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省邊際上的新城,讓浙江的這個“後進生”有了後勁|新春走新城

高鐵2小時,拉近了上海與記者家鄉衢州的距離,也讓這兩年返鄉的次數頻繁了許多。即使常常相見,家鄉的變化依然顯著得肉眼可見。

四省邊際上的新城,讓浙江的這個“後進生”有了後勁|新春走新城

2021年的最後兩個月,衢州市人民醫院遷入了總投資約30億元、建築面積超36萬平方米的新院區,更新為了擁有2000張床位,配備了數字化手術系統的四省邊際中心醫院。最直覺的感受是,這座現代化、智能化的醫院,有着花園式的設計,寬敞通透的空間以及随處可見的自然景觀,讓就醫這件事也變得輕松了些。

就在不遠處,總投資約35.4億元的衢州市體育中心也已經對外亮相。其中擁有3萬個座位的體育場在2021年10月22日成為了浙江省第四屆體育大會開幕式的舉辦地。還有擁有約1500個座位,能滿足大型歌劇、話劇、舞台劇、交響樂等各類演出的大劇院也已于春節前進入了最後的調試階段。

2021年9月30日,衢州市第一條過江隧道開通試運作,為老城區與智慧新城的連接配接打通了重要通道。

這些直覺的變化,都發生在過去的小半年裡。那些原本畫在圖紙上的新城規劃,正在一步步落地,為這座山青水秀的曆史名城注入摩登元素,也實實在在地為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便利和幸福感。

長遠的規劃、良好的生态環境和可以預見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多的衢州人選擇在新城安家,也讓這裡成為了當地房價的高地。但這還遠遠不夠。從無到有的新城,離不開實體經濟作為強大的後盾和持續吸引人才的動力。

讓人欣慰的是,在此次春節回家鄉的采訪中,記者看到“産業為王、工業強市”的口号已經落在了當地招商引資的日常工作中,也讓浙江經濟發展的“後進生”有了後勁。

數字經濟引領

2021年10月,衢州市對招商工作體系進行了重組,市縣兩級經過反複比選,共選派200名幹部兵分四路,分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常駐招商。來自衢州智慧新城管委會辦公室的徐望便是其中一員。

春節臨近前的幾天,已經在上海連續待了一個月的徐望回到了衢州的家。他告訴第一财經,雖然招商不易,但他們現在對外招商的工作有了更強的針對性和目标了。對于智慧新城而言,定位是數字産業化的主陣地,是以要重點發展的是數字經濟智慧産業,這也是他們招商引資中的重點。

“在上海,我們會根據衢州已有企業的上下遊去了解行業的專業情況,并有計劃地走訪相關的企業。”徐望表示,在對接成熟後,他們也會把客商帶回衢州現場考察,或與項目落地的平台進行細化談判。

衢州市經信局智能制造處毛通通此前告訴第一财經,從2020年4月開始,當地一些主要經濟名額均保持在浙江省第一的增速水準,主要增長點就是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而主打數字經濟的智慧新城功不可沒。

官方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智慧新城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27.3億元,增速37.6%;實作稅收收入19.28億元(其中企業所得稅占比為31.7%,增幅達到86.64%),同比增長101.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35億元,同比增長97.7%。創新大廈和花園258創新創業園分别實作稅收1.68億元和2.81億元。

與此同時,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32億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務的112%。落地10億元以上項目7個;引進數字經濟企業60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務157.84%;引進稅源企業47家。華夏航校、陽光城、飛來酒店、奧特萊斯等重大招商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就數字經濟的産業基礎而言,衢州其實并沒有先天優勢。但衢州用了巧勁,那就是說服了電子科大長三角研究院落址于此,順勢把數字經濟的人才和項目引到這裡。同時,衢州智慧新城管委會出台《加快衢州智慧新城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意見》,涉及孵化支援、研發補助、創新支援等十二方面硬核扶持政策,試圖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打造最優環境。

四省邊際上的新城,讓浙江的這個“後進生”有了後勁|新春走新城

當初選擇落子衢州的同時,電子科技大學還布局了珠三角,并選擇了深圳。選擇高新技術發展高地、以電子資訊産業為支柱的深圳理所當然,而在長三角選擇衢州這一四線城市,電子科技大學校黨委書記王亞非給出的理由是,“選擇深圳是選擇當下,選擇衢州是選擇未來”。

從衢州眼下的經濟體量與電子資訊産業現狀來看,這是一句頗具鼓勵性的話,但在長三角一體化和浙江省把數字經濟作為“一号工程”發力的大背景下,衢州的定位不低——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副中心城市”以及“四省邊際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是近兩年來衢州為自己立下的目标。

在這樣的目标下,以阿裡系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企業先後落戶衢州,網易嚴選、北信源、雲享智能科技、力巨資訊等一批數字經濟項目也紛紛落地。

2021年秋天,記者曾于一年前探訪過的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已經順利搬進了全新的科創大樓,迎來了更多的老師和學生。

如今,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當時過渡的場所——衢時代創新大廈的入駐率已超過75%,吸引了包括阿裡巴巴、華為、中興等在内的70多家科技企業落戶,容納了3000多名員工,也在2020年成為了稅收“億元樓”。

