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2020年初,羅海(化名)從原公司離職,本來隻是打算換個工作,卻怎麼也沒想到,因為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她和6歲的兒子禾禾被“綁定”在家度過了大半年。

羅海苦笑着把自己和兒子的組合稱為“失業女工和失學兒童”,學校都開不了學,母子倆天天在家四目相對。

想到兒子九月就要上國小,羅海覺得不能“放羊”,她給兒子報名參加了好幾種網課,制定了詳細的學習時間表,保證孩子每天按時上網課、練琴和寫作業,希望他能提前進入學習狀态。即使後來北京的疫情有所緩解,她還是推遲了找工作的計劃,打算專心陪讀,直到把孩子送進國小。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但生活中總有計劃外的事突如其來,從春天開始,禾禾身上出現了一些奇怪的行為,這些行為越來越令她焦躁。

孩子先是頻繁地眨眼睛、皺鼻子。起初羅海認為兒子手揉眼睛造成了結膜炎,她嚴厲批評兒子“不要用髒手揉眼睛”,并通過滴眼藥水緩解症狀;但過了一兩個星期,禾禾又開始頻繁清嗓子,後來逐漸演變成從喉嚨深處發出奇怪的聲音。羅海覺得,這是兒子故意淘氣的“壞毛病”,她試過好言相勸,在耗盡耐心、忍無可忍之後也發生過打罵,但都不奏效——兒子的“壞毛病”越來越厲害,眨眼睛皺鼻子的行為竟然也複發了。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我天天一看見他擠眉弄眼就煩,聽見他‘吭吭吭’清嗓子就更煩。揍他一頓反而會變本加厲地犯毛病。”羅海還發現,禾禾的注意力越來越難集中,上網課經常開小差,作業更是随便糊弄,寫字時筆畫特别重,有時候弄得整個頁面髒乎乎的,甚至把作業本都劃破了。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為了這些事,羅海煩躁得連覺都睡不好,孩子從小就很乖巧,為什麼會突然變成這樣?馬上就要上國小了,這樣下去怎麼辦呢?

那時醫院還沒有恢複正常問診,她開始每天在網上查資料,搜尋“擠眼睛”“出怪聲”等關鍵詞,終于關聯到了一個陌生的名詞——抽動症。羅海第一次意識到,兒子也許是生病了。

5月份,疫情緩解了許多,羅海帶着禾禾跑了好幾家醫院,最終确診為兒童抽動症。為了給孩子治病,她開始花更多的時間查閱資料、咨詢醫生,甚至加入了幾個抽動症患兒家長的互助群。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這個病不會緻命,也沒有傳染性,但是會給孩子和家長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萬一這個抽動的問題始終不能解決,孩子以後要考大學怎麼辦?找工作面試怎麼辦?想成家立業怎麼辦?”這是羅海和抽動症患兒家長們普遍焦慮的問題。

更讓家長們焦慮的是,目前并沒有針對抽動症的特效藥,醫院開的西藥以控制症狀為主。許多家長都不願意給孩子吃,怕鎮靜類的藥物影響孩子的智力和生長發育,怕産生藥物依賴,怕孩子變遲鈍、變胖……

是以,絕大多數家長選擇了“多管齊下”到處求醫:“中藥、針灸、心理咨詢,感統訓練……能試的我們都會帶孩子試一試。”羅海說。

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詢師尹建民說,抽動症會有很多種現象。像上文所述的6歲男孩小禾禾,他這些不受控制的擠眉弄眼以及發怪聲,是比較典型的兒童抽動症的表現。“我想給家長們提個醒:兒童抽動症是病,不是孩子淘氣,更不是故意調皮。很多時候孩子自己也很痛苦,但是他們無法控制,甚至無法意識到。”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尹建民一年平均要接觸到30個抽動症患兒,在他已經接待過的患兒中,男孩明顯多于女孩,最大的已上國中,最小的年僅4歲。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一位抽動症來訪者是個8歲的北京男孩,本來應該上三年級,卻因為抽動症停學了。

“他抽動比較嚴重的時候連筆都拿不住,寫字也寫不下去,發聲異常特别明顯和頻繁。”在課堂上,這個孩子會突然控制不住自己而站起來叫喊,嚴重影響課堂秩序,老師隻能找家長談話讓孩子暫時停學,等抽動現象緩解再上課。

尹建民的咨詢室還接待過一個6歲的小女孩,她有頻繁不受控制的胳膊抽動、擠眉毛擠眼睛的現象,并且會從嗓子裡發出類似狗叫聲的異響。這樣的表現讓她在幼稚園裡經常遭受小朋友嘲笑,孩子是以沉默内向,抽動表現也越來越嚴重。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在尹建民看來,抽動症患兒的家庭關系和家庭氛圍,是心理咨詢師必須關注到的一個因素。

