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憲春: 杜甫在華州的詩香愛國民生情懷

杜甫在華州的詩香愛國民生情懷

作者 孟憲春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别是在黃河流域八百裡秦川東部的華州留下了《三吏》、《三别》的不朽詩篇,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黃河流域的詩詞創作蹤迹為後人留下了神奇的傳說,千百年來,使古老的黃河裡飄逸出唐詩神韻的清香。

孟憲春: 杜甫在華州的詩香愛國民生情懷

《杜工部集》自網絡

杜甫家世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将杜預之後。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是以過着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作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幹谒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在天寶九年(750年)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配置設定,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是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将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黃河流域八百裡秦川東部的華州任司功參軍(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

孟憲春: 杜甫在華州的詩香愛國民生情懷

杜甫華州赴任圖 張琪繪

七月裡,杜甫到任了。司功參軍一職掌管地方上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杜甫是一個認真做事的正直之士,從不亵渎職守。做近臣,為上朝進奏,竟睡在官裡,而且“數問夜如何”。現在來到華州,正碰上炎熱的天氣,生活上也多有不便,夜裡毒蠍出沒,入秋,又有蚊蠅攪擾。但他仍埋頭工作。還為華州郭使君寫了一篇《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分析當時殘寇的形勢:“今殘孽雖窮蹙日甚,自救不暇,尚慮其逆帥望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提出官軍應該采取進攻的戰術:“諸将宜窮犄角之進。”仇兆鳌稱贊說:“此等文字,真可坐而言、起而行者,初非書生談兵迂闊也。與韓昌黎論淮西事宜,俱推經國有用之文。杜甫還撰寫了《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對賦稅、交通等提出看法。這時杜甫還遊覽西嶽華山,留下了“西嶽峻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那樣著名的詩句,他馳騁想象,舒展胸懷:“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不過這首《望嶽》詩,畢竟缺少了“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那種氣勢恢宏的氣概了。

距華州城三公裡處有個西溪,西溪是秦嶺峪水蓄成的湖泊,是黃河的二級支流,是當時唐朝水軍練兵的地方,湖周荷塘飄香稻菱滿畈,湖中波光山影漁歌唱晚,迷人的“西溪夜月”是夜景迷人的華州八景之一。這一迷人的勝景,便成了杜甫排解郁悶的大好去處。杜甫在華州時,常遊吟西溪之畔,據老官台一帶村民相傳,西溪附近有百畝蓮池和無邊的稻田,杜甫常在此看莊戶種稻植蓮,聽農夫在田間歌唱的小曲。

孟憲春: 杜甫在華州的詩香愛國民生情懷

華州西溪遺址 宋朝峰攝

杜甫經常沿溪獨行,登高遠望,溪上鷗鹭使他聯想到猛禽鸷鷹,進而發出“天機近人事,獨立萬端憂”的感歎;溪邊或卧或飲的水牛又使他想起遺棄華州東郊的戰馬。“自傷貶官而作”《瘦馬行》:“天寒遠放雁為伴,日暮不收鳥啄瘡。”以寄托對戰馬的情懷。他光顧岸邊遊春亭,靜坐深思,即興寫出《題鄭縣亭子》詩:“鄭縣亭子澗之濱,戶牗憑高發興新。雲斷嶽蓮臨大路,天晴宮柳暗長春。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峰遠趁人。更欲題詩滿青竹,晚來幽獨恐傷神。”看來,西溪景色雖美,但也難遮掩杜甫遭谪受辱的憤懑。浩渺清澈的湖水陶冶情愫,冷卻了杜甫以往“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熱望。被貶華州,遠離了皇帝,使他真正走向人民大衆。 一向為人民代言的杜甫,雖已被貶,但仍為黑暗勢力所不容,還暗暗向他放冷箭,這使他非常絕望,對官場的腐敗忍無可忍,對仕途完全失去信心。乾元二年七月,他再次來到西溪遊春亭上,憤然揮筆草就《立秋後題》詩雲:“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玄蟬無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獨往願,惆怅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詩後終于告别了華州西溪,辭官而去。宋代史書《唐鑒》雲:“杜甫谪華州司功,風流豪爽,遊西溪寄興 ”。西溪在華州城西,經杏林鎮老官台村東向北流去。明《華州志》稱西溪為“萬壑風煙。眺遊勝絕之所也。古今人慕杜司功子美之風,逐名之為小曲江雲。”清《續華州志》在提到老官台村名的由來時說:“杜少陵遊西溪曾登台,後人思之,名其地并傳其像。”老官台村建在西溪西岸的高台之上。老官台又叫“老觀台”,對這一村名的來曆,當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紀念“杜老官”而名“老官台”,二說是此為老杜觀覽之處,逐名“老觀台”。不管那種說法,都與杜甫在此活動有關。在任期間,杜甫也到過藍田(今陝西藍田縣)一帶訪友、遊玩,由此寫下了《九月藍田崔氏莊》、《崔氏東山草堂》等寄情山水的詩篇。

