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父親制藥救子、母親代購救兒藥被認定“販毒”的事件接連發生。在黑色幽默般的人間荒誕背後,是遺憾的事實:
隻有5%的罕見病有藥可治,即使成為5%中的一員,一些中國患者也隻能望藥興歎,因為很多藥尚未在國内上市,一些罕見病藥物在國内上市比國外滞後10年。
為了活命,許多罕見病患者隻能選擇海外淘藥,很多患者是以被騙,家庭經濟雪上加霜。
如果說罕見病是一種遺傳魔咒,支援藥品研發上市的政策,就是打破魔咒的關鍵。
藥企的難題
2012年,第一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召開時,幾乎沒有國内企業的身影,參加會議的外資藥企也屈指可數,僅有拜耳、健贊等企業。
近10年來,中國創新藥物層出不窮,為什麼罕見病用藥還是那麼少?
擔心研發收不回成本隻是其中一個方面。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院長、山東省罕見疾病防治協會會長韓金祥的看法是:一般認為患者人數在30萬到50萬人時,一款藥才有可能賺錢。而美國将患病人數小于20萬的疾病稱為罕見病,中國雖然尚未有官方認定的罕見病定義,但國内很多罕見病病種的患者人數不足10萬人,甚至低于3萬人,這意味着單個罕見病藥品的市場太小。
另一個是,即使藥企決定在中國布局罕見病藥物,也面臨着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是藥品獲批時間漫長。2015年藥審改革啟動之前,藥品從開始申報上市到最後拿到批件要曆時18個月。同樣的罕見病藥物,澳洲這個過程是5天,美國、南韓則是1個月。
一位曾就職于美國FDA的研發人員對健識局表示:美國FDA有幾千人在審批,國内的藥品審批的專業人數太少,審批速度慢。2014年底時,藥審中心專門做技術審評的審評員隻有89人。
其次是研發難度和成本。一般來說,新藥開發都遵循“雙十定律”,10年時間研發,花費10億美元。健識局在2021年中國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大會上了解到,新藥開發的成本逐年攀升,最高可達到26億美元。罕見病由于患者人數少,臨床試驗組織十分困難,成本也就更高。
不少企業做了一個“聰明”的決定。一家罕見病企業的研發人員表示:罕見病當中8成比例是基因遺傳病,有2成不到跟惡性良性腫瘤有關。大部分開發“罕見病藥物”的企業選擇了針對惡性良性腫瘤。
再就是市場保護的顧慮。一款罕見病藥品成功過上市,也要面臨被仿制的挑戰。
其實,整體上看,罕見病藥物開發的成功率超過其它創新藥。
根據藥明康德的研究,2011年至2020年,非惡性良性腫瘤适應症的罕見病用藥在美國開發并獲批的成功率平均達到17%,高于藥物的平均開發成功率7.9%。在罕見病藥物的4個臨床開發階段,轉化成功率也高于行業平均值。
罕見病多為遺傳病,有明确治療路徑,這一點可以提高開發的成功率。此外,在開發罕見病适應症之後,藥企還可以拓寬藥物的适應症,擴大目标市場。
有罕見病企業在2017年對媒體總結到:雖然國家也一直在鼓勵罕見病藥物研發,但還遠遠不夠,也缺乏具體實施的細則。
政策在轉變
中國市面上的罕見病藥物,主要是進口專利藥和國内仿制藥,國産原研還處于起步階段。
2017年,國家計劃出台《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消息傳開了,市場意識到:可能會有相關藥物審批的利好政策。因為,目錄明确了哪些是罕見病,政策才能有的放矢地給予幫助和支援。
在2021年中國罕見病大會上,時任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司化藥處處長的徐曉強總結:通過法規制度的建立,加快了罕見病新藥上市的程序,這是藥監局近年來的政績之一。
《第一批罕見病目錄》釋出之後,國家藥監局主要做了3大塊工作:一是加快審評審批,降低企業的時間成本;二是幫助企業臨床開發,減少企業的研發成本;三是對罕見病藥品進行資料保護,保證上市後一定期限内的回報。
*點選圖檔可放大檢視
在加快審批上,藥監局窮盡了各種手段。一般情況下,新藥的審批時間為130個工作日,在《第一批罕見病目錄》釋出之後,藥監局将罕見病藥的審批時間壓縮到70個工作日以内。
這就像是從綠皮火車直接換乘了高鐵。
