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在世長的百年短的數十年,每個人的人生經曆都是有所不同的,而在漫長的人類曆史上,BBC曾斥巨資拍攝了一部偉大的紀錄片,名為《人生七年》。
紀錄片從1964年開始拍攝,直至2015年才結束拍攝,曆經49年,BBC的導演記錄了14位來自不同階級的孩子的人生。
結果與導演一開始的預測沒有太大的出入,在紀錄片拍攝完成的時候,大多數孩子的境遇與出生的時候沒有太大的差別。

出生于上流社會家庭的孩子,過着富足的生活,工作體面,家庭美滿。
而那些原本出生于底層家庭的孩子,也沒有某一個能夠沖破階級的限制,長大之後,依舊過着清貧的生活,做着底層的工作。
紀錄片播出之後,觀衆們大多發出了這樣的感歎:“人生的結局,好像在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注定好了。”
那麼,導緻底層家庭出生的孩子始終無法沖破階級的障礙,始終過着貧困的生活是因為他們的基因本身就不好,還是因為他們沒有遇到一個能夠給自己逆天改命的機會呢?
實際上,《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中已經給了我們明确的答案,窮人并不會基因不好,也并不是因為沒有機會或是自身不夠努力,而是因為這些孩子生活的環境,以及得不到父母積極地引導,沒人告訴他們該如何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在窮人的價值觀中,隻能注意到眼前的利益,一時的快樂,缺乏長遠的眼光。本質上來說是他們所受的教育限制住了他們的認知,紀錄片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窮人難翻身的根本原因,眼界與認知極度受限于貧窮現狀。
人生規劃
在《人生七年》中介紹道,那些來自于上流家庭的孩子,他們在國小階段就已經有了對于自己未來的基本規劃,他們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将來要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這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開始閱讀《金融報》以及《觀察家》之類的讀物。他們的父母也會告訴他們将來一定要成為一個手中掌握資源的,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而也如他們的父母所願,這些孩子的人生一直是有條不紊的,按照他們的規劃穩步向前,例如其中的一個主人公安德魯,他從小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而他從劍橋大學畢業之後,也如願的成為了一名律師,繼續過着上流社會的生活。
《生命向前》一書中也提到了人生規劃對于一個人人生的重要性。作者邁克爾在書中提到,每個人都會在成長的不同時期,在社會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在生活的過程也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但是,個體不應該因為這些困難而放棄自己的人生。
人們需要從迷茫和挫折中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并且,人們應該提前做好對于自己人生的規劃,用以抗衡生活中一切的未知數。
而大多數出生于底層社會的孩子都缺少這種對于人生的規劃,他們的父母不會告訴他們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不會對他們的人生提出任何有用的建議。
這樣的孩子缺乏人生目标。很多孩子會為了賺錢而早早辍學,以至于他們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他們沖破階級障礙成為成功人士。
個人機會
在這部紀錄片中,還有一位主人公叫做尼克,他出生于底層階級,卻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尼克的成功與他自己的努力相關,還因為他抓住了一個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學習。
底層階級的孩子接受不到上流社會那種精英式的教育,并且有很多孩子會主動放棄學習的機會,學習或許不能給一個人帶來即時性的成果,但是,學習能夠保證一個人能夠越變越好。
接受教育,擷取更多的知識,不僅能夠提升個人的能力,更能夠讓一個人開拓視野,讓一個人的内心變得富有。這有助于個體擁有長遠的目光,能夠思考更長遠的未來。
如果連學習這個機會都放棄了,那這個人必定無法沖破階級的阻礙,一輩子都隻能活在原有的底層階級,過窮苦的生活。
其實人生是沒有标準答案的,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以及成長的經曆也都是不同的,個體的能力才是影響一個人人生軌迹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你在生活中會不斷抱怨你的出生,而不去嘗試努力,那麼,你和你的下一代一定會處于一種碌碌無為的狀态之中。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一點都不困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