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造了九年機器人,感受到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渴望|中國新勞工

記者 | 徐甯

編輯 | 張慧 楊悅

1

年終歲末,蕪湖的凜冬,微弱的陽光正輕輕灑落。

早上8點半,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埃夫特,688165.SH)廠區門口的綠化帶上還覆着一層薄霜,員工們已陸陸續續地進廠,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我造了九年機器人,感受到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渴望|中國新勞工

安徽蕪湖埃夫特廠區門口。攝影:徐甯

埃夫特蕪湖廠區位于蕪湖鸠江經濟開發區,這裡是一台台工業機器人的出生地。走進裝配工廠中的房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排直挺挺立着的小型協作機器人,勞工們正在對它們進行裝配。在遠處黃色格子的區域内,黃色機器人們正在不斷“揮舞手臂”,調試着各個參數……

在廠區通道内,界面新聞記者見到了正在巡檢裝置的張飛。他身穿黃色工作服,戴着黑框眼睛,留着平頭,娃娃臉,笑起來時給人親切感。

張飛是埃夫特機器人事業部的生産排程師,90後的他,如今已經帶領着80餘人的團隊。

“每天早上,我會先去廠房轉一圈,巡檢各工位上機器人的運動狀态。”張飛說,“有些故障,我通過聽聲音就能初步判斷出問題所在。”

這并不是誇張。從一線勞工到班組長,從品質部門到生産部門,張飛已在埃夫特工作了近九個年頭。

從産品的研發、試制、小批量到大規模量産,他對機器人産品的制造流程已十分熟悉。判斷和處理生産過程中的故障,是他的專長。

張飛表示,每天他都要針對工位上機器人發出的異響、漏油、報警等異常狀況,進行處理,以確定産品能達到下線标準。

我造了九年機器人,感受到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渴望|中國新勞工

埃夫特機器人事業部的生産排程師張飛。攝影:徐甯“誤打誤撞入行”

埃夫特成立于2007年,脫胎于奇瑞汽車裝置部下屬的裝備制造科。前期埃夫特生産的工業機器人産品,多數供應給奇瑞汽車的生産線。

加入埃夫特前,張飛曾在奇瑞汽車的工廠中的房間做過焊工。那時,他工位旁邊就放着一台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焊接機器人。

“當時我有接觸、了解到一些焊接機器人的性能,但沒想到自己誤打誤撞,也進入了這個行業。”張飛說。

2013年6月,張飛覺得焊工工作比較枯燥,萌生換工作的想法。當時正巧有朋友在埃夫特工作,便順勢跳槽進入了埃夫特。

當時的埃夫特,也處于轉型關鍵時期。該公司決定走出汽車行業,将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拓展應用于衛浴、3C電子、家具等細分行業。

進入埃夫特後,張飛在師傅帶教下,從簡單的機器人基座裝配做起,再到裝齒輪,然後進行齒輪的間隙調整等。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張飛笑着向界面新聞記者說道,“大概教育訓練了兩三個月,我就基本可以上手了。”

業務熟悉後,張飛慢慢開始接觸到了一些新項目的研發。“和研發技術團隊,我也學到了不少東西,特别是在機器人的腕部技術研發上。”張飛說。

據他介紹,機器人裝配最核心的部件就在于腕部,特别是其中的齒傳動,對間隙、零部件的精度要求很高。

“齒輪間的間隙隻有頭發絲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主要通過人工去嘗試墊不同厚度的墊片,來保證機器人精度的一緻性。”張飛回憶道,“那時候一個班組隻有七個人,大家都在慢慢摸索的感覺。”

張飛表示,當時工廠一個月的産量僅有十幾台,一年也不超過300台。

受益于新市場的拓展,張飛在2014年底明顯感受到了工廠訂單數量的變化,“一年出貨量逐漸增至800餘台。老廠區的産能已完全處于飽和狀态。”

在細分市場開拓過程中,埃夫特同時意識到國産機器人在技術上的短闆。為了提升技術能力,該公司自2015年起先後斥資11億元,收購了三家意大利系統內建商CMA、EVOLUT和WFC,以擷取它們在機器人噴塗、打磨、抛光以及焊裝領域的技術。

為了跟上訂單需求,埃夫特還于2015年啟動了新工廠(現蕪湖埃夫特廠區)的建設。

兩年後,張飛和幾位同僚在新廠區大門口上的東南角上,打下了埃夫特機器人産業園的第一個标牌。

我造了九年機器人,感受到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渴望|中國新勞工

現蕪湖埃夫特廠區門口。攝影:徐甯後疫情時代訂單爆發

新工廠建設完成後,趕上了行業爆發期。

尤其是近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其他國家經常處于停工停産狀态,中國因疫情控制得當,承接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産制造需求,促使國内制造業形成了一個小高峰,間接帶動了工業機器人的增長。

