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和密度都是世界最多的,對未來就業有何影響?

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和密度都是世界最多的,對未來就業有何影響?

文|老史

編輯|老史

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已經達到世界之最,密度可達187台/萬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和密度都是世界最多的,對未來就業有何影響?

那麼中國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對我們未來的就業又有何影響?

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已達世界之最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工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同比下降2%,數量為36.9萬台。

但中國卻大為不同,工業機器人銷量比例反而增加了19.3%,銷量為16.7萬台。并且在2021年1月到7月,中國累計生産了20萬台工業機器人,相較2020年,其增速達到了驚人的64%。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資料,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并實作連續八年保持高速增長,而這個增速勢頭依然迅猛。

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已經占據了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的44%,未來可能達到新的高度。

相關從業人員表示,“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高速發展和中國和對疫情良好的把控有關,因為中國率先擺脫疫情困擾,刺激了上半年中國國産工業機器人的高速發展!”

現在,中國每一萬名勞工配比的工業機器人數大約為187台,遠遠超過了全球平均水準的113台平準水準。那麼大陸工業機器人增速為何如此之快?

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和密度都是世界最多的,對未來就業有何影響?

為什麼大陸的工業機器人增加的如此迅速呢?

大陸工業機器人數量已經是世界之最,但是大陸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工業機器人呢?因為大陸的工廠缺乏技工。

根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2020年,大陸的重點制造業領域存在的人才缺口甚至超出了1900萬。

作為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聯合釋出的權威報告,該份報告更是預測,2025年這個數字将達到驚人的3000萬。

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和密度都是世界最多的,對未來就業有何影響?

近些年來,大陸一直在推進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推進大陸的低端制造業轉型更新,向高端制造業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勞工。

是以很多企業也在該方向上積極布局,網羅中進階技術人才。

一些優秀的職業技術學生,還未走出校園,便被多個高新技術企業伸出橄榄枝,以高薪聘請。甚至出現企業開出高額報酬,卻難以招到相關的技術型人員的情況。

為什麼大陸會缺乏技工呢?

因為改革開發以後,大陸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大量的勞動力湧向技工崗位,因為内卷導緻收入不高。是以在一段時間内,中國技術型工作常常被打上髒、累、窮的标簽。

這與中國的制造業結構有關,中國雖然是全球制造業大國,但依然存在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

有資料顯示,雖然2018年中國的制造業價值排名第一,占據了近三成的市場,但其的平均利潤率卻隻有2.59%,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準。企業利潤低,自然不可能給員工開高工資。

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和密度都是世界最多的,對未來就業有何影響?

在強調“工匠精神”的今天,大陸的技師收入卻遠低于其他制造業強國。比如在德國,技工的工資是高于全國平均水準的。不少行業的技工工資遠遠高過普通公務員,甚至高過大學教授。

其次,中國技工的地位也大不如前。曾今中國技工有過一段時間的輝煌。進廠打工,被看作是一份穩定的工作,甚至被稱作“鐵飯碗。

但在現行體制下,技工與繁重的勞動和重複的加班畫上等号,由于缺少相應的晉升空間,技工幾乎永遠被定格在流水線上。曾經的“鐵飯碗”,現在卻無人問津。

反觀德國技工,他們卻頗受重視,德國前總統赫爾佐格曾公開表示,“德國需要很多的技工來保持德國的經濟競争力,技工的作用甚至超過了博士”。

在德國人看來技工并不是一份上不得台面的工作,他和政治家,教育家,企業家一樣,都是德國社會分工的一部分。他們之間隻有職業之别,沒有貴賤之分。

正是因為這樣,德國技工才能更好地靜下心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才有了以“嚴謹、負責”而聞名的德國制造業。

除此之外,中國的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在國人的人才觀中,職業技術人員是普遍不被看好的。

“大學生才是人才”,“學習不好就隻能上職校”,的觀念在教育圈流傳已久。正因為如此,職業教育出身的技工往往不被社會看好。

這也造成了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學技術,也不願意從事技術工作。甚至有很多年輕人覺得送外賣風吹雨淋,也好過進廠打工,雖然都辛苦,但是送外賣至少收入高。

