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癡呆症患者将大幅增加

全球癡呆症患者将大幅增加

(視覺中國/圖)

癡呆症是一類明顯影響日常生活能力的大腦疾病,最常見的就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了解、記憶等認知能力會是以衰退,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這不僅增加其本人的生存風險,也會對看護照顧的人和其他家庭成員帶來很大壓力。而随着人口老齡化,該疾病對社會衛生系統和個人家庭所帶來的整體負擔,正變得更明顯。

最近,全球疾病負擔項目釋出的一項最新預測研究估計,至2050年,全球患癡呆的人數有可能從2019年的5700多萬大幅增長到近1.5億,增幅達166%。同一時間段,中國的患病人數可能從1500多萬增長到4500多萬,增幅達到197%,相當于增長兩倍。

女性風險更高

該項研究除預測了未來近三十年全球整體情況外,還分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相應預測。中國患病人數預計增幅近200%,雖然看起來已經很高,但從全球各地增幅來看,仍處于中等水準,略高于全球增幅,并非極端值。而從地域來看,較為極端的值集中出現在北非和中東、歐洲等地。比如卡達預計增幅達到1926%,阿聯酋增幅1795%,保加利亞增幅37%,希臘增幅45%,芬蘭、意大利增幅都在50%多。這一研究2022年1月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年齡依然是癡呆症風險的一個重要名額,年齡越大的人中,患癡呆的風險比例也會更高。就全球男性而言,2050年,40至69歲的男性中,患癡呆症的比例預計有0.5%,70至84歲的人中,這一比例則顯著提高到6.5%,而對于超過85歲的男性來說,癡呆的風險可以達到23.5%。在女性中存在類似的規律,隻是各年齡段的風險比例都會比男性更高,總數更是明顯高于男性。

這種性别差異并非新現象,就目前而言,已有不少研究報告女性患癡呆的比例高于男性。不過,這種性别差異目前還沒有确切的解釋,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女性一般比男性壽命長,是以老年女性的數量比男性多。但有證據顯示也可能是男女的性别差異背後存在相應生理機制的差異,導緻患癡呆症的風險有所差别。

而在性别風險比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患病人數變化幅度之是以這麼大,關鍵還在于人口數量和年齡分布情況。人口總數增加,或者人口結構更加老齡化,都更容易導緻癡呆症患者數量增加。研究估計,全球大部分癡呆病例的增長,可能要歸結于這兩個因素,而且,二者的作用可謂不相上下。但對不同地區而言,面臨的人口變化情況又不一樣。

比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的增長就是推高當地患病數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對于東亞和西歐,人口增長放緩,但年齡結構老化,一張一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對癡呆症患者數量的推升作用。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作為老齡化程度較深的國家,研究估計到2050年,當地癡呆症患者會增長27%,這一增幅在全球來看反而是最低的。

因素有很多

而在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的基礎上,其實與癡呆風險有關的因素還有很多。最新研究是第一次将癡呆風險因素變化情況考慮進來,對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發病情況進行預測。特别考慮了教育、吸煙、肥胖、高血糖等情況。

教育對人認知能力的開發作用很大,已有大量研究發現接受教育更多的話,癡呆的風險會更低。2019年,《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還顯示,伴随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人大概在接近20歲,也就是青春期晚期時,認知能力即達到高峰,此後所接受的教育雖然對認知能力提升和維護依然有價值,但收益不及兒童和青少年時期。

最新研究中發現,未來近三十年,平均受教育水準的提升可以幫助減少數百萬癡呆症患者,但吸煙、肥胖、高血糖等可能也會導緻增加數百萬患者,使得教育産生的作用差不多抵消了,因而總體的患病比例變化不大。

那麼,吸煙、肥胖等因素為什麼對癡呆症的風險影響這麼大?有研究發現,吸煙的人通常比不吸煙的人有更高風險患癡呆,但停止抽煙,就能降低這種風險,即便是對已吸了多年煙的老年人。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近五萬個60歲及以上男性的研究發現,停止吸煙4年後,曾吸煙的老人其患癡呆風險就比那些持續吸煙的人有了顯著的降低。但不幸的是,由于一些地方吸煙的人多,導緻大量不主動吸煙的人實際上暴露在二手煙中,被動吸了不少煙。而已有觀察研究發現,不吸煙的中老年女性也可能因為吸二手煙有更高的記憶下降的情況。

肥胖與癡呆之間的關系也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援,更關鍵的是,相比全球控煙行動的效果,肥胖作為新的全球健康風險,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肥胖的人仍在增加。除了肥胖之外,過量飲酒也是一個較為普遍的風險因素,過量飲酒的人認知能力損傷和癡呆的風險更高,而這一行為背後的社會和文化因素,使得與飲酒相關的癡呆風險更顯複雜。

除了這些風險因素外,目前科學家識别出的可能與癡呆症有關的因素還包括高血壓、腦部受傷、聽力損傷、糖尿病、空氣污染、抑郁症、社交隔離、鍛煉情況等。對于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說,識别這些可能導緻癡呆的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規避風險,在目前的科學水準下,顯得尤為重要。

重在預防

癡呆症目前仍是不可逆的,對于這類認知能力的減損,關鍵還在于預防。雖然對于該病的具體機制仍不十厘清楚,但對于已經識别出的一些風險因素,提前采取措施對認知能力進行幹預,可以降低自身癡呆的風險。而且雖然該病總體上算是老年病,但不同年齡的人皆可以采取适當的措施保護自己的認知能力。

對于年輕人來說,關鍵的就是接受教育,特别是重視成年之前的教育,抓住認知能力開發的關鍵階段。即便是成年之後,甚至到了中老年階段,仍然可以通過繼續參與教育或各類認知活動提升和保持住既有的認知能力。人類的大腦總體上用進廢退,隻要能開動大腦,不管是閱讀還是遊戲,都可能提升認知能力。在這點上,需要較多腦力勞動的人可能有自然的優勢,可以在退休之前都維持較豐富的認知活動。

而在退休之後,保持一定體育鍛煉和社交活動仍然是必要的。中年之後,年齡越大,朋友圈往往越小,對未婚或喪偶的老人來說,這一問題尤為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拓寬和維護自己與他人的社交聯系,避免社交隔絕,對維持和保護認知能力很有幫助。結合現有的科學證據,參與音樂、舞蹈、體育鍛煉等可能都是有益的。

除了個人對自身情況的注意之外,最新研究通過對未來三十年癡呆人數的預測分析,實際上為公共衛生政策提供了參考,考慮到中國人口的基數大,面對相關病人的成倍增長和年輕人的減少,如何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照顧,是一個有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南方周末記者 王江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