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焦點分析|隻有500萬人的北海道,特斯拉和華為正在争奪儲能市場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勳

在3000公裡外的北海道,儲能市場的火藥味正在變得濃烈。

根據《日經亞洲》報道,華為3月開始将在日本銷售2MWh的儲能系統。他們将從甯德時代等制造商購買電池組用于儲能系統。

華為盯上了資源豐沛、儲能短缺的北海道市場。根據華為日本分公司負責人James Chen的說法,他們打算“在太陽能行業迅速發展,并且降低成本”。話語中不乏野心。

成立軍團,進入大型能源領域後,華為有了更多競争對手。這一次,他們對壘的将是特斯拉。

後者去年就在日本北海道拿到了儲能訂單,提供Megapack電池系統,能滿足500戶家庭1天的用電量,并在今年接入北海道的供電網。

日本對新能源的需求在全球都稱得上迫切,到2030年,他們的新能源發電量就要占到整體的35%,日本經濟産業省(METI)劃撥了近9830萬美元給安裝锂電池儲能系統的家庭和商戶,補貼高達66%。

日本也成為企業們争相進入的市場。僅僅在北海道,就有特斯拉、華為、SB energy等外企,還有本土巨頭發力。

華為2021年成立幾大軍團的時刻,其實也标志着這家公司進入深水區。他們将面臨比手機市場乃至通訊市場更強大和激烈的競争。

前哨

很多人忽略了日本市場的含金量。日本常年是第四大電力消費國,而根據Wood Mackenzie報告,2030年,日本将成為美國、中國之後第三大儲能國,達到25GWh。他們市場增長速度也足以讓公司們興奮,根據市調機構富士經濟的資料,彼時日本太陽能和風能儲能市場将比2020年翻3倍,達到458億日元(約25.56億元)。

中國和美國市場競争已然白熱化,本土廠商實力稍遜的日本,自然成為龍頭企業下一個目标。特斯拉為了搶客戶不惜餘力,根據三菱研究所資料,2019年日本制造的工業用固定電池每千瓦時成本到達了24萬日元(約合),而特斯拉給出的價格是40美元(約合),是前者六分之一,華為價格還會更低。

除了北海道Battery Power Park項目,特斯拉去年11月還拿到了J-Power在廣島的訂單。電力公司Japan Renewable Energy也宣布使用了特斯拉的儲能系統。

國内廠商中,比亞迪很早就進入了日本。2015年,他們在日本儲能系統的出貨量就到了130MW/60MW。不過,光伏龍頭們更多還是在去年才開始提速儲能出海。在J-Power項目中,競标的除了特斯拉,還包括中國的光伏電池制造商晶科能源。

雖然沒拿下J-Power單子,但晶科能源主打的家用儲能系統SUNTANK,也在去年8月通過日本大型綜合商社丸紅對外銷售。

日本公司看到了跨國企業們咄咄逼人的進攻,也開始行動。北海道成為了日本儲能市場的前哨2020年,三菱UFJ就和軟銀旗下的子公司SB Energy共同出資,在北海道二海郡八雲町啟動了日本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配備了存儲容量高達27.8MWh的锂離子儲能電池,當時SB Energy号稱,這一項目會成為日本最大的帶有蓄電池的太陽能發電廠之一。

美國、中國、日本本土的公司們都希望在2030年更多占領市場。即便日本本土企業在成本控制上略遜一籌,但很難說他們毫無機會。去年10月,日本内閣設立了目标,未來要将日本本土生産的工業用固定電池價格降到目前四分之一。在商業環境更保守的日本,地頭蛇們仍有強大的客戶資源。有100多年曆史的住友電氣工業每年會給日本使用者傳遞幾十套儲能系統,客戶包括東京電力公司。他們也在北海道部署了17MW/51MWh的儲能系統,直連至風力發電廠。

混沌市場

儲能在新能源産業中必不可少,锂電池成本持續下降标志着儲能已經有了發展的基礎。而各國政府積極補貼又給它持續輸送彈藥。包括特斯拉、甯德時代的公司,都信心十足地将儲能看作第二條增長曲線。

這場規模浩大的轉向剛剛開始。美國能源環境署EIA釋出了一個讓人不安的數字:儲能成本在三年中下降了70%,而且每年還會以8%的速度下降。這背後主要原因是電池技術飛速疊代,2019年時,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每千瓦時成本就比2010年時下降了85%。

光伏元件、矽料等行業集中度極高,新入者已經很難有發揮空間,但儲能可以說剛剛開始劃分格局,2020年,國内儲能系統排名前五的公司,出貨量占比還不到30%。

價格戰初現端倪。2020年末青海光伏儲能項目競價公示,比亞迪重新整理了投标單價,低到了1.06元/wh,而在當年初,儲能系統報價還在2.5元/wh左右。

這種做法其實稱得上激進。目前國内儲能市場籠罩着疑慮。政策配套沒跟上是最大的短闆,直到去年7月23日,國家才釋出了《指導意見》,劃定了儲能走向市場化的時間點:到2025年,實作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到2030年,實作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國内也有不少省看到機會。以安徽為例,合肥号稱要“全面打造光伏第一城”,中航锂電在合肥長豐縣的電池+儲能項目,總投資達到248億, 蚌埠市五河縣則引進了林洋能源的風光儲一體化項目,投資108億。

除了太陽能,安徽還有遠景能源在濉溪縣、協合新能源在亳州谯北的風電+儲能項目,都是50MWh以上的手筆 。

相比盈利模式清晰的光伏發電,打輔助的儲能在國内還處于混沌期。儲能最清晰的盈利路徑,是在低價時儲存電能,高價時售出,但因為國内儲能沒有實施階梯式費率,可以預想在短期内,入場者連如何營收都缺少章程。對于參與者,這是需要流血進入的賽場。

而海外市場的确路徑更明确。美國儲能除了補貼,可以靠參與市場化營運、峰谷套利等等辦法盈利,日本、歐洲戶用儲能是大頭,即便未來補貼退坡,靠龐大的戶用人群,也有足夠的想象空間。

即便如此,海外儲能發展也在這幾年才有明顯增長。特斯拉2015年時就推出了戶用儲能産品Powerwall,但回頭看,他們并沒有多少先發優勢。

除了政策、市場外,儲能本身還有需要攻克的技術問題。根據澳洲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科接受每日經濟采訪時估算,目前全球電池廠商生産5年多的電池産能,僅能滿足東京全市停電3天所需的電能。加之特斯拉在澳洲的儲能項目,SK能源在南韓蔚山的儲能電站都發生火災,廠商們還繞不開安全性的障礙。

無論描繪的未來“萬億”市場多麼繁榮,儲能在當下隻能說剛剛邁出第一程。它有着能成為增長引擎的潛力,無論是華為還是特斯拉,都不會放過市場空白期,即便他們都隻能試探着走出下一步。

圖檔來自36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