同樣是在德國,他的職業教育卻更加全面。

無論是進階的技能工程師還是普通的技工,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戲”,有的是傳承悠遠的“祖傳手藝”,但更多則是在德國的職業技工學校,應用技術大學學來的。

而且德國還擁有衆多的行業協會教育訓練和企業内部教育訓練,這也增加了德國技能的技術交流和技術水準。

反觀中國的技工不僅數量缺乏,中進階技工的比例也很低。我國的某專家認為德、日等制造業發達的工業強國的進階技工占比,常常能達到其技工基數的40%左右,而這個比例在大陸卻隻有6%。這極大地限制了大陸制造業的發展。

為什麼中國的中進階技工比例低呢?這是因為培養中進階技術人才成本所導緻的!

中進階技術人才的培養十分困難,企業常常需要3-5年才能将一名普通勞工培養成熟練工;常常需要10年,才能将一名熟練工培養成進階技術人才!

這種花費對企業來說,意味着大量的成本付出,和短時間的難以轉化為生産力和經濟效益。

是以,大陸很多企業常常醉心于“挖同行”,這在短期内的确産生了不錯的經濟效益,但從長期來看,這使技工職業陷入低端化陷阱,技工不被社會所認可,也無法提高自身的就業競争力。

企業也無法獲得較高的利潤,難以提升技工的福利待遇,這将造成及優秀人才的流失。

而且中國的職業教育投入比重遠不如大學!目前大陸的職業技術類學校的教師、教材、教具都已經相對落後,難以滿足企業對制造業更新的需要和布局。

正因為如此,技校學生學不到真本領,缺乏市場競争力,不被企業所認可。

很多人不得不改行從事其他職業,衆多的技術型人才無法在相應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技校無法吸引到優秀的學生就讀,企業也無法從技校獲得其所需的中進階技勞工才,技校作為學生和企業之間橋梁的作用被進一步削弱。

中國技工匮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将消失。有調查顯示,在2026年到2030年之間,中國人口将迎來拐點,人口不再大幅度上升,而是漸漸趨于穩定,甚至可能會出現下降。如此一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低廉勞動力的優勢将被進一步削弱。

正是因為存在這些問題,導緻了中國工廠招募不到足夠的勞工,是以隻能選擇引進工業機器人,來滿足生産力不足的問題。

機器人會對哪些職業産生影響

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是否會有什麼負面影響?工業機器人普及對年輕人的未來就業有什麼影響呢?

早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就呼籲引領歐盟成立了相關的機器人研究機構,通過對歐洲機器人技術的分析,有針對性的制定工業機器人研發計劃,制造用于醫療、農業、運輸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機器人,并用它們來代替人類完成危險、繁重、重複量較大的工作。

但是工業機器人的普及,确實對人類的就業産生了一些沖擊。

是以相關研究指出:機器人的大量使用會對勞工的就業産生破壞性的替代效應,工業機器人的滲透度每增加 1%,企業所需的勞動力就會下降 0.18%。

從《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2018)》 的資料來看,自2013 年以來,大陸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年均增長 36%。

的确!由于“機器換人”的運用,大量的低技能崗位消失,大量的勞工被迫轉投他業。

而德國提出的工業4.0計劃以後,大量的工業機器人進入企業,随着發展工業機器人可以替代近六成德國現有的工作崗位。

這對從事技術性較簡單工作的勞工來說将是沉重的打擊,未來會有很多崗位會消失,大量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而失業比例達到一定程度會導緻社會動蕩。

是以老牌制造業強國在面臨工業産業更新所走過的路,也是中國現在正面臨的局面。

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和密度都是世界最多的,對未來就業有何影響?

正因為此,大陸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大批的校外教育訓練班關閉。未來的教育也會學習德國的雙軌制教學,提高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培養大量的複合型技術人才。

通過這些人才在未來改變和提升大陸的産業結構,建立全新的産業模式,并建立全新的職業。

2021年大陸已經釋出了一系列的新職業,如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智能硬體安裝調試員等,并釋出了新的職業标準,想要以此來促進職業的規範化和規模化。進而達到真正的反内卷。

面對工業機器人的到來,我們必須意識到簡單重複的工作終将被取代。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倒帶,隻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才能夠跟得上時代。

是以我們年輕人要終身學習,不斷創造新的職業,走出一片适合自己的藍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