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新聞記者 史豔麗)世上真的有“一見鐘情”嗎?有的!
2月6日,今年19歲的葉子楚在老師陳錦榮家中練習蘇北琴書,并對記者說起了自己與琴書結緣的故事。當年11歲的她在宿遷項王故裡景區第一次見到蘇北琴書的第七代傳承人陳錦榮的書場表演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琴書,是那種發自心底的喜歡。”
當日書場表演結束後,葉子楚找到陳錦榮問“可以學嗎”, 陳錦榮說:“可以學,我免費教你。”此後,尚在宿城區耿車鎮中心國小上學的葉子楚每周末都從耿車坐公共汽車到市區跟随陳錦榮學琴書。
随着葉子楚到市區讀國中、到宿豫區讀高中,距離陳錦榮近了,可學業越來越重,學琴書的時間一再被壓縮。看着師兄師姐進步很大,而自己進步很慢,葉子楚開始萌生退意,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學琴書。這時陳錦榮總是鼓勵她:“你行的,隻要堅持,一定會學得很好。”就這樣,在老師的一路鼓勵之下,葉子楚堅持下來。
去年6月,葉子楚聯考結束之後,家也從宿城區耿車鎮搬到了位于宿遷經開區的宿遷東亞馬賽公館小區,終于在學琴書上有了更多的時間。站在揚琴前,左手打木闆,右手執琴條,說唱蘇北琴書,這時的葉子楚神采飛揚。
如果說平劇是“國粹”,那麼,蘇北琴書就應該是名副其實的“市粹”,因為蘇北琴書是以宿遷方言說唱的一種漢族曲藝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間小調,清道光年間形成于宿遷一帶,并不斷地傳播和發展。
今年1月22日,葉子楚正式拜師陳錦榮,并在宿城區文化館舉行了拜師儀式,成為陳錦榮的第三個弟子。陳錦榮1954年出生于宿遷的一個曲藝世家,是蘇北琴書的第七代傳承人。她從藝幾十年榮譽頗豐,先後被授予“蘇北琴書優秀人才”“蘇北琴書傳承人”,她個人的蘇北琴書斬獲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等。
說起恩師陳錦榮,葉子楚敬重有加,孺慕之情溢于言表。陳錦榮對這個比她孫女還小的弟子疼愛有加,以前見葉子楚小小的人兒自己坐公共汽車來來去去,就經常到公共汽車站接她。在學藝上要求雖嚴,卻以鼓勵為主,“恩師這樣的老藝人教授方式不同于‘教科書式’,更重視口口相傳,手把手地教,逐字逐句地糾正發音,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葉子楚說。
陳錦榮在蘇北琴書藝術的演繹、保護和傳承上花費大量精力和心血,這令葉子楚非常敬佩和感動。葉子楚覺得作為弟子的自己要做的不僅是傳承,還要把蘇北琴書進一步發揚光大。“目前我在大學學的是旅遊專業,而琴書是我的‘第二專業’,它會是我一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