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是最親的人。
而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需要三個“附加條件”。

01、兄弟不共财,要靠自己。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系,就是沒有關系。
任何關系,隻有保持适當的距離和親疏,才不會受傷。
兄弟姐妹之間也是如此,遠了香近了臭,走得太近了,難免會有沖突。
有網友在網上吐槽:以前教課書上教育我們要“孔融讓梨”,但現實無比打臉。
三兄弟中,自己結婚比他們早,在外面借房子住。
老父親生病,自己出錢出力,之後因為贍養問題,他們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自己把父親接到家裡照顧。
如今家裡老房子拆遷了,有壹仟多萬元動遷款,明明自己和女兒的戶口也在其中,但一分錢都沒分到。
是以自己現在還住在25平方米的房子裡。
最後,他感慨,利字當頭,沒有親情。
的确,兄弟姐妹交往,一些舉手之勞的小事不足挂齒,但是涉及到利益問題,就另當别論。
老話說,人非聖賢,“利”字在心中。
親情和友情,永遠固定在财富互相平均的界面,如果财富發生傾斜,其包含的本質也會發生變化。
兄弟姐妹是一種人脈,但是不要一直期望。
人這一生,要靠自己,有時候别把兄弟姐妹看得太重,保持适當的距離,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02、大度一點,少計較點,就不會心生嫌隙。
知乎上,有人問:父母都走了之後,兄弟姐妹基本不來往了,是真的嗎?
高贊回複是:老人端水端不平的,父母還在世,兄弟姐妹可能就已經不來往了。
其實,兄弟姐妹的關系,多半是由父母決定的。隻是,父母也都是普通人,無法考慮周全。
大部分父母隻是憑自己主觀的想法去愛孩子,是以并不會讓所有的孩子都滿意。
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即便手心手背都是肉,卻也有肥有瘦。
對于父母而言,十個手指頭咬哪個都疼,但他們可能最疼最弱的那一個,因為最弱的應該幫一幫。
此時,我們要學會包容,尊重父母的“偏心”,感恩父母的養育。
人們說,十個手指不一樣齊,但是各有各的作用。如果非要拆開,那麼手掌就廢了。
兄弟姐妹也是如此。
兄弟姐妹成仇人,鄰居隔壁看笑話,手足相殘不可取,攜手同行才永久。
親不親,一家人打斷骨頭連着筋,血濃于水都是一母所生,各讓一步海闊天空。
03、面對沖突,既要學會主動和解,也要接納對方的道歉。
不管你是否承認,血脈至親是不能忽視的人脈。這份親情,會常常召喚你,要去做點什麼。
兄弟姐妹之間,難得糊塗,就是福氣。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父母過世後,老大與老三成了仇人,原因是父母在世時分地的問題。
當年,父親将一處宅基地許諾給了對自己照顧有加三女兒,但老大不同意,覺得不公平。
老大與三妹都認為自己有理,但父親在世時,礙于父母的情面,不敢明目張膽鬧不愉快,但父親一走,兩個人立馬翻臉,還要對簿公堂。
最終,還是老二把兩個人召集在一起,好言相勸,才化解了沖突。
《聖經》裡說:“愛你的仇敵。”
其實,兄弟姐妹是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兄弟姐妹結仇了,唯有“愛”才能化解。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
人來到這個世上,能有兄弟姐妹是修來的緣分,隻有相親相愛,才是善待彼此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