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南物语|造火亮

□沈志权

造火亮,是指除夕夜家家户户在自家中堂点燃松明守岁。这是我们老家宣平特有的一种民间习俗,也是我们儿时除夕夜最开心的一项活动,因为平时大人不让小孩玩火,而这天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则可以尽情地玩。至于为什么把“点燃松明守岁”叫作“造火亮”,小时候懵懂,未作多想,现在想来或许古人觉得“点燃松明守岁”太直白,没意蕴,而一经取名“造火亮”,言简意赅,意境全出:燃烧松明守岁,营造火红亮堂的过年氛围。于是,使我不得不佩服起宣平先人遣字命名的智慧来。

记得小时候,除夕下午,哥哥就到山上砍来一根小松树,去掉头部,留下四、五个桠杈,根部削尖,把小松树杆插在天井里,再在桠杈上仰着放一片瓦(有时用毛竹代替松树,在毛竹一端四等分剖开几节,将瓦片夹在其中),以供造火亮用。然后,搬出积攒了一年的松明,一小块一小块剖开,堆放在一旁,又把一些较长的挑选出来放在另一边。这些松明要整整点一夜,而那些挑出来的是留着开门时用的。造火亮还有一个规矩,松明一经点燃,就要确保通宵长明,中间不能熄灭,直到新年开门。

年夜饭之后,天完全黑了下来,中堂八仙桌上放着几碟花生、瓜子、糖果和糕点,左右放着两个镴制烛台,上面点着两支红红的大蜡烛,我们小孩就把点燃的松明放在树杈瓦片上,开始造火亮。点燃的松明“嚯嚯”响着,火焰欢快地在天井里往上直窜,与八仙桌上的蜡烛灯相映成辉,把整个厅堂照得红红火火,亮亮堂堂。大人们坐在一旁嗑瓜子拉家常,小孩们守在火堆边续添松明,比着压岁钱多少、新衣裳怎样,时不时放一两个小鞭炮,一家人欢聚一堂,和和美美享受着过年的祥和与欢乐。

江南物语|造火亮

造火亮

期间,父亲或母亲会来到造火亮的地方,弯下身子轻轻地给我们讲一些过年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年夜饭后就算新年了,到年初五开年之前,不准说脏话、骂人、哭闹和吵架,不能扫地、玩针与剪刀,看到长辈要拜年问好请安,遇见平辈要和气礼让友好等等。说话也有许多讲究,要说吉利话,博个好兆头。比如年夜看到蜡烛开花(指烛芯结炭),要说:“蜡烛开花,银钱归家”,年初一看到饭桌上有鱼、糕或豆腐之类,要说:“鱼鱼年年有余”“糕糕年年高”“豆腐豆腐年年富”,邻居要给你东西,不能说“不要不要”,而要说“我有我有”等等。父母神情和蔼,言语轻柔,饱含着对新年吉祥富裕的期盼,我们小孩也十分听话地一边点着头,一边给火堆里添加着松明。

天寒地冻,到了下半夜,脚被冻僵了,于是我们就围着火亮蹦跳取暖,大人们有时也会嬉笑着加入我们的队伍。顿时,家宅中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就连燃烧的松明也仿佛更加火红亮堂了起来。

江南物语|造火亮

祖宗牌位挂轴

造火亮的高潮是在开门的时候。宣平习俗,除夕夜一到戌时就要把大门关闭,如果有事出入也要走边门,而大门必须等开门时辰到了才能打开,因为一开门就意味着迎新年纳福了。而每年开门的时辰不定,有早有晚,是根据当年历书上写的开门时辰来确定的。开门前一刻,大人们一边忙着洗脸沐手泡茶,一边招呼我们把那些挑选出来的松明全放到火堆上。等点燃之后,父亲和哥哥一手拿着松明火把,双双来到大门后,一人一边同时拉开大门,一起把松明火把放在大门前面的香炉边,是为照地;回身拿几块点着的松明放到中堂的香火佛和祖宗供桌前,是为照天照祖宗;然后又在天、地、祖宗前奉上一杯清茶,是为祈愿家人清清健健。我们则把燃烧的松明和泡好的清茶分放到各个房间以及厨房,使整个家宅灯火通明,茶香氤氲。接着,父亲和哥哥焚香领着一家人来到大门外,朝东、南、西三个方向奉香作揖,祷告迎拜。拜毕,在香炉和大门两边各插一炷香,把喜神、财神、福神迎回家中,再在香火和祖宗牌位挂轴前插上三柱香,最后大家一起到门外燃放鞭炮爆竹。造火亮到此结束,新的一年开始了。

除夕点灯燃火守岁这一习俗,在大陆由来已久,且一直绵延流传,古代诗文中多有记载描述。如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南北朝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唐代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审言《守岁》:“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白居易《三年除夕》:“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宋代戴复古《除夜》:“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清代赵翼《除夕》:“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高烧银烛,畅饮松膠,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江南物语|造火亮

谢年祭祀活动

关于宣平造火亮的习俗,我曾查阅过《宣平县志》,结果仅存的几本志书中都没有记载。后来,在吴金宣主编的《武义县宣平地方历史文化丛书》中,终于找到了这一习俗的文字记载,该书还对其原由进行了这样的推断:“宣平人的造火亮很可能与古代人燃火驱赶‘年’这个独角怪兽有着渊源关系。”有关年兽的神话故事,相信人们已耳熟能详:相传古时候,有一名叫“年”的凶兽,每到除夕夜就跑到村里吃人,吓得人们有家不敢呆,天寒地冻,只有逃到山里燃起篝火取暖躲避。后来经高人指点,才知道年畏惧红色与火光,于是一到除夕夜,人们就在门前挂上红灯笼,在庭院燃烧起火堆,年见后就再也不敢出来行凶了。这样就有了除夕点灯燃火的习俗,其寓意是为了驱邪禳灾。而据父辈们说,宣平的造火亮,除了驱邪与攘灾外,还寓有向往红火光明、固体强身、延年益寿和为家中父母及老人祈寿等多层意思。

我也曾检索过大陆其他地区的除夕过年习俗,就我所涉猎的资料来看,均未发现“造火亮”一说,但我发现有类似的习俗,比如北方的“燃柏照岁”,南方的“燃竹照岁”,以及南北都有的“燃灯照岁”等等,只是点燃的材料与方式有所不同,但寓意大多与宣平的造火亮相同,都是为了驱邪、攘灾、祈寿、延年和祈福。

可见,一个小小的传统习俗,其蕴含的民俗文化意蕴却非常丰富。只是不知道,老家宣平现在还有人造火亮否?小孩是否知道除夕夜还有这样一种习俗?(本文图片 涂学文/摄)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或出版小说、散文、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