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南物語|造火亮

□沈志權

造火亮,是指除夕夜家家戶戶在自家中堂點燃松明守歲。這是我們老家宣平特有的一種民間習俗,也是我們兒時除夕夜最開心的一項活動,因為平時大人不讓小孩玩火,而這天隻要在安全範圍内則可以盡情地玩。至于為什麼把“點燃松明守歲”叫作“造火亮”,小時候懵懂,未作多想,現在想來或許古人覺得“點燃松明守歲”太直白,沒意蘊,而一經取名“造火亮”,言簡意赅,意境全出:燃燒松明守歲,營造火紅亮堂的過年氛圍。于是,使我不得不佩服起宣平先人遣字命名的智慧來。

記得小時候,除夕下午,哥哥就到山上砍來一根小松樹,去掉頭部,留下四、五個桠杈,根部削尖,把小松樹杆插在天井裡,再在桠杈上仰着放一片瓦(有時用毛竹代替松樹,在毛竹一端四等分剖開幾節,将瓦片夾在其中),以供造火亮用。然後,搬出積攢了一年的松明,一小塊一小塊剖開,堆放在一旁,又把一些較長的挑選出來放在另一邊。這些松明要整整點一夜,而那些挑出來的是留着開門時用的。造火亮還有一個規矩,松明一經點燃,就要確定通宵長明,中間不能熄滅,直到新年開門。

年夜飯之後,天完全黑了下來,中堂八仙桌上放着幾碟花生、瓜子、糖果和糕點,左右放着兩個镴制燭台,上面點着兩支紅紅的大蠟燭,我們小孩就把點燃的松明放在樹杈瓦片上,開始造火亮。點燃的松明“嚯嚯”響着,火焰歡快地在天井裡往上直竄,與八仙桌上的蠟燭燈相映成輝,把整個廳堂照得紅紅火火,亮亮堂堂。大人們坐在一旁嗑瓜子拉家常,小孩們守在火堆邊續添松明,比着壓歲錢多少、新衣裳怎樣,時不時放一兩個小鞭炮,一家人歡聚一堂,和和美美享受着過年的祥和與歡樂。

江南物語|造火亮

造火亮

期間,父親或母親會來到造火亮的地方,彎下身子輕輕地給我們講一些過年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年夜飯後就算新年了,到年初五開年之前,不準說髒話、罵人、哭鬧和吵架,不能掃地、玩針與剪刀,看到長輩要拜年問好請安,遇見平輩要和氣禮讓友好等等。說話也有許多講究,要說吉利話,博個好兆頭。比如年夜看到蠟燭開花(指燭芯結炭),要說:“蠟燭開花,銀錢歸家”,年初一看到飯桌上有魚、糕或豆腐之類,要說:“魚魚年年有餘”“糕糕年年高”“豆腐豆腐年年富”,鄰居要給你東西,不能說“不要不要”,而要說“我有我有”等等。父母神情和藹,言語輕柔,飽含着對新年吉祥富裕的期盼,我們小孩也十分聽話地一邊點着頭,一邊給火堆裡添加着松明。

天寒地凍,到了下半夜,腳被凍僵了,于是我們就圍着火亮蹦跳取暖,大人們有時也會嬉笑着加入我們的隊伍。頓時,家宅中充滿了快樂與歡笑,就連燃燒的松明也仿佛更加火紅亮堂了起來。

江南物語|造火亮

祖宗牌位挂軸

造火亮的高潮是在開門的時候。宣平習俗,除夕夜一到戌時就要把大門關閉,如果有事出入也要走邊門,而大門必須等開門時辰到了才能打開,因為一開門就意味着迎新年納福了。而每年開門的時辰不定,有早有晚,是根據當年曆書上寫的開門時辰來确定的。開門前一刻,大人們一邊忙着洗臉沐手泡茶,一邊招呼我們把那些挑選出來的松明全放到火堆上。等點燃之後,父親和哥哥一手拿着松明火把,雙雙來到大門後,一人一邊同時拉開大門,一起把松明火把放在大門前面的香爐邊,是為照地;回身拿幾塊點着的松明放到中堂的香火佛和祖宗供桌前,是為照天照祖宗;然後又在天、地、祖宗前奉上一杯清茶,是為祈願家人清清健健。我們則把燃燒的松明和泡好的清茶分放到各個房間以及廚房,使整個家宅燈火通明,茶香氤氲。接着,父親和哥哥焚香領着一家人來到大門外,朝東、南、西三個方向奉香作揖,禱告迎拜。拜畢,在香爐和大門兩邊各插一炷香,把喜神、财神、福神迎回家中,再在香火和祖宗牌位挂軸前插上三柱香,最後大家一起到門外燃放鞭炮爆竹。造火亮到此結束,新的一年開始了。

除夕點燈燃火守歲這一習俗,在大陸由來已久,且一直綿延流傳,古代詩文中多有記載描述。如西晉周處的《風土記》:“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南北朝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歲》:“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唐代孟浩然《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杜審言《守歲》:“宮阙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白居易《三年除夕》:“晰晰燎火光,氲氲臘酒香”;宋代戴複古《除夜》:“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筵開聽頌椒”;清代趙翼《除夕》:“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高燒銀燭,暢飲松膠,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江南物語|造火亮

謝年祭祀活動

關于宣平造火亮的習俗,我曾查閱過《宣平縣志》,結果僅存的幾本志書中都沒有記載。後來,在吳金宣主編的《武義縣宣平地方曆史文化叢書》中,終于找到了這一習俗的文字記載,該書還對其原由進行了這樣的推斷:“宣平人的造火亮很可能與古代人燃火驅趕‘年’這個獨角怪獸有着淵源關系。”有關年獸的神話故事,相信人們已耳熟能詳:相傳古時候,有一名叫“年”的兇獸,每到除夕夜就跑到村裡吃人,吓得人們有家不敢呆,天寒地凍,隻有逃到山裡燃起篝火取暖躲避。後來經高人指點,才知道年畏懼紅色與火光,于是一到除夕夜,人們就在門前挂上紅燈籠,在庭院燃燒起火堆,年見後就再也不敢出來行兇了。這樣就有了除夕點燈燃火的習俗,其寓意是為了驅邪禳災。而據父輩們說,宣平的造火亮,除了驅邪與攘災外,還寓有向往紅火光明、固體強身、延年益壽和為家中父母及老人祈壽等多層意思。

我也曾檢索過大陸其他地區的除夕過年習俗,就我所涉獵的資料來看,均未發現“造火亮”一說,但我發現有類似的習俗,比如北方的“燃柏照歲”,南方的“燃竹照歲”,以及南北都有的“燃燈照歲”等等,隻是點燃的材料與方式有所不同,但寓意大多與宣平的造火亮相同,都是為了驅邪、攘災、祈壽、延年和祈福。

可見,一個小小的傳統習俗,其蘊含的民俗文化意蘊卻非常豐富。隻是不知道,老家宣平現在還有人造火亮否?小孩是否知道除夕夜還有這樣一種習俗?(本文圖檔 塗學文/攝)

作者簡介:沈志權,教授,發表或出版小說、散文、文論、專著200餘萬字,現居杭州。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