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卻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注視着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讨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邺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傳回華州的途中,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裡,他正翻來覆去睡不着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在房裡靜靜聽着,隻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後牆逃了,老婆婆一面答應,一面去開門。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着,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裡去了?” 老婆婆帶着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着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家裡隻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麼人?”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隻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别的隻有老農夫一個人了。杜甫親眼看到這種凄慘情景,心裡很不平靜,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并在回華州後,将其修訂脫稿。

杜甫在華州司功參軍任上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裡,杜甫受祖父詩人杜審言和儒家忠君愛國民生思想影響,他的詩作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色彩,這一時期的詩歌是中國古典現實主義創作的典範。最低層的勞動人民成為他詩歌創作的主角, 在“三吏”、“三别”中,整個組詩貫穿着濃濃的愛國民生真情,以飽滿的現實主義情懷真實地刻畫了安史之亂這個特定的曆史環境下的士兵、官吏、老夫老妻、兒女、新婚夫婦等各個階層的心理、行動、思想和情感,栩栩如生地廣大老百姓的心聲。除“三吏”、“三别”之外,杜甫還創作了不少詩作,《贈韋八處士》“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獨立》“天機近人事,獨立萬端憂”,《夏日歎》“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憂國憂民,牢騷滿腹。其中,貶谪之初的繁忙公務就曾經讓杜甫苦惱不堪。他在一首題為《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的詩中描寫了自己的處境: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

每愁夜中自足蠍,況乃秋後轉多蠅。

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蹋層冰。

天氣炎熱,夜裡有毒蠍子,到了秋後還會有很多蒼蠅,華州任所的生活環境真的是太惡劣了。一年多之前,從安史亂軍占領的長安脫身之後,晝伏夜行投奔當時肅宗李亨的行在——鳳翔(在今天陝西鳳翔、寶雞一帶),真正讓他不快的原因,是頂頭上司對他的牛馬使喚,即“簿書何急來相仍”。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在這一年夏天所寫的《夏日歎》一詩中具體描述了這場自然災害的悲慘情形:夏日出東北,陵天經中街。朱光徹厚地,郁蒸何由開。上蒼久無雷,無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黃埃。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萬人尚流冗,舉目唯蒿萊。至今大河北,化作虎與豺。浩蕩想幽薊,王師安在哉?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眇然貞觀初,難與數子偕!

由于久旱無雨,廣袤的農田被曬得黃土飛揚。飛鳥都無法承受幹熱的天氣而渴死,魚塘底張着寬闊的裂口,魚兒早已成了魚幹。田野中隻有耐旱的蒿草還顯現出一點生機。加之安史之亂的戰火兵燹,緻使物價飛漲,達到“鬥米七千錢”。我們現在不知鬥米七千錢的概念,但一對比就知到了,唐玄宗開元初年,鬥米隻有二十錢,而此時的糧價漲了三、四百倍,人民的災難可想而知。擔任華州司功參軍這樣小官的杜甫,俸祿已不足以養家糊口。由于自然災害和連年戰争,滿目瘡痍、經濟凋弊的大唐王朝已無力救助災民,許多人背井離鄉,四處逃亡。這一年的夏秋之際,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加入到流亡的難民隊伍之中,開始了漫長的漂泊生涯,杜甫在華州司功參軍任内,共作詩30多首。

