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昨天下午4時許

随着部分市民代表與從業人員一起

徐徐拉上鐵門

位于中山東二路9号的

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

結束了18年的對外開放

正式與市民告别

“到了離别的這一刻,每位同僚都覺得戀戀不舍。”上海市檔案館利用服務部副主任劉宇彤對記者說。現場的市民們也都駐足良久,其中一位少年用手輕輕摩挲鐵門,在寒風中站了許久才轉身離開。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告别,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如今,一座現代化的新檔案館

已在浦東新區面向市民開放

從上世紀30年代石庫門弄堂裡的“秘密檔案庫”

到1959年上海市檔案館正式成立

從見證風雲變幻的外灘到紮根開放熱土浦東

上海檔案事業一路走來

始終踐行着“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職責使命。

難說再見,檔案故紙承載市民珍貴記憶

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山東二路9号,置身于百年曆史的萬國建築博覽群中,自2004年開放服務以來,見證了檔案工作有序地從神秘到公開、從“死材料”變成“活資訊”,成為決策“錦囊”和市民“資訊庫”的曆程,也在留存城市記憶的同時,成為廣大市民共同的珍貴記憶。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1959年,上海市檔案館正式挂牌成立

“真的很不舍、很懷念。”作家陸林森是外灘館的“熟面孔”。他說,随着檔案館向公衆開放,很多寫作者是以受益,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我寫作的許多文章都得益于市檔案館的館藏檔案資料。看完這些檔案,動筆時也更有底氣了。”每每走進外灘館5樓的查閱服務中心,陸林森的創作靈感就開始湧動。“因為檔案讓我更加了解曆史,我就好像站在回音壁前,聆聽曆史的回聲,思考現實的世界。”

複旦大學曆史系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吳景平也感到分外不舍。任教後,吳景平為研究所學生開設了“中國現代史史料學”等課程,時常帶領學生來外灘館查檔,在這裡完成檔案文獻專題的教學,“許多學生的課程論文、學位論文都有賴于檔案館的館藏檔案,甚至以這些檔案為基礎史料”。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除了教學,吳景平的研究工作也離不開檔案館。“市檔案館的檔案覆寫面廣,儲存完好,編目清晰。外灘館推出電子查詢系統後,查檔也變得更加便捷了。”借助這一資料寶庫,他完成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以及上海社科基金課題,主編的多部史料集及其他研究論著,都是他紮根檔案館的成果。

吳景平曾多次陪同海外學者前來參觀查檔,外灘館典雅的外觀,豐富的館藏,查閱系統等先進設施,以及從業人員規範、周到、熱情的服務,都給學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吳景平看來,“上海市檔案館讓城市文脈和曆史記憶走進市民心中,充分展現出對曆史的尊重。同時推動了上海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延展了上海的文化影響力”。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攝影:孫中欽

檔案不僅為文史研究提供支撐,還能幫助市民應對生活中的難題。市檔案館利用服務部副主任顔昶曾接待過一位白發蒼蒼的檔案利用者,對方前來查詢40年前的先進工作者原始檔案。盡管線索渺茫,從業人員還是通過數小時的“盯屏奮戰”,找到了相關檔案。看到這位退休勞工流下激動的淚水,顔昶等人也為之動容,“作為檔案館裡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部門,我們能夠幫市民解決實際問題,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激勵。”

曆史建築,見證上海檔案事業開放曆程

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所在建築的前身,是始建于1937年的法郵大樓。

法郵大樓因其業主法國郵船公司而得名。這幢坐西向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樓,建築布局十分緊湊,立面對稱,造型為簡潔的立方體,在美輪美奂的外灘建築天際線中獨具特色,擁有豐富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建成後的法郵大樓

解放後,法郵大樓改名為浦江大樓。21世紀以來,外灘的多幢老大樓都找到了“新主人”,其中多數都是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還有商店、餐廳等。為增添外灘沿線的文化氛圍,發掘老建築獨特的文化内涵,2002年1月,市政府決定将浦江大樓交由市檔案館使用,使之成為對外提供檔案查閱服務和展示弘揚檔案文化的視窗。

2004年,這座曆史悠久的現代派風格建築終于修葺一新,作為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啟了一段新的曆史。改建後的市檔案館外灘館完好地保留了建築原貌,總建築面積9270平方米,除常年向市民開放的展覽外,還開設政府公開資訊和檔案檔案資料查閱服務中心,供市民查閱現行檔案和曆史檔案。至此,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有了第一處面向社會公衆的公共文化設施。

