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安三萬裡》:高适李白互鑒

《長安三萬裡》:高适李白互鑒

《長安三萬裡》:高适李白互鑒

· 這是第529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3k+ ·

2023年7月的朋友圈都在談論一部制作精美、内涵豐富的卡通片——《長安三萬裡》。影片中有儒家的廟堂之高,道家的江湖之遠,小農的悠然田園,兵戎的悲歌塞外;有詩意失意的黃鶴樓,有莺歌燕舞的揚州,也有集一切大志大美的長安。

我曾經在西安看過當時長安的城市複原圖,堪稱奇迹。唐朝長安城俨然已是世界經濟文化中心意義的大都會,一個長安城東西南北,東面三個門,西面三個門,南面三個門,北面坐北朝南六個門,一共十五個門。

長安城共有一百零八個街坊,繼承了北朝都城制度的傳統,裡坊嚴密,每一個裡坊相當于今天的一個個小型社群,排列整體,布局合理,每一個裡坊皆有一個儒家文化意義上的名字:明德、親民、至善……

很唐朝,很中國,也很美。

唐詩宋詞,這是每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長安也是每個外國人的向往勝地。影片中的唐朝詩人們,如璀璨群星,相聚于長安,歌着詩來,唱着詩走,來時歡喜,走時夢碎。

所有的詩人們總是活在儒釋道文化所建構的夢想架構裡,儒家入世進入功利的現實世界,佛家出世進入解脫的虛無世界,道家忘世進入超然的超現實世界。長安三萬裡,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三萬裡既是壯麗河山的廣度,也是千年曆史的厚度,這便是我們日常相伴的絢爛的中華文明。

《長安三萬裡》:高适李白互鑒
《長安三萬裡》:高适李白互鑒

《長安三萬裡》是以高适、李白為兩條對立的線索,意在通過耳熟能詳的來過長安的16位唐朝詩人的48首唐詩,來串起一個從初唐、盛唐、中唐的大唐風華。從初唐的王勃一直到中唐的孟郊,幾乎涵蓋了唐詩經典中的經典。這些作品都是從國小到高中古詩詞中的最朗朗上口的詩作。

無論是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還是高适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叙說的友情;

無論是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還是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叙說的豪情;

無論是崔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還是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叙說的故人之情;

無論是王維“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還是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叙說的愛情;

無論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鄉情,還是孟浩然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惜春之情……

所有的古詩叙說都是一個情,即人間的激情、悲情和柔情;一個理,即人間的天理、事理和情理。

《長安三萬裡》:高适李白互鑒

《長安三萬裡》中李白的詩有21首,在整個電影中比重很大,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一來2022年是李白去世1260年或許有些關系,二來是道家文化精神的認同感越來越強也有些關系。李白是個倡導“文人不喝酒,白來世上走”的酒仙代表,喜歡交朋友,他的詩基本是都是酒後送給友人和歌頌友情的。

高适的詩有5首,在整個電影的比重,除了李白就是他了。他們兩個的詩作超過一半。一則高适的詩基本都是邊塞詩,代表是儒家文化自強不息的精神,二則2022年是高适誕辰1320年,他和李白都是一個整數。

這樣的選擇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生活之常态。

中國文化有着儒道互補的格局。孔子和老子的路徑是有着根本不同的。如果從“生生”文化和“承載”文化的觀念來說,孔子和老子又可以用“孔老同源”或“孔老同根”表達。

一方面“儒道互補”,另一方面“孔老同根”,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和老子的哲學,在根本氣質上是有相通之處的;在文化和思想的根基上,是有相同來源的。他們看待世界的最根本的品格,最根本的目光,其實是有共通性的。

曆史上幾乎每一位古代士人的心中,一邊藏着儒家,一邊藏着道家,當他發達的時候是儒家,當他落寞的時候就變身成了道家,蘇東坡、白居易都很典型。儒道有一個共通性,那就是我們這個文明根本的“此世”性格。

《長安三萬裡》中的高适(702-765年)與李白(701-762年)代表的正是孔子老子開創的天地精神,我們的文化一定都逃不出孔子老子所創造的天地格局。入世的高适,忘世的李白,一個想“兼善天下”,一個想“獨善其身”,無論是“兼善”還是“獨善”,都是一個人的一體兩面,一個人的不同狀态和不同心态。

高适和李白兩個都是同樣失意的人,性格和生活态度不同,一個有點笨,循規蹈矩,但目标堅定;一個聰明,靈活跳脫,但玩世不恭,容易目标不定。

高适看不慣李白的紙醉金迷,李白也看不慣高适的固執己見。儒道同源,儒道互補,其實看不慣的都是對方眼中的自己。

高适一生堅定,家國情懷,年少自卑很勤奮,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登上權力的高峰,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那時的李白走到哪,那可都是耀眼的存在,他一生浪漫,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有着驚人的才華,就是沒有做官的天賦。不然怎麼能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就是曆史和生活中靠譜的朋友——李白——“将進酒,杯莫停!”

