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其緻之也,謂天無

作者:随相滅處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

其緻之也,謂天無以清,将恐裂。

地無以甯,将恐廢。

神無以靈,将恐歇。

谷無以盈,将恐竭。

萬物無以生,将恐滅。

候王無以正,将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谷。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道德經》

【注解】這章是說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以說明無用之用才是最大的用處。想要當統治者,就應該無為而治。

“一”,就是道的本體,道的本體虛無而無為,專精至一而無二。凡是有為之法,莫不是以“一”為本。“以”,是用的意思。就是說天地萬物,都是以道的本體作為根本的。是以天得到它,就清揚的覆寫在上。地得到它,就安甯的承載于下。“神”,就是人心,人得到它就成為萬物之靈。

“谷”,就是大海。大海得到它就能夠容納百川,是以常常都盈滿。萬物得到它,都會各自自然生長。侯王得到它,就能主持天下。“正”,就是長,就是所謂的“君長”的意思。以上這些事例,雖然各有不同,但推論其中的本來則都歸于“一”,是以說“其緻之一也”。

文章接着又反過來解釋說:天如果得不到這個“一”,就可能會四分五裂而不能圓滿地覆寫在上面。地要是不能得到這個“一”,就可能地震山崩而不可能安甯的承載在下面。

人如果不能得到這個“一”,就可能失去生命的活力,進而也不能子子孫孫地繁衍下去。世間萬物得不到這個“一”,就可能從此滅絕。君王若得不到這個“一”,就可能王位被颠覆,而不可能安然處在高貴之位。

這裡老子的意思,其實重點在強調“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将恐蹶”這一句,他很想讓統治者能體會出用無為之道去治理天下。

一個人聽從他人的所用而服從他人,就叫做“下”、“賤”。這是“道”的一個比喻。 “道”本來是沒有名相的,是以天地萬物都可以得到并運用。這好比人處于低下的位置。要是君王不得此道,而處在高貴之位,就可能被颠覆,這豈不是說明“下”、“賤”是根本嗎?是以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再說了,君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三個名稱,不正是賤者的稱呼嗎?(穀,善也;不穀,不善。)那麼君王這樣做,其用意就是以賤為本。難道不是嗎?之是以這樣稱呼,正是君王想忘卻自身的高貴之名位,去體思大道,凝聚精神,以無用之大用來治理天下。

【憨山大師注解】此言道無為而無不為,以明無用之用為大用。欲君人者,當以無為而治也。

一者,道之體也。其體至虛而無為,精一無二。凡諸有為,莫不以之為本。以,用也。意謂天地萬物,皆以道體而為本也。故天得之而清覆于上。地得之而甯載于下。神,指人心而言。謂人得之而為萬物之靈。

谷,即海也。海得之而容納百川,故長盈。萬物得之而各遂其生。侯王得之而為天下正。正,猶長,所謂君長也。如此者,雖其迹不同,而推其本則一,故曰其緻之一也。

其下又返釋之曰,天不得此,将恐分裂而不能圓覆于上矣。地不得此,将恐發動而不能甯載于下矣。

人不得此,将恐生機休歇,而不能子子孫孫亹亹而無窮矣。萬物若不得此,将恐絕滅而無有矣。侯王若不得此,将恐颠蹶而不能安其貴高之位矣。

此老子主意,隻重在侯王無以正而貴高将恐蹶這一句。必欲人君當體道無為而治耳。

凡人聽其所用而從于人者,謂之下賤。此道之譬也。夫道本無名,故天地萬物皆得而用之。如人之下賤也。且侯王不得此道,而處貴高之位,将恐蹶。豈不以是而為基本耶。故雲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且侯王自謂曰,孤,寡,不穀,此三名者,皆賤者之稱也。而侯王以之,其意豈不是以賤為本耶,非乎。是以稱此者,正欲人君忘其貴高之名,而體道凝神,知其無用為用耳。《老子道德經憨山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