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負性情緒後面是無能感:委婉适當有溫度的拒絕人,正是培養能力感

負性情緒後面是無能感:委婉适當有溫度的拒絕人,正是培養能力感

生活每天都有很多場景發生,這其中負性情緒或者想法居多。

舉個例子,有人打電話尋求幫助,希望獲得項目資金支援,這就是一個情境。

這時候不予認同的話,那麼就會有負性情緒反應,比如生硬地拒絕,刺耳的語調。

這裡我們關心的是,激烈情緒來自哪裡?為何一言不合惱羞成怒或義憤填膺?

答案是自動思維,雖然當時在頭腦裡快如閃電,但回想一定可以知曉,比如上面這個這事兒的自動思維,或許是“需要再求别人,不是自己能力範圍” 。

既然不是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兒,那就直接拒絕好了,問題是為何語氣還會非常生硬,甚至帶有敵對情緒呢?

這就需要繼續“深挖核心信念”。

比如接下來會問,“這個需要求人的自動思維,意味着自己怎麼樣”?答案如果是“求人是件痛苦的事情,做不了此事意味着自己是無能的”。

“無能為力感”可能就是核心信念!

由此可以梳理出這個心理過程:

1、情境是接到電話希望得到幫助。

2、自動思維這是求人的事情自己做不來。

3、核心信心是回避求人,做不到求人,激活自己無能的表現。

4、情緒表達為緊張急躁不耐煩。

5、行為反應格外生硬回絕。

這裡重點關注的是過分反應,之是以出現過分生硬煩躁這些反應,說明此事超出自我控制,感覺特别不舒服,觸及到了所謂“情結”,也就是核心信念被激活,即“無能感”。

由此可以了解,一個人表現出特别負面的情緒反應,比如小刺激大反應,過于激動反應,不合正常,等等,這真的與别人無關,是個人内心核心信念被激活導緻的結果。

其中最常見的核心信念就是無能感,一個人無能為力感,會感覺到沒有力量,是以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心神不甯,惶惶不可終日。

打個比方,學車的人剛剛開車上路時候,雖然知道不該緊張,可是控制不住緊張恐懼害怕,這就是無能無力量,别人鼓勵再多也是白費,必須自己慢慢适應體驗,積攢心理能量,一旦力量有了,就會慢慢學會。

這個适應過程就是學習,過程需要時間,所需時間因人而異。學習心理學的意義在于,如果能知道這是核心信念發揮作用,可以更好接受現實,給自己充足适應的時間,否則欲速則不達。

人們常說一句話,“看見就是治愈”,這個看見不是意識層面的安慰,不是表面言行,甚至也不是自動思維想法,而是潛意識層面的核心信念,是内心深層情結。

上面故事可以這樣推理:無能為力感——求人必須有能力否則會被拒絕羞辱——遇到需要求人的事情——過分生硬拒絕。

求人被拒絕是正常現象,如同我們也在經常拒絕别人,這時候能做的是委婉堅決有溫度的拒絕,這是能力範圍可做的,而做到這樣恰恰就在培養能力感、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