後疫情時代,制造企業逐漸認識到自動化生産、減小人員依賴的重要性,開始主動提高生産線自動化率。

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達422.5億元,同比增長18.9%。埃夫特也在2020年迎來了發展高速期。

張飛表示,埃夫特剛落戶機器人産業園時,一期項目隻有機器人裝配工廠中的房間和汽車項目工廠中的房間。由于業務發展較快,2020年在一期項目上建立了內建工廠中的房間。

該年7月,埃夫特成為了中國第一家以工業機器人全産業鍊為主營業務的科創闆上市公司,跻身國内工業機器人行業第一梯隊。

埃夫特的機器人産品類型也在不斷拓展,最小負載約三公斤,最大負載可達370公斤,可以根據客戶不同的需求定制。産品主要應用領域已逐漸拓寬至3C、光伏、PCB、家具、陶瓷、衛浴、鑄造鋼結構等。

其中,輕型桌面型機器人主要用于3C行業的搬運、檢測、上下料等;15-20公斤的中小型機器人,具備噴塗、打磨、焊接等功能,主要應用于汽車零部件、家具制造、陶瓷衛浴等行業;50公斤以上的大負載型機器人主要應用于光伏和建陶等行業。

高景氣度一直延續到2021年。

“2021年年中,下遊3C行業訂單爆發了,公司單月3C機器人裝配量達300餘台,約占公司整體出貨量的一半。”張飛透露。

此外,随着新一輪産業變革興起,光伏、锂電等新興領域的自動化轉型需求,也推動着國産機器人訂單迅速增長。

張飛表示,光伏行業發展迅速,且有集中傳遞期,機器人的出貨速度要求更快。“為及時傳遞訂單,搶占市場佔有率,我們部長、上司們都是帶頭不放假。”

“從原材料進廠,到組裝、測試、出貨,最快時工廠一天約可出貨20-30台光伏機器人。”張飛說,“從早上8點半到晚上12點,最忙時我們曾七天連軸轉,持續一個月沒有休息。”

“說不累那是假的。但看到一台台機器人發出,奔向工作崗位,減輕企業用工荒、招工難的問題,這一切都很值得。”張飛說。

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工業機器人産量累計達36.6萬套,同比增長44.9%,創曆史新高。

我造了九年機器人,感受到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渴望|中國新勞工

正在測試中的工業機器人。攝影:徐甯中小企業渴望轉型

目前埃夫特的客戶主要以國内中小企業為主,噴塗、焊接等傳統制造業的客戶仍占據着較大比重。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傳統制造業十分渴望轉型。”張飛稱。

他向界面新聞記者舉例,傳統焊接等行業的一名焊工,年人力成本約在15萬元。工業機器人隻要投入編設好的程式,就可以一天24小時不停地工作,一年可節省2-4個人力。

在特殊行業,焊接、噴塗等工序會産生煙塵、弧光、金屬飛濺等,工作環境較差。采用工業機器人工作,可以使勞工避免惡劣環境,還能降低人工操作的幹擾,焊接品質更穩定。

在人力成本上升與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工業機器人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中國制造業中。

機器人密度是跟蹤全球制造業自動化采用程度的晴雨表。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資料顯示,中國機器人密度從2015年的49個機關上升到2020年的246個機關,約是全球平均水準126個機關的近兩倍。

我造了九年機器人,感受到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渴望|中國新勞工

埃夫特機器人裝備工廠中的房間。攝影:徐甯

除了傳統制造業,新型領域也在加速向智能制造靠近。這對國産機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這幾年公司機器人業務最明顯的變化是,技術研發速度更快、産品類别更豐富。”張飛說,“之前一個新産品從研發到投入,可能需要一兩年,現在大約隻需要3-6個月。”

張飛表示,現在埃夫特有3C、噴塗、協作等五大子產品組的機器人,每個項目組内均有兩至三個正在研發的新項目。

據他介紹,制造部門的勞工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根據實際情況對新項目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等,再回報給制造代表,由制造代表和研發部門的同僚進行溝通和合作,不斷地推進新項目。

為了應對快速增長的訂單和不斷更疊的産品技術,埃夫特與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共建了“埃夫特機器人學院”。

中國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且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長期以來,ABB、發那科、安川等外資品牌,在國内市場占據主要份額。

據前瞻産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排名前五的企業為發那科、愛普生、ABB、安川和庫卡,市場佔有率分别為10%、9%、7%、6%和5%。

張飛表示,外資機器人品牌占據的主要是國内汽車等行業訂單,類似于光伏等新興行業,越來越多的廠家願意嘗試國産機器人。

他認為,相較于外資品牌,埃夫特等國産機器人具有定制化、個性化、傳遞周期短等優點,“有些産品可以根據客戶的特殊應用場景,定向開發。”

對于張飛而言,2021年無疑是忙碌的工作。偶爾休息一天的話,他基本會選擇在家中休息。

談到未來規劃,張飛笑着向界面新聞說道:“未來的話,我覺得幹一行愛一行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