壓縮審批時限,賽諾菲的體會尤其明顯。在多發性硬化症納入《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之後,賽諾菲的治療藥物“奧巴捷”在短短58天内上市,創下了當年中國罕見病用藥上市速度之最。
與此同時,藥監局還敞開大門,鼓勵國外優秀的罕見病用藥到中國來上市。
目錄出台之後,國家藥監局連續釋出了3批臨床急需新藥名單,73個藥品當中,罕見病藥就有34個,幾乎占了一半,而且可以接受境外的資料直接準許上市。
2020年11月,藥監局表示:境内未上市的罕見病藥品,在滿足臨床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附條件準許上市。
由于罕見病患者人數少,難以開展随機雙盲對照試驗,國家藥監局于2020年8月開始,允許通過國内真實世界臨床效果的證據,适當減免臨床資料,減少罕見病藥品的開發難度。
2022年1月6日,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釋出《罕見疾病藥物臨床研發技術指導原則》。該原則建議,罕見疾病臨床資料可通過疾病自然史研究、公開文獻報道、患者登記平台、臨床從業人員調研以及患者調查等途徑來獲得。
根據國家醫保局公布的資料,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國内已經獲批了60多種罕見病藥品。其中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第一批罕見病目錄》釋出至今,國家藥監局準許上市了至少27個罕見病藥品,覆寫了目錄中的16個病種。加上治療如“神經營養性角膜炎”等臨床急需的非目錄罕見病用藥,不到3年時間,藥監局已經陸續準許了近30種罕見病藥品上市。
藥企對于仿制的擔憂,國家藥監局也給出積極回應,于2018年4月發出《藥品試驗資料保護實施辦法(暫行)》(征求意見稿)稱,對罕見病用藥或兒童專用藥,自該适應症首次在中國獲批之日起給予6年資料保護期。
這就打消了企業對于市場競争的顧慮。
新的期待
借《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東風和政策利好,今天中國罕見病市場的“熱”,已不隻停留在概念上了。
外資藥企紛紛在中國申報罕見病藥物。2018年收購夏爾制藥之後,武田成為世界罕見病治療領域的領頭羊,同時積極将一批罕見病用藥引入中國。在2021年的醫保談判當中,武田的2款罕見病藥品成功納入醫保目錄。
武田中國總裁單國洪認為:在中國布局罕見病用藥正當其時。
賽諾菲、羅氏、安進等外企也步步緊跟,渤健的“70萬一針”的罕見病藥納入醫保,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一大批國内企業的研究熱情也被帶動起來,如曙方醫藥、德益陽光、琅钰集團、信念醫藥等等,北海康成更是以“罕見病第一股”的光環成功上市。
2021年10月,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政策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劉軍帥在第六屆中國醫藥與創新與投資大會上表示:國内的罕見病市場需求很旺盛,上升趨勢很明顯。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國家藥監局仍舊認為存在相當的挑戰。
國内對罕見病的認識水準不夠,是影響罕見病藥研發的第一個難題。缺少病因、病理的基礎研究,就談不上研發罕見病藥物。
除此之外,藥審中心也建議企業在研發之初,要開展相應流行病學調研,盡量獲得可靠的資料。
罕見病患者登記與流行病學研究方面,中國已啟用國家罕見病注冊系統,并建立罕見病患者登記制度。首個重症肌無力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已經公布,溶酶體貯積症篩查項目和首個軟骨發育不全隊列研究也正式啟動。這些工作還任重道遠。
至于如何加強對罕見病的基礎研究,健識局從2021年中國罕見病大會上了解到,國家藥監局明确表示要加強與各部門的關聯和配合。
罕見病的特殊性決定了藥物研發需要特殊的對待和管理。徐曉強表示:希望能夠搭建更多溝通的平台,對藥企的罕見病藥物研發作好科學引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