浙江電科智盛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場所就在原先電子科技大學的對面,衢時代創新大廈的18樓。而這家緻力于密碼技術研究以及資料資訊安全的科技資訊化公司正是電子科技大學的校友企業,其核心技術産品就來自于這所“雙一流”大學師生的科研成果轉化。

“有部分電子科大的畢業生會加入我們,我們也能共享電子科大的資源。”浙江電科智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俊橋告訴第一财經,公司的軟體研發總部放在衢州,光是2021年就拿下了近40個軟體著作權專利,目前公司70%左右的業務也都在衢州,接下來将在上海等多地布局。成立不到一年半,公司已經做到了規上企業的規模,目标是3~5年沖擊上市。

為了吸引高端人才,他們在杭州設立了子公司。吳俊橋說,接下來軟體研發和生産線會留在衢州,但會利用在杭州的飛地吸引更多高端的軟體人才。

于2020年10月成立的浙江安沿科技,也是創新大廈的科技企業之一。短短一年的時間,這家不過15人的公司已經實作了年合同金額近1500萬的業績,人均創收約100萬元。

作為一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安沿科技緻力于民用雷達系統的研發與制造,主要業務覆寫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汽車主動安全等領域,其創始團隊來自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安沿科技總經理呂盛告訴第一财經,他們2022年預計就能成為規上企業,年合同金額将超過2000萬。基于衢州智慧新城已經落地的項目,他們正在往更多城市擴充。目前,一半左右的項目來自于當地。

“按照既有規定,我們在營業執照上并不能申請制造類别的經營範圍,但為了支援我們這類小微科技企業的發展,當地政府是始終在想辦法為新型數字制造企業提供便利。”呂盛表示,衢州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和無線電産業集聚基礎,給了他們這樣的企業快速成長的土壤。

四省邊際上的新城,讓浙江的這個“後進生”有了後勁|新春走新城

衢州智慧新城管委會招商服務部副部長巫黎燕告訴第一财經,2021年新城引進了中電海康這家行業龍頭,而目前正在談的無線電項目還有13個,億元以上有4~5個。2022年,新城計劃招引落地2家無線電“鍊主型”企業、10家生産企業,培育億元以上企業3家,無線電産業營業收入規模增長30%,達到85億元。

産業在不斷集聚,但呂盛也坦言,在吸引高端人才上,衢州和一二線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他們的解決方案是,把總部和部分研發以及産品的組裝測試放在衢州,而在杭州申請飛地以引入更高端的研發人才。目前,這一計劃已經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支援,預計将很快落地。

作為智慧新城發展的重要引擎,杭衢鐵路的衢州西站,即衢州的第二座高鐵站正在建造中。建成通車後,衢州與杭州的距離将縮短至40分鐘左右,助推當地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和創新生态圈。

傳統制造更新

對衢州而言,藍圖中的新城不隻一座。

除了上述位于中心城區西面的智慧新城,還有位于中心城區東南面的智造新城,重點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智造轉型,這被視為“産業為王、工業強市”的主戰場、主引擎和主力軍。

同樣常駐上海的衢州智造新城的招商人員告訴第一财經,企業選址最關心的兩個要素,一個是産業鍊完善的程度,另一個就是人才。而在綠色産業集聚區(衢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衢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現狀平台基礎上,整合衢化片區、柯城東港工業園區、衢江經濟開發區等區域的智造新城是具有産業集聚基礎的。

當地集聚了新材料、新能源、內建電路、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特種紙等六大标志性産業鍊。2021年1~11月,六大産業鍊規上工業總産值793億元,占智造新城的65.4%,元立系、巨化集團、華友系、仙鶴系等龍頭企業提前完成産值目标。

2021年1~12月,智造新城實作規上工業總産值1340.6億元,占了全市的半壁江山(53%),同比增長33.6%。與此同時,實作固定資産投資107.9億元,同比增長20.7%,其中制造業投資79.6億元,同比增長32.1%。

在過去一年裡,已經擁有6家主機闆上市公司的智造新城新增10億元以上企業6家,1家主機闆上市企業——永和股份,6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家,新增“新升規”、“小升規”企業25家。

“随着産業鍊的完善,我們現在都是項目在排隊等地了。”上述招商人員表示,在“雙碳”的目标下,以前智造新城是一兩個項目對比,現在是好幾個項目一起對比,看哪個項目能帶來更高的産值再選擇引入。

關于高端人才的問題,他們的解決方案是在上海張江這樣的地方設立飛地,形成“研發在張江、産業在衢州”的格局。

在他們與企業的接觸中,企業選擇衢州的動因,除了産業集聚度和物流成本等現實考量,還有當地的營商環境、優越的自然資源,以及位于四省邊際中心的區位優勢等。

雖然招商不易,各地競争亦相當激烈,但這些年輕的駐外招商人員覺得,随着衢州這兩年在城市品牌和産業集聚上的發力,知道衢州的人越來越多,也讓他們有了更大的信心。

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的衢州,在打造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示範區、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的道路上,也在吸引着更多人關注這裡的現在和未來。

(文中配圖均來自于衢州智慧新城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