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常為生活問題到處奔波,在他的人生旅程中,由于社會動亂、仕途不順、情志悒郁、勞苦奔波,就使杜甫原來健康的身體逐漸被疾病占領,時常苦于病魔纏繞,患上了瘧疾、肺病、消渴症(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在華州任司功參軍期間,由于生活困苦,經濟拮據,他不得不上少華山采藥到集市上出賣以換取生活必需品,常常把采藥、種藥作為精神上的寄托,他常采集和制備中藥以療自身慢性疾病,并義務為周圍老百姓治病。他常起早貪黑頂風冒雨雪到少華山中采藥,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中草藥上。他在詩中寫道:“長饞長饞白木柄,我生託子以為命, 黃精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胫。” 杜甫明知大雪封山,很難在山中找尋到黃精的苗,但迫于生計仍然得頂着凜烈的寒風上山采藥,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他當時凄涼的生活。由于命運的安排使杜甫一生與中醫中藥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中國中醫中藥史上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由于杜甫長期接觸中醫中藥,觀察中藥植物的生長,積累下中醫中藥大量方面的知識,在華州做官之餘,做起了中醫治療、藥物鑒定的工作,糾正了許多中醫藥著作中長期存在的錯訛,他曾用“卷耳(即中藥蒼耳)況療風”,他還蒸曬、服食胡麻補虛卻病,治療消渴及并發症,他認為有食療,藥療,又有針灸,同病異治,多種途徑。

孟憲春: 杜甫在華州的詩香愛國民生情懷

華州老官台村遠景 劉煥民攝

杜甫一生颠沛流離。他曾三次賣藥行醫,第二次是公元759年,杜甫攜帶家小由洛陽回華州,這時的賣藥生涯更苦了,到了“短衣數挽不掩胫”,“男呻女吟四壁靜”的境地。有“詩聖”之稱的大陸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他在詩中記錄了他一生做官憂國憂民,關心勞動人民疾苦和采藥、賣藥、治病的生涯,在大陸詩壇和中醫藥領域留下了燦爛的一章。他不但是一個詩聖,而且還是一個地道地道的藥聖。

綜觀杜甫的一生,他出生在鞏縣,入世之後到長安做了朝中的左拾遺,因直言進谏,觸怒權貴,被貶華州,他的詩歌創作蹤迹遍布黃河流域陝西、河南各地,他在訪親問友,遊曆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和底層老百姓打成一片,盡管自己生活貧困潦倒,仍然關心百姓疾苦,用詩歌反映百姓心聲,寫下了多首現實主義詩篇。閑暇之餘,他常遊黃河二級支流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華州區杏林鎮老官台村附近),以排憂遣悶。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他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潼關,石壕等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一帶)。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杜甫在黃河流域華州的一年,對于命運多舛的杜甫來說,僅僅是其人生又一次艱難之旅。正如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在《杜甫畫像》一詩中所總結的那樣,“惜哉命之窮,颠倒不見收。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杜甫一生都在為解決全家人的饑餓問題忙碌奔波着。黃河給杜甫的記憶也是十分痛苦的,詩人在黃河流域的華州留下了三十多首詩,記錄了他及家人在這險山惡水中所經受的肉體和心靈的折磨,也記錄了動亂年代黃河流域人民的艱難生活,是一組描寫黃河流域人民生活的現實主義詩歌傑作。

杜甫在黃河流域華州的一年,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佳話,他的詩風沉郁頓挫,愛國憂民,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風格。杜甫在華州生活、任職、創作的一年,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他的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沖突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民生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别”為《新婚别》、《無家别》和《垂老别》。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南成稿的《三吏》、《三别》更為千古絕唱,愛國民生思想是杜甫創作詩歌的靈魂,這一豐富、感人肺腑的愛國情懷成就了他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将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推向了最高潮,在古典詩歌藝術上獨創了"緣事而發"的新樂府詩風,運用了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和極富藝術的感染力,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中華詩詞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正如文學家、詩人、民主鬥士聞一多評價杜甫,“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作者簡介:孟憲春,男,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筆名三秦風煙、研究所學生學曆。作品見于《中國作家》、《山花》、《延河》、《散文月刊》,中國文化報、《陝西日報》等刊物,總計散文、小說、詩歌、文藝評論、劇本、雜文150多萬字,著有《夢萌春泥》、《田野報春花》,先後榮獲中國文聯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優秀作品獎、陝西省作家協會和《延河》雜志最受讀者歡迎獎、獻禮建黨100周年的生動教材”榮獲陝西省社科第十五屆(2021)學術年會特别獎等四十三次國家、省級文學獎、征文獎。

孟憲春: 杜甫在華州的詩香愛國民生情懷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孟憲春

編輯整理:華州文史荟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