在那之前,檔案在市民心中總有些神秘色彩:遠離市中心的檔案館樓高院深、警衛嚴格,機關查檔須持有相關部門的介紹信,市民想進檔案館就更難。市政府實施資訊公開的背景下,市檔案館外灘館開放後,市民個人查閱利用檔案率從2001年的13%猛增至2004年的55%。除了查檔之外,還能賞老照片、看曆史資料、觀老電影……檔案從此離市民不再遙遠。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外國友人參觀“紅星照耀中國——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産黨人”主題展。攝影:應忠德

就在外灘館正式開放的那一年,大學生吳夢玥來參加實習,次年正式來這裡工作,“當時最深的感受就是,原來檔案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高冷’。”她回憶,這些年裡,外灘館經常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和專業人員,為青少年組織各類活動,把上海的曆史生動鮮活地介紹給孩子們,在他們心中埋下了檔案的種子。

時光荏苒,轉眼吳夢玥也為外灘館奉獻了18年青春。盡管嘴上說着“工作這麼多年都沒有出門好好逛過外灘”,鐵門關閉之時,她的臉上仍洋溢着笑容:“這幾年來查檔的人中,搞研究的多了,查民生檔案的少了。說明我們的檔案工作一直在進步——社會對檔案工作越來越重視,很多民生資訊打開‘随申辦’、在家門口就能查到,市民們越來越友善了。”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順應時代,打造互動開放的“城市記憶空間”

外灘館的最後一個開放日,長年在這裡從事展覽策劃、講解等工作的方華卻并沒有出現。作為市檔案館利用服務部的從業人員,以往每個展覽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盡管市檔案館外灘館已結束對外開放,市民們的查檔需求仍可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去年9月,位于浦東新區白楊路636号(臨)的上海市檔案館新館已正式開放,如今,方華已經投入了浦東新館的工作中,“在這座更加現代化、智能化的新館,我們将以更加精彩的檔案展覽,更加多彩的檔案文化,更加便捷的利用服務,更加舒适的查檔環境,為建設人民城市的文化新地标繼續努力。”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位于浦東白楊路的市檔案館新館 攝影:孫中欽

作為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省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市檔案館浦東新館占地面積4萬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1萬餘平方米,儲存保管着460餘萬卷(件)珍貴檔案,集檔案儲存保護、公共查閱服務、展覽教育、文化社交等功能于一身,成為面向上海市民的一座互動開放的“城市記憶空間”,繼續把上海精彩而豐沛、鮮活而多元的記憶寶藏以一件件檔案的形式展現于世人面前。

上海曆史悠久、史料豐富。近年來,挖掘利用檔案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做好資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既要滿足庫房空間的需求,也要滿足檔案事業轉型的要求。”市檔案局局長徐未晚介紹,正因如此,選址浦東花木地區的市檔案館新館應運而生,它的建成使用将更好地開發利用寶貴檔案資源,吸引更多人民群衆走進檔案館,感悟檔案與曆史的魅力。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活動大廳 攝影:孫中欽

走進檔案館新館南樓,9800平米的空間都向公衆開放,市民們在查檔、觀展之餘,還可以泡杯咖啡、讀書學史,或移步報告廳聆聽學術講座,全方位感受檔案的魅力。

黃浦區四川南路國小的五年級學生羅隽麒已經來過好幾次。第一次參觀時,他就被數字化檔案查閱區吸引住了。“和想象中的檔案館不一樣,很現代化,很有科技感。還可以制作自己的成長檔案!”興奮之餘,小羅也開始更專注于檔案資料,“我對上海解放史、城市記憶史都很感興趣,在檔案館新館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報告廳 攝影:孫中欽

相比于外灘館,新館南樓二層的檔案查閱大廳面積更大,設施也更完善了。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查閱大廳分為不同功能區域,面向公衆免費提供數字、紙質和膠片載體的館藏檔案資料和政府公開資訊的查閱服務。“市民可以進入數字檔案資源庫查詢自己想要的内容。目前有98萬卷館藏開放檔案目錄和部分數字化全文可供查詢,以後這個比例還會提高。”顔昶說,考慮到不少進行學術研究的查檔者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館方特意将光線充足、視野開闊的向陽一側設為查閱大廳,“希望大家坐在這裡一整天也不厭煩”。

再見!外灘這座“神秘”建築正式關閉,承載幾代上海人的記憶,你去過嗎?

查檔大廳 攝影:孫中欽

未來,市檔案館還将依托浦東新館這一公共空間,進一步發揮檔案存史資政育人作用,用好紅色資源,赓續紅色血脈,守護城市文脈,同時不斷完善數字賦能,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查檔服務。“從經典外灘,到浦東熱土,上海檔案事業始終站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前沿,見證每一份榮光,留存每一段記憶。”徐未晚說。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吳頔 周程祎

微信編輯:泰妮

校對:ron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