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李振君:做家具

做家具

青未了|李振君:做家具

上世紀70年代中葉,我們一家五口人,奶奶,父母,兄弟和我一起住在原菏澤市一完小校園内。自調入該校後,因父母都是老師,屬于雙職工,學校研究給了我們兩間平房,教師宿舍屬于舊教室改造後的。

我們的西邊鄰居,是桑希愚老師,他有三個孩子。大兒子,桑聖波是我的同學,他母親在學校的對面菏澤地區木材一廠工作,是一名名符其實的木工師傅。我們的教室,正對着我家的宿舍,是以課間十分鐘休息時間,同學在我的卧室去看看小人書,聽一聽礦石收音機,其樂無窮。

宿舍的西面是主席台,上面書寫“提高警惕,保衛祖國!”八個大字,為黑色的字型,這是文革時期的标準口号。主席台的北面是一個公用的自來水龍頭,水龍頭周邊整天濕漉漉的,經常滑倒學生。

在我家的正前方種植有兩派榕樹,呈東西走向,每排有四到五棵。一排緊靠着在我宿舍的前方,另一排平行排列在教室的前方。每年夏季至秋季,紅花爛漫,花朵碩大,淡淡的香氣,一直延續到秋天。是以,印象中如果夏季不太熱,在下面睡個午覺,也是不錯的選擇。

有一天,父母商議全家做家具了,原因是一九七六年,從菏澤地區外貿局8元買的出口轉内銷的12個柳編箱子,衣服、被子等都放置不下去了。為了盡快解決衣服、被子的盛放問題,在從農村帶來的木料基礎上,再從木材公司購置一些,自己找人做家具。

父母又寫信讓在蘭考老家的堂大伯李繼儒,利用假期到菏澤做家具。桑希愚老師的妻子,也是近鄰,她負責把大塊木料幫我們切割成小塊,這樣便于幹活。由于是假期,教室空蕩蕩的,可以存放木料;大伯接到信後,就自帶工具坐汽車來到了菏澤縣一完小。

伯父是中等身材,偏瘦,深眼窩,但眼睛還是有神的。他對臉相有較深的研究,他曾經告訴有幾種臉像的人,不易交往,告訴我什麼臉像的人,易深交,受益終生。他特别愛幹淨,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總是幹幹淨淨的。幹起活兒也不惜力氣。他原是河南密縣煤礦的一名勞工,後嫌不自由,主動辭職。他的父親,解放前是蘭考的一名國民黨軍官,後離開大陸去了台灣。一直到他去世,他還在通過多種管道包括到當地僑辦打聽父親的消息,一直沒有音訊。

由于出身不好,文革中沒少受罪。妻子離開她改嫁他人,兩個兒子被批鬥而死,他自己跑得快,一路馬不停蹄跑到了陝西,這一跑就是20多年,一直在陝西的農村。幹活從一家到另一家,混口飯吃就行,他一天的微薄收入,也是有限的,但他隻能這樣養活自己。

有一天,他帶着斧頭、錘子、刨子等木工工具,一個人來到了我家。又到街上準備些刷子,粗細砂紙,桐油,毛筆,油漆等,他既可以做木工,還可以做油漆,還會繪畫,一個人幹了幾個人的活兒。他每天按時上下班,根本不需要小工,拉鋸,刨面闆,打眼,做榫眼,灌漿,抹膩子,打磨,油漆,灌膠,拼闆,都是他一個人完成。有時實在忙不過來了,就讓父親、我和哥,幾個幫他拉拉鋸,幹幹雜活兒什麼的。整個假期做了一個方的飯桌,兩個大衣櫃,兩張床,一個三鬥櫃。印象中整個假期都是這樣。

記憶中他喜歡喝茶聊天,休息的時候我就與他聊天。可以看出,與我聊天,他是開心的,也是期待的。聊他的過去,聊他的家庭,聊他在陝西遇到的新戀人,終究沒有成家,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小時候,爺爺是考城的城防司令,當時考城城址在固陽。小時候,有吃有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耀武揚威;到了他這一代,一生受盡淩辱,孤身一人,非常凄涼。

他身上有一種工匠精神,對自己的木工活特别熱愛,特别細緻,特别苛刻,追求精益求精。做好的木活,他要反反複複琢磨,特别仔細。他不滿意,就重新做,繪畫,雕刻,樣樣難得起,放得下。飯桌一直用了40多年,一直到現在還能繼續使用。

他最後一次到我家,已經患有青光眼,自己沒有錢,在民權一家私人醫院做的手術,不成功。我到菏澤市立醫院找了一個熟人,一個眼科專家,給他進行了複查。看過複查結果,專家意見,沒有二次手術的必要。是以他的眼造成了晚年幾乎失明。由于眼疾經常發作,每晚疼痛幾個小時,趴在床沿上。他已厭倦生命,他曾來信告訴我,打算自殺,以便結束生命。

我與一個同學借了一輛機車,去蘭考縣小宋鄉南彰村看望他,一起吃了頓午飯,給他帶來一些書籍,打發多餘的時光。在我離開蘭考後的半年多,他就離世了。臨走前沒有遺憾,就這樣草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與他最後一面是他複查時乘坐長途公共汽車傳回蘭考,當時長江路剛啟用,菏澤發往蘭考的公共汽車已經不從西城我老院兒經過,我騎機車在聶莊路口截車,送他上車。把他送上車,又送了他返程路費。他與我揮手示意,順便把他帶的西鐵城牌手表。贈送我,我送他雙獅手表。他送我的是西鐵城牌,為透明機芯,也是他的全部家當,一直到現在,我還戴,為紀念品。

謹以此文,獻給故去的親人。

2022年春節于國色天香

青未了|李振君:做家具

作者簡介:

青未了|李振君:做家具

李振君,山東菏澤人,中共黨員,1966年4月出生,經濟師,大學學曆,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菏澤開發區支行。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農業銀行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作家聯盟簽約作家,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金融作家協會理事。散文《成長在祖國的懷抱》獲《中國金融文化》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征文散文類優秀獎,紀實報告文學《東風村喜借“東風”》榮獲農業銀行“脫貧印記——文學藝術作品展”散文類優秀獎,《為了黨旗更鮮豔》榮獲農業銀行“永遠跟黨走”主題文藝作品優秀獎,2021年8月《鳳儀亭記》榮獲《金融文壇》雜志社舉辦的全國“鳳儀杯”采風征文活動詩歌類三等獎。多篇散文散見于中國作家網、中國金融文學、金融文壇等文學媒體。

編輯:馬學民

壹點号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