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路綠蔭掩映的梧桐樹下
有一幢獨棟小洋房藏在弄堂深處
這裡坐落着首家中國藍印花布館
上世紀80年代末它正式對外營業,保護中國傳統制法藍印花布于失傳之際,曾數度接受央視采訪,受到各國旅行指南的推薦,成為外國人遊覽上海,了解中華文化、傳承非遺技藝的重要視窗。

洋房主要對外展出兩層,一層出售藍印花布制作的各類紡織品,二層為中國藍印花布博物館。這裡主要擺陳着四大類由非遺技藝制作的藍印花布制品,涵蓋服裝、工藝品、布料、壁挂等生活中常見紡織品,花布紋樣源于生活,承載着深厚的文化藝術積澱,飽含着濃郁的鄉俗民情。
今年春節,
感興趣的你何不走進這棟小樓,
去這個擁有“燦爛遺産”的地方,
走走看看?
凝結中日友好的一段非遺情緣
藍印花布,
距今已有1900多年曆史,
源于西漢時期,
明清時期最為鼎盛,
是民間最普及的紡織用品,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中國藍印花布館的誕生
中國藍印花布館的誕生源于一段中日友好的故事,上世紀50年代初,中日尚未建交時,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上海分公司(今天的東方國際集團紡織品公司)曾受邀至日本參加紡織品博覽會,帶去了一些藍印花布,展現中國傳統紡織品之美。日本人久保麻紗是紡織品公司的一位客戶,在博覽會現場就被花布深深吸引,她主動與紡織品公司溝通,這麼漂亮的花布在日本已經失傳,中國竟然儲存得這麼好,真想去中國看看。
中日建交後,久保麻紗想方設法随第一批日本婦女代表團來中國通路,她尋訪藍印花布的心是那麼的迫切,在到達上海後,向代表團請假随後的所有行程,奔赴江南現場調研。民間走訪的結果令她十分心焦,現代化生産對傳統工藝造成了巨大沖擊,随着老藝人去世,家庭式手工作坊關閉,中國的藍印花布正在失傳,如果不進行保護,終将與日本一樣慢慢絕迹。而中國作為藍印花布的根,一旦失傳,這一瑰麗的民間藝術将就此消失。久保麻紗即與紡織品公司交流,表達了共同合作保護藍印花布的想法。
作為當時國内最大的國有紡織品進出口公司之一,紡織品公司很快答複,願意一同保護這項傳統手工技藝。上世紀80年代初,雙方就合作模式展開了多輪探讨,決定共同把散落在民間的藍印花布手工藝人組織起來,恢複藍印花布的生産,加大對外的宣傳推廣力度。收集失落于民間的優質藍印花布作為藏品,傳承這一古老的藝術。并選址上海長樂路這一潮流文化聚集地為藍印花布集結展示地,取名“中國藍印花布館”,由紡織品公司派中方經理負責日常營運,給藍印花布一個“家”。
火爆與沖擊 牆裡開花牆外香
中國藍印花布館剛開張,
就受到了來自外賓的狂熱追捧。
久保麻紗将中國藍印花布館的一部分産品出口到日本,還在日本東京開了一間中國藍印花布專賣店,花布質樸的色彩,古拙的紋樣,素雅的風韻與清新雅緻的魅力在日本迅速打響了知名度,專賣店一度成為了日本文化界人士集中的打卡點。
在久保麻紗的推廣下,許多對藍印花布文化感興趣的日本人到上海旅遊,會按圖索骥找到中國藍印花布館,在此聆聽藍印花布的故事,購買最正宗的藍印花布。由于中國藍印花布樣式古樸美觀,品質可靠,極具中國民族傳統特色,老外們特别喜歡,趨之若鹜,許多國家把中國藍印花布館的位址印在旅遊手冊上,将這裡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各種膚色、各種語言、各種國家的老外們一批批來這裡參觀購買,與中國的非遺藝術進行一次親密接觸。
牆裡開花牆外香,在各國友人的追捧下,中國藍印花布館的商品一度供不應求,一上貨架就被前來尋寶的客人一搶而空。中國藍印花布館挽救傳承非遺技藝的社會責任也得到了社會媒體的認可與傳播,央視、上視訊頻來到中國藍印花布館采訪,一時間成為了上海灘的“熱門”。
走山溝、進鄉村 尋找手工藝人
中國藍印花布館的二樓展陳空間珍藏着4000餘件珍貴藍印花布展品,都是當初由紡織品公司的員工與久保麻紗下鄉進村一件一件搶救而來的,所謂來之不易。
有一塊藍印花布的表面褪色泛黃盡顯滄桑,卻被鄭重其事地懸于博物館的顯眼位置。細看布中圖案,越看越有深意。布上有2個方格,每個方格中均飾有六個小孩,孩子們的面部表情俏皮靈動,各不相同,每個方格的背景各有千秋,這塊布叫作“百子圖”,使用的是如今近乎失傳的夾缬技術,制作于1663年,距今近400年曆史,堪稱鎮館之寶。這塊布得來卻并不容易。
百子圖
從20世紀80年代起,久保麻紗與紡織品公司的從業人員便不定期去蘇浙滬皖等地民間尋訪。他們走山溝、進鄉村,專往偏僻地方走,聽聞哪裡有藍印花布的手工藝人,他們就去那裡瞧一瞧,看看儲存下來的手工藝術,把聯系方式納入自己制作的藍印花布名錄。他們訪到了一位80多歲的老人,來自夾缬世家,熟練掌握夾缬技術,便興奮地留下了這家人的聯系方式。攀談間,他們發現作坊内的角落處,随意丢棄着一些看起來陳舊的藍印花布。敏銳的團隊成員們現場翻找,隻覺得這塊看起來陳舊的藍印花布透着一股親切感,布上印制的6個童子線條圓潤,形象生動,越看越喜歡。團隊如獲至寶,當機立斷出錢買下了藍布,後來通過檢測得知,這是一塊制作于清朝康熙二年由夾缬工藝制成的花布。
為了使夾缬技術得以流傳,中國藍印花布館還請這位80多歲的手工匠人複刻了“百子圖”。老人足足花費9個月的時間才按照傳統規格,還原了最初雕刻的32塊木闆,每2塊木闆自成一對,合并起來每條紋路都可以對稱,嚴絲合縫精妙無比,這套木闆現在還儲存在中國藍印花布博物館内。
在中國藍印花布博物館,搶救保護的藍印花布藏品基本涵蓋生活中紡織品所涵蓋的各種用途。巅峰期,登記在冊的中國傳統藍印花布手工藝人百餘位,藍印花布生産作坊幾十家。一直到今天,紡織品公司每年仍然會走鄉進村,尋訪民間藍印花布作坊,為藍印花布館更新館藏。
中國藍印花布館
位址:上海市徐彙區長樂路637弄24号(近襄陽路)
開放時間:9:30-17:30
票價:免費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張钰芸
圖 片 | 采訪對象提供
編 輯 | 梁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