。爷爷的技艺给他的年,带来一份喜悦和自豪。

壹度丨隆德花灯,映出红火大年

制作花灯的苏红章。

他还记得自己以前玩的花灯。那时候说是花灯,其实大多数就是白纸做的,因为买不起彩纸。“白纸几分钱,彩纸一张要1毛钱,太贵,所以就用白纸做了架飞机。”苏红章说起当年自己的一只飞机花灯,用的是浆糊、竹片、白纸。先做好骨架,再剪出图样,然后粘上去,再在里边装上蜂蜡,一只花灯就算做好了。他还在飞机的尾巴上涂了黑色,算是多了个颜色。

“以前条件多艰苦,不像现在过年,娃娃们要啥吃的,要啥玩的,家里都有。我们那时候,拿上花灯,就算是过年了,一个个玩得特别高兴。”苏红章说,小小的一个花灯,不像现在这样精美,但都寄托着长辈对他们的爱和祝福。

传承了五代的热爱

隆德花灯历史悠久,是中国花灯艺术在西北地区的一支重要流派。52岁的苏红章说,他们苏家花灯也已经是五代传承了。

“第一代苏效泉、苏继泉为创始人,他们在清苦的日子里,做完繁重的农活后,仍然爱好花灯、戏剧服饰、头帽、马社火等民间传统技艺,常常借助农家题材创新制作,这种精神是值得一代代传承的。”苏红章说,他最看重的,是老一辈手艺人“苦中作乐”的心态。

苏红章学习花灯制作技艺,是受到叔父苏维童的影响。苏维童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社火脸谱”代表性传承人,他擅长书画、学识渊博,在家族的熏陶下,七八岁时,衣兜里就时常装着柳枝条烧成的“火笔”,走到哪画到哪,一步步走向书画艺术之路。“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热爱,看到了执着,也看到了一份对民间艺术的责任。”

繁复程序下的精美

花灯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为平凡生活增添了多彩的光亮,但这份美好的诞生也是很复杂的。

苏红章说,花灯制作工种主要有美工、木工、钳工、电工、油漆工、裱糊工。首先需要美工师来设计出效果图,来到现场后,就要“放样”,也就是美工师按照灯组效果图尺寸,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在地上画出“正视图”和“侧视图”。关键部位要标注具体工艺,方便取样的人清楚灯组结构;接下来钳工出场,也就是造型师。如果彩灯的骨架是木头,那就需要木工,不过现在的骨架一般都是角铁和铁丝焊接成的。钳工要按取样的图案把每一根钢筋截下来,弯成不同形状,先做出零部件,然后按照图样,将这些零部件一个个焊接起来,彩灯的“骨架”就成形了。

壹度丨隆德花灯,映出红火大年

隆德花灯。

骨架做好后,就该电工上场了。电工需要在骨架内部安装灯泡,有些灯组还要在造型外部亮化。走线一定要沿着骨架走,否则亮灯后这些线就显示出来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漏电,要保证雨雪天也万无一失;灯光做好后,美工师会进行“套色”,也就是哪一块要裱糊什么颜色的彩绸,都需要标注出来;最后就是裱糊工用彩绸粘贴、裱糊,之后美工再根据效果图上色,对动物或者人物进行“化妆”处理,整个花灯算是制作完成,等到安装后,就可以展示了。

传承是一份责任

苏红章已经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只花灯。长期以来,他在民间花灯艺人张百效、张国勤等人的指导下,熟练掌握了设计、选料、扎龙骨、裱糊和配色等环节的工艺要点。同时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吸收了各地的花灯艺术特点和精华,制作了《闽宁一家亲》《九龙壁》等各种大型作品。如今,苏红章已是隆德县正观花灯有限公司生产厂长及艺术总监,也带出了许多徒弟。

近日,宁夏第六批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公布,苏红章名列其中。他说,这是一份荣誉,但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隆德花灯发展到今天,制作工艺已经远非当年可比。丰富的材料,成熟的制作技艺,让隆德的花灯制作,越来越好。”他说,无论是过去简单朴素的花灯,还是现在美观多彩的花灯,代表的意义,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表达着人们对年的期待,对未来的希望。而苏红章的期盼,则是让这满载人们希望的花灯一直亮起来,亮到更远处。

文字|刘旭卓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人提供

编辑|七楼 齐雨

值班主任|李振文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读的方式解读银川文化

文化深1° 视角多1° 情怀浓1°

深度剖析银川城市文化现象

独家记录银川文化情怀与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