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守兒童”易現兩種極端性格,是家長的失敗,也是孩子一生的痛

又是一年的開始,有些家庭又将面臨“分别”與“思念”的傷痛了,他們就是部分“務工家庭”,這樣的家庭在中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有很多很多。年輕父母為了生計,将小孩甚至嬰兒丢給家中的老人,自己遠赴他鄉,一年回來一次甚至幾年才回來一次。

“留守兒童”易現兩種極端性格,是家長的失敗,也是孩子一生的痛

劉老師是一鄉村三年級的班主任,她的班上有很多都是留守兒童,但其中有兩個學生讓她頭疼不已,一個是孤僻内向的女孩清清,一個是調皮霸道的男孩樂樂。如上課時老師找清清發言,清清總是低着頭,小聲的叨着,小聲到站在旁邊的老師都聽不清楚,隻看見小嘴巴稍微的動了動,清清經常是一個人來往,從不和其它同學說話、玩耍,老師也找她開導過很多次,但其效果不佳。

而樂樂不是上課時用筆戳人,就是找人講話,或是玩東西,一刻也停不下來,而且經常有同學向老師告狀,不是欺負這個同學,就是打罵了那個同學,老師對樂樂采取的措施有輕言輕語的講道理,也有怒氣沖沖的大吼,可對他一點都不管用。劉老師也多次向這兩同學的爺爺奶奶回報過這樣的情況,也電話聯絡過遠在他鄉的其父母,但因父母都在外地,教育管束不到孩子們。劉老師為此一籌莫展。

“留守兒童”易現兩種極端性格,是家長的失敗,也是孩子一生的痛

留守兒童在性格上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種極為腼腆、内向、羞于表達;另一種則是特别調皮,難于管教。前一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而導緻缺乏安全感,表現出内向型的性格特點。後一種情況則多是由于留守監護人沒有管教能力,父母又鞭長莫及,以緻調皮霸道。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上兩種情況正是留守兒童長期不被重視、無人限制、内心自暴自棄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進行社交鍛煉的首任對象。缺少社交鍛煉的孩子,往往難以逃脫自卑的裹挾。

孩子的自信是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同時也是一點一點被摧毀的。留守兒童變得自卑的根源,在于長期沒有得到充分表揚與肯定,犯錯誤被訓斥時沒有父母的安慰,于是對自己産生懷疑,畏首畏尾,生怕犯了錯誤被批評或嘲笑。

與自卑相伴的是敏感,即對别人情緒的變化過分關注。在旁人很正常的一個舉動,卻會讓留守兒童多想:他是不是生我的氣了?是不是瞧不起我了?是不是在嘲笑我?這樣“多愁善感”的情緒不斷累積,會形成性格障礙。

留守兒童有較強的孤獨感,自我意識水準較低。孤獨感是兒童對自己在同伴群體中社交和友誼地位的自我知覺而産生的孤單、寂寞、失落、疏離和不滿的主觀情緒體驗。由孤獨感而衍生出社交焦慮,由社交焦慮而造成自我意識水準較低,出現對自己要求不高,自暴自棄的想法。一旦遇到導火線,就容易發生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事實。

“留守兒童”易現兩種極端性格,是家長的失敗,也是孩子一生的痛

當然,非所有留守兒童都會産生這樣的極端性格,大量的留守兒童還是能夠按部就班地生活、學習,穩步地踏入社會。但不可否認的是,其留守時代産生的心理問題仍會影響終生。難以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很多留守兒童成人後面臨的難題,這與小時候的成長經曆有很大關系。如果小時候性格開朗,長大後也會善于交際,如果小時候就不愛講話,長大之後也很難改變。可見,孩童時代的成長經曆不僅影響在當時,更深遠地影響到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