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耿馬文藝演出團隊的文化傳播之路:從田間地頭到國際舞台

耿馬文藝演出團隊的文化傳播之路:從田間地頭到國際舞台

圖為2022年“四海情長久·五洲共春晖”跨國新春文藝晚會上的緊那羅舞。李嘉娴 攝

(新春走基層)耿馬文藝演出團隊的文化傳播之路:從田間地頭到國際舞台

中新網昆明2月2日電 題:耿馬文藝演出團隊的文化傳播之路:從田間地頭到國際舞台

作者 洪沂

戴着帽子和面具、光着腳闆、背上彩色“翅膀”,在鳳梨鼓、排铓、木魚鼓等傣族傳統樂器演奏的音樂聲中,演員們踏着輕盈歡快的舞步,向海内外觀衆展示着傣族傳統舞蹈——緊那羅舞。這是在除夕之夜面向全球閱聽人播出的2022年“四海情長久·五洲共春晖”跨國新春文藝晚會上的精彩一幕。

這些舞蹈演員來自耿馬文藝演出團隊。臨滄市耿馬縣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連,自古便是中國内地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門戶和陸上捷徑。這裡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生活着傣族、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景頗族等10個民族。

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舞台上“雄赳赳氣昂昂”的緊那羅,舞台下摘掉面具後,竟是一群年輕人。耿馬文藝演出團隊副團長李波介紹,團隊共有32人,最小的隻有十五歲,平均年齡十八九歲,有傣族、佤族、漢族,多是“半路出家”。

傣族小夥能底今年22歲,别看他年齡不大,個子不高,卻是團隊中的“老前輩”,這已經是他入團的第八個年頭了。傣族傳統的宮廷鼓樂是他的拿手絕活,在團隊裡也時常擔任宮廷鼓樂老師,給隊員們教育訓練打鼓方法。是以他不僅是緊那羅舞的演員,還參與了舞蹈音樂演奏。

此次能底與隊員們表演的緊那羅舞,是傣族的傳統舞蹈。緊那羅在傣族神話故事裡是一對神鳥,雄鳥名為緊那拉,雌鳥為緊那麗,是佛祖的兩隻守護神鳥,兩隻鳥彼此恩愛,象征着忠貞美好的愛情。緊那羅舞屬拟禽舞,已被列入臨滄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耿馬文藝演出團隊的文化傳播之路:從田間地頭到國際舞台

李波介紹,前幾年,很少有人跳緊那羅舞,但在耿馬,相關資料仍儲存得較為完整。從2016年開始,耿馬文藝工作者開始調查收集緊那羅的資料,2017年開展了集中挖掘整理,還請了三位緊那羅民間藝人到團裡來教授舞蹈和配樂,通過四年的練習和打磨,緊那羅舞成了團隊的經典節目,也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一直以來,團隊的每個人心中始終都裝着“傳播民族文化”這顆初心,深耕耿馬這塊民族文化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李波說,“不僅是緊那羅,我們還把傣族女創拳、馬鹿舞等傳統舞蹈從民間搬上了舞台,成了耿馬靓麗的文化名片。”

作為文化宣傳的文藝團隊,耿馬文藝演出團隊常常在田間地頭、廣場壩子,橫幅一拉,音響一開,就開始表演,在耿馬,他們可是“明星”。每年深入村寨演出70餘場,參與其他演出140餘場,真正做到民族歌舞從民間來,又回報到民間去。

實際上,他們的作品早已登上了更大的舞台。《馬鹿舞》獲得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金獎、《涞鐐·刀舞少年》獲得雲南省群衆文化藝術最高獎“彩雲獎”、《傣族女創拳》獲得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表演項目綜合類一等獎……此次“春暖花開”跨國新春文藝晚會面向的是南亞、東南亞、中亞、西亞等20多個國家,他們的舞蹈作品又在文化傳播道路上跨出堅實一步。

“我們還将持續創編更多精品作品,以文藝傳播文化。”李波表示,非常高興能參加這次春晚活動,這是讓世界了解雲南民族文化的大好機會。(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