“有一個孩子第一次來咨詢室的時候很焦躁,行為動作非常大,把屋裡弄得一團糟,沙盤都掀翻了。”尹建民就陪他坐在地下玩沙子,慢慢熟悉,幫他放松。這個孩子和媽媽的互動模式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媽媽看起來比較嚴厲,會非常強勢地給兒子講道理,孩子有一種“說不過家長”的無力感。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尹建民說,近年來兒童抽動症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但臨床上對其發病機制和緻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晰,與多種因素有關。在他的來訪者中,絕大多數孩子的發病與精神壓力相關。“我們的社會節奏很快,每個人會承受了很多壓力,但是人的自身調整能力相比幾十年前并沒有多大改善。”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與成年人相比,兒童沒有處理壓力的經驗。面對更重的課業負擔,更多變的生活環境,更複雜的校園人際關系,他們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适應。作為父母,有時候也需要幫助孩子抵禦外界的一些壓力,例如在老師批評或者同學間争吵時,需要家長協助處理事件和情緒。許多孩子的抽動現象是有先兆的,例如不受控制的咬鉛筆、搓衣角、揪頭發等小動作,也是他們對壓力的一種釋放;“但家長往往都要到了孩子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的時候,才會急着找原因,其實平時還是要多關注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健康。”

“媽媽,别再打我了!”疫情失業半年,我發現了6歲兒子的怪病……

1、科學診斷,不要亂貼“抽動症”标簽

抽動症,又稱抽動障礙或習慣性痙攣,起病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快速的、常重複或交替出現的、且僅限于一組肌群的不随意運動。這種活動并無目的性,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強迫性動作和思維或其他行為症狀。

抽動症的診斷缺乏特異性診斷名額,目前主要采用臨床描述性診斷方法,依據患兒抽動症狀及相關伴随精神行為表現進行診斷。确診抽動症可做體檢及神經系統檢查,精神檢查,腦電圖檢查,智測及相關的行為檢查,必要時生化檢查排除舞蹈病。抽動症需要科學診斷,不能随意亂貼标簽。

2、抽動症有哪些症狀?

抽動症的症狀多種多樣,大多數主要表現為運動性和發聲性,更多的是從上至下蔓延,先從頭部開始,主要表現為眨眼、皺眉、皺鼻子、張口、歪頸、斜視、聳肩等症狀,部分抽動症病人可以出現肩部和手部動作,包括甩手、拍打桌子、彎腰、甩膀、甩臂、踢腳等動作。部分表現為發聲性的,動作表現為清嗓、咳嗽、吸鼻、喉中哼哼作響,部分發出吼叫、喊叫。這些動作大多數是重複性的,不自主性的、無法控制的、短暫性的,可以反複出現,但多在是白天出現,晚上入睡以後症狀消失。

3、長時間接觸電子螢幕會加重抽動症

抽動症與長時間接觸電視及平闆電腦(尤其是觀看武打、恐怖片),玩電子遊戲及手機有一定關聯。已經确診抽動症的孩子如果長時間打遊戲,會加重抽動症的症狀。

4、抽動症需要“早預防,早識别,早治療”

預防抽動症,應防止孩子頭部外傷及藥物中毒,預防并及時治療腦炎、腦膜炎等多種疾病,督促孩子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避免孩子對任何不良習慣的模仿。另外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健康向上的教育環境以及和諧幸福的家庭,對抽動症等疾病都有非常積極的預防效果。

另一方面,家長應注意早期識别孩子神經發育是否正常,如發現異常應及早去醫院就診,采取措施促進神經發育。此外要勤于溝通和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排解壓力和不良情緒。對于已經确診抽動症的患兒來說,家長應盡量消除各種緊張因素,避免過分注意和責罵。

5、抽動症的危害不容忽視

兒童抽動症以男孩多見,男女比例約為4∶1 ,大多起病于4-10歲。

随着神經功能的不斷成熟,抽動狀況有自愈的可能。對于輕微抽動表現的孩子需不需要治療,主要取決于周圍人對孩子有沒有認識。如果孩子是以遭到嘲笑,甚至在人際關系和社交方面出現一定問題,則需要盡快幹預。如果不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抽動症可能會影響患兒的學習社會适應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這樣對個性心理發展會産生非常重大的負面影響。

6、抽動症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是抽動症初期的有效治療方法。部分較重兒童常用小劑量鎮靜劑。如魯米那溴劑、利眠甯和安定等。輔助心理治療,包括行為療法、支援性心理咨詢、家庭治療等。醫療機構需要幫助患兒的家長和老師了解疾病的性質和特征,減緩或消除父母的擔心與焦慮,說明是病,而不是調皮或故意做作,多方面合作與支援,達到最積極的治療效果。

審稿專家:曹連富|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診療中心兒童保健科副主任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