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虹 張雷:陶淵明的飲酒詩

詩人陶淵明是以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的面貌列席中國文學史,但是喜歡陶淵明的人也愛他的飲酒詩。陶淵明是中國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将“詩”與“酒”有機結合,賦予“酒”成為藝術的一個永恒主題。

朱虹 張雷:陶淵明的飲酒詩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私谥“靖節”,自号“五柳先生”,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生活在東晉末年至南朝初期。陶淵明是中國偉大的詩人、文學家、思想家,流傳于世的作品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陶淵明被公認為是中國詩歌“飲酒”主題創始人的緣故,是他既創作了二十首《飲酒》詩,還有《述酒》《止酒》《連雨獨飲》等以酒為題的詩,在其他的詩中也常常提及酒,比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酒雲能消憂”“得酒莫苟辭”等等,甚至有人“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在此之前,還沒有人這麼頻繁地在詩裡提到酒,寫這麼多關于酒的詩。

早在上古時代,中國人就開始人工釀酒了,傳說是儀狄發明的,杜康釀酒的傳說也一直盛行,曹操橫槊賦詩,一句大氣磅礴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讓酒氣化為英雄氣流傳至今。在《詩經》裡就有不少詩句提到酒,《風》裡有八首,《雅》《頌》裡提得更多,比如“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宜言飲酒,與子偕老”“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厭厭夜飲,不醉無歸”等,甚至《小雅·賓之初筵》完整叙述了一場貴族筵席賓客從飲酒到醉酒的場面。在《詩經》裡,飲酒是與“禮”緊密相關的,祭典、宴席等一些隆重的場合設有酒正這樣的職位,酒這個元素往往不會單獨出現,或是與樂舞,或是與酒器飲食,或是與具有特别意義的典禮一起,強調的是文明的秩序,不可越禮,循規蹈矩。即使在私人的非正規的宴席上出現,也具有“發乎情止乎禮”的意味。

朱虹 張雷:陶淵明的飲酒詩

到了漢末,禮樂制度崩潰,失意文人通過大量飲酒甚至醉酒來消解現實的苦痛,出現了一批嗜酒的名人,如“竹林七賢”裡的劉伶,經常乘車随身帶酒出行,讓人扛鍬跟着“死便掘地以埋”,還有《滕王閣賦》“阮籍猖狂”的阮籍,也是“竹林七賢”之一,為了躲避皇室聯姻,大醉六十天不醒,載酒出遊,每到窮途末路就恸哭不止。永和九年暮春,書法家王羲之和友人們相約蘭亭飲酒賦詩,風雅絕世。那陶淵明的酒和這些人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他被認為開啟了中國詩歌“飲酒”主題?

朱虹 張雷:陶淵明的飲酒詩

在陶淵明創作的二十首《飲酒》詩裡,有一些詩裡不斷地提到酒,比如“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若複不快飲,空負頭上巾”等,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陶淵明不拘小節,過去民間的制酒工藝不高,釀出來的多為濁酒,需要過濾,有時候朋友們就取下陶淵明頭上的葛巾濾酒,濾完了又戴上。陶淵明也不以為忤,灑脫大方的風度給後人留下了“葛巾漉酒”的故事。而在一些詩裡,他根本沒有提到酒,比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一首詩,“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栖栖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等等,為什麼這些詩被冠名為《飲酒》呢?

朱虹 張雷:陶淵明的飲酒詩

陶淵明在《飲酒》詩的序裡寫:“餘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複醉。既醉之後,辄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诠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這些詩是陶淵明在孤獨長夜裡自斟自飲,酒醉之後寫來自娛的詩歌,這些詩裡有他對社會動蕩、人心叵測的觀察和感慨,比如“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比如“鳥盡廢良弓”“善惡苟不報,何事空立言”“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他曆數羲農、伯夷叔齊、孔孟等賢者高人的悲慘遭遇,控訴暴秦無道和俗世欺人,“羲農去我久,舉世少複真”“詩書複何罪?一朝成灰塵”,這些詩歌是對時局清醒而犀利的批判,對社會深沉而廣博的歎息,這就是魯迅評為“金剛怒目”的一面,這也是陶淵明為什麼要冠之以“飲酒”,并自嘲“辭無诠次”,都是醉話,在《飲酒》詩最後一首的末尾,他說“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這是他的一種借口和托辭。

昏暗的濁世如耿耿長夜不明,有人“終日驅車走,不見所問津”(《飲酒》二十首),自甘堕落,有人“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飲酒》十一),心如死灰麻木不仁,陶淵明又該尋求什麼樣的道路呢,要像别人勸他的那樣“一世皆尚同,願君泊其泥”和世道随波逐流一起沉淪嗎?

