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林蔚
《我叫更嘎》是唐明的又一部兒童小說集,收錄了七篇中短篇小說,講述的大都是青藏高原上孩子們的故事。這些生活在格爾木的孩子們,生活簡單質樸、與世無争。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可貴的童心和童年的力量,熠熠生輝,分外耀眼。
從題材内容來說,唐明的這組兒童小說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當多數創作者把眼光投注于城市校園故事和鄉村留守兒童時,作家唐明沒有跟随潮流的方向,而是遵循了内心的呼喚,她開始記錄自己身邊的孩子的生活。
唐明生活在中國西部城市格爾木,這個城市有着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情,是以,作家筆下孩子們的生活也獨具一格,他們不像都市中的孩子面臨學業的壓力,也不像留守兒童要承受離别的苦楚,他們安靜地生活着,面對屬于自己的悲歡。在兒童文學領域,這樣的嘗試很有意義,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兒童生活,讓我們因為這種不一樣而了解生活的豐富與寬廣。
故事中的孩子都那麼純真可愛,在他們身上展現出生命最本真的狀态,就像一望無際的原野,湛藍深邃的天空,那麼美好、那麼動人。
《其加》中那個身體羸弱,學習卻特别好的小男孩,因為無心的過失而心甘情願受罰,這份身體力行的誠實與善良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讓調皮的夥伴也變得規規矩矩起來。
《潔白的砗磲》中歌聲甜美的少女央吉瑪,有着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她懂得包容,了解“酒鬼”阿爸内心的苦楚;她懂得感恩,真心感謝幫助自己的親朋好友;她更懂得承擔,勇于承認和彌補阿爸的錯誤。她的内心像砗磲一樣潔白無瑕。
《我願意》中的男孩吉尕為了喚醒“醉死”的阿爸,甘願獻出自己的眼睛,這當然隻是一個隐喻,反映的卻是童年巨大的力量。無私而勇敢,寬厚而純潔,這不正是生命之初的美好嗎?
這些美好的故事完全來自于生活的饋贈,在作品的創作談中,作家講述過自己的創作經曆,她筆下的很多孩子都是有原型的。她長期“混迹”于孩子們中間,一邊喝着甜茶,一邊默默觀察着身邊的孩子,她的眼睛追随着那些幼小的身影,她的心靈呼應着他們的悲歡。通過閱讀小說能夠感受到,這些作品深深紮根于大地,是心靈與心靈共鳴的産物,正因為如此,小說才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除了題材内容上的獨特性,小說的筆調也富有個性,帶有散文化的自由風格。這組小說并不過于追求情節的曲折變化,而是以冷靜克制、淡泊閑散的筆調慢慢鋪叙,文字如同流水一般緩緩流淌,随物賦形,又如同清風一般倏忽而來,飄忽而去。小說的結尾也往往别具匠心,或戛然而止,令人唏噓;或者餘香袅袅,耐人尋味。這種獨特的叙述風格與純真樸素的故事情節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特有的氛圍和情境。
這種氛圍感雖然說起來很微妙,仔細分析卻有據可循,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細節描寫就是營造小說獨特氛圍的利器,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妨細細體會。除此之外,小說的景物描寫也可圈可點。當很多小說緻力于以人物對話來直接推動情節發展的時候,唐明的這組作品卻執著于某種古典主義風格,小說中有着大量描寫和抒情的“閑筆”。在作者的筆下,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是有名字的:“河邊長了一大片很茂盛的紅柳,紅柳四周還有很多草和花,藍色的龍膽、白色的草玉梅、黃色的鐵線蓮,最多的是紫色的翠雀,它們像一群紫色的小小鳥,仰着小臉,特别可愛。”(《其加》)這樣的句子很容易就會把讀者帶到另外一個明淨遼遠的文學時空,在那裡,我們的心靈格外敏銳易感,更容易觸摸到文學的質地。
早在2017年,唐明就曾發表過小說《尼瑪文森的畫》,當時便覺得耳目一新。令人高興的是,她以這篇小說為起點,在反映雪域高原孩子生活這個題材上深耕,幾年來陸續創作了十幾篇作品。這些作品各具特色,從不同側面反映雪域高原的童年生活,編織出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為當代兒童文學創作貢獻了富有個性的新形象。這些樸素而純真的故事就如同高原那純淨而自由的風,遊蕩于天地之間,無限接近高遠深邃的天空,又紮根于廣袤寬厚的大地。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用戶端 聲明:以上内容除注明來源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台所有,未經書面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