高适與李白代表的分别就是天與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李白的天賦才氣,高适的地賦愚智,李白的道家忘世,高适的儒家入世,李白的文人風骨,高适的武将韬略,不同的明暗,不同的燦爛,互為映照,互相影響。

他們一生的友情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儒道互補、儒道對立統一的方方面面。

高适與李白都是真性情,一内斂一飛揚,都空有報國理想,懷才不遇。李白的忘世,高适的入世,他們的詩意,他們的失意,他們的朝堂,他們的山水,他們的責任,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境遇,就像太極陰陽一樣的存在,一個處處高光中卻常留遺憾,一個處處困境下得以逢兇化吉。

活在天上的詩仙李白,是一種人生選擇,活在人間腳踏實地的高适,也是一種人生選擇。人生短短幾十個春秋,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修身養性,順道而行,于是心中就有了一個選擇:“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長安三萬裡》:高适李白互鑒

《長安三萬裡》既美又殇,猶如美幻的煙花,絢爛過後死寂一片,長安的繁華終不是詩人們内心真正的理想載體。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将辭家破殘賊;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是高适《燕歌行》的入世悲歌;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這是李白《将進酒》的忘世吟誦。

無論是高适的不如意,還是李白的裝如意,其實都是人生的身不由己,都是生命的不可奈何。

谪仙李白用他的詩讓我們直上九霄,鷹擊長空,魚翔海底,酣暢淋漓,蕩氣回腸,不知感動了多少中國人,陪多少中國人度過了無數難熬的人生苦楚。這就是詩歌的力量,這就是文學的力量,這就是藝術的力量!這種力量能超越時空,直擊靈魂。

正如有人給孩子寫出的這句令人感動的話語:“孩子,請記住,這才是我們的中文!”如此絢麗的文明,縱然還活着,你能感受到它的溫度和力量嗎?你知道張載說的“為往聖繼絕學”的“絕學”到底是什麼嗎?沒有了這份“絕學”,它才千瘡百孔,它才承載不住天才的夢想,也對不起忠良的志向,它給這些中華的往聖唯一的出路隻是詩歌,讓他們空把一腔熱情寄予山水之間,流浪于“紅燭昏羅帳”的樓台與“紙醉金迷”的柳巷,踟蹰于故鄉的遙遠田園與苦寒的大漠塞北,大唐壯麗的河山記載的恰恰是他們失意流浪的匆忙足迹和曾經的詩意遠方。

《長安三萬裡》:高适李白互鑒

《長安三萬裡》用精美的畫面和富有内涵的劇情,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展現在觀衆面前。儒家、道家、士人、文化、友情、愛情、鄉愁等元素都融入其中,呈現出了一幅豐富多彩的古代中國畫卷。

這部電影讓人們重新認識和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時也通過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傳遞了關于人生選擇、友情和理想的思考。這樣的美化,使得《長安三萬裡》成為一部既有藝術價值,又有文化意義的作品,引發了廣大觀衆的共鳴和思考。

有人評論這部電影後發出這樣的感慨,深以為然:“長安的繁榮,掩蓋不住它的腐朽,每一片絢爛背後,都有陰影,離權力中心越近,越容易幻滅與毀滅。”我們不能從這部電影看到更多的不堪曆史,而是要從這部電影尋找那個照亮我們前行的燈塔。

高适與李白是帝國璀璨畫卷的點睛之筆,是中華文化的象征符号,他們代表的恰恰是我們進退為宜的精神樂土。這可能是一次文化尋根嘗試,可能是一次輾轉起伏之後的精神崛起,而不像是“原本應該這樣但終究不會這樣”的情感懷舊。

多年的好友看完《長安三萬裡》留下了這樣的評論——

“自從叔孫通在秦亡的廢墟上,把儒家的心懷天下情,打包融化進帝國繁榮夢,中國的讀書人便一失足而千古恨,走進了“兼善很難,獨善不成”的循環,不僅無法活得光榮,而且經常死得卑微……從秦漢,到唐宋,再到明清,你數一數,有幾人逃出這個閉環?就以大唐帝國論,你可曾看到那些耳熟能詳的才子們的共同命運?兩千年來,天下有名的文士詩人中,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陶淵明,他以莫大的勇氣逃出那個閉環,回歸了田園,為自己的人生保留了起碼的體面。但你有陶淵明的果決勇敢嗎?”

“詩經體”的兒歌依然回蕩在耳邊:“夢回長安,心灰意懶。逃離長安,心有遺憾。權如毒酒,既甘且甜。權如美色,如夢如幻。權如深淵,出入兩難。”

「 圖檔 | 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