在《飲酒》詩裡,他追憶自己的半生所為,審視其中的對錯是非,“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飲酒》十六)少年時期攻讀儒家經典,“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飲酒》十九)青年時期仕途奔波,“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飲酒》十六)中年時期仕途坎坷,“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飲酒》十九)為實作理想做了各種嘗試,無果後辭官回鄉,“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飲酒》十六)晚年窮困潦倒,但是即使“歲月相催逼,鬓邊早已白”(《飲酒》十五),陶淵明依然要“披褐守長夜”(《飲酒》十六)“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不會改變自己標明的道路和操守。他在詩裡托物言志,用古代的仁人志士來做榜樣,以青松、幽蘭、秋菊這樣卓然高潔的植物來類比自己的操守和襟抱。是以清代詩人龔自珍才評價為“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己亥雜詩》),将他比作屈原和諸葛亮。

在饑寒交迫的耿耿長夜,任時光流逝,陶淵明的志向堅定不移,更加笃定,這需要堅韌的精神、超拔的定力和堅定的信仰。

酒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陶淵明的與世個别的放浪形迹和精神志趣,又像一勺淨水,過濾了塵世如砂礫在肉的痛苦和抑郁,淘澄出晶瑩凜冽的高潔靈魂。

朱虹 張雷:陶淵明的飲酒詩

陶淵明的獨飲,去除了酒的“禮”屬性,讓酒成為個人情懷的投射物,這就脫離了《詩經》以來的套路,摒棄了阮籍酒後大哭和劉伶輩赤身露體的放浪佯狂;他通過酒後深入冷靜的思考,進行靈性的詩歌創作,賦予了酒“詩”的藝術屬性,消解了魏晉時“日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古詩十九首》》)這種及時行樂的消極意義。在陶淵明的酒杯中,一個生命遭受的所有傷痛挫折被碾碎、沉澱、蒸騰、過濾、升華,成為真淳的純釀,讓後來人隻是沾沾杯就醉倒在幽蘭秋菊的芬芳裡。陶淵明自己說“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飲酒》其七),蕭統也說“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迹焉”,是比較中肯的。

朱虹 張雷:陶淵明的飲酒詩

陶淵明的飲酒還有一個特點是醉而不亂,他好像醉了就是獨自待着,寫詩自娛,從來不癫狂,更不會嚎啕大哭或作出各種驚世駭俗之舉。關于他喝酒的轶事也就是和朋友直言“我醉欲眠君且去”,算得上待客不周;或者葛巾漉酒,不拘小節,或者彈奏一把沒有琴弦的古琴,“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晉書--列傳第六十四》)。

陶淵明可能是唯一一個總是在喝酒,寫飲酒詩,卻不讓人感覺他是個酒鬼,身上也沒有醉醺醺的腌臜氣味的詩人。酒在陶淵明的杯中,好像總是比李白克制,比曹操理性,度數不高,和糧食更為接近,和露水更為接近,和季節更為接近。他喝的酒不烈但是暖,可以慰藉寒夜,可以慰藉孤獨。

朱虹 張雷:陶淵明的飲酒詩

陶淵明的飲酒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王績“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醉後》),杜甫“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可惜》),白居易在《效陶潛體十六首》“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雲”,晚年對陶淵明飲酒的了解更加深入,在《吾土》裡寫道“身心安處為吾土”“琴詩酒裡到家鄉”,辛棄疾直接把陶淵明的酒話“我醉欲眠君且去”寫進詞裡,陶淵明的天字第一号粉絲蘇轼更是把陶淵明二十首《飲酒》詩都和了一遍。到了近代,據說成為名士的一個條件就是熟讀《離騷》,以及痛飲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