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 · 傑西
主播 | 樊登讀書 · 楊槍槍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讓人倍感憤怒、焦慮、抑郁的人或事。
但情緒失控隻會讓你失去理性,進而輸掉自己。
今天給大家分享樊登老師解讀的書籍——《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讓你學會管理情緒,而不是淪為情緒的奴隸。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一個送出的方案,上司總是通不過;
叛逆期的熊孩子,事事都和你對着幹;
有重要的事趕飛機,結果路上堵車,心急如焚地趕到後剛剛起飛;
在這樣的場景下,你是怨天尤人借機爆發,被情緒牽着鼻子走?還是冷靜分析,平靜解決?
其實,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都取決于你想法。
不要讓生活中的人和事牽着我們的鼻子走。
美國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埃利斯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書中提到:
“人們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是被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搞的心煩意亂。”
控制自己心裡那些瘋狂念頭和情緒上的過激反應,改變它們,就是真正的赢家。
一個人有怎樣情緒,就有怎樣的生活。

一個人最大的能力,就是能控制好情緒。
雖然不易,但确實需要,不要因為情緒失控而讓人生失控。
前段時間,在内蒙古標頭市有一名19歲的男子,傍晚時突然從3樓的廚房中,向外怒扔鍋碗瓢盆。
甚至還把平時鍛煉用的,幾十斤沙袋也順着窗戶扔到了小區的樓下。
幸好當天下着小雨,外出人少,沒有人員傷亡。
當民警趕到時,發現他的家裡已經被砸得一片狼籍。
鄰居們很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他的行為如此過激?
當民警了解到事情的起因時,19歲男子給的理由,令我們大多數人難以了解。
男子說:“因為當時到了吃飯時間,家裡沒有人給他做飯,情緒一下子就失控了。”
一個人的情緒,若不被妥善地管理好,自己的狀況就會越來越糟糕。
随意暴躁和發洩,隻會給親近的人帶來煩惱。
埃利斯在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生氣肯定是不賴的感覺,可以暫時地叫你不那麼郁悶,但生氣難以解決無法消失的問題,還會讓問題變得更糟”。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有些人因為一件小事就被無限放大,最後擾亂了自己和别人的生活,甚至釀成大禍。
如果把人的喜怒哀樂比作自然現象,憤怒就像火山爆發。攻擊性強、殺傷力大,一旦爆發便難以遏制,并且事後無法恢複原狀。
就如19男子的行為,隻因一頓飯引發的沖動,進而毀了一個廚房,也毀了他在别人心中的形象,這些都是無法挽回的,得不償失。
有研究表明,人情緒激動時智商是零,沖動下所做的決定往往都是錯誤的,是以,沒有哪一件事是因為發怒進而解決的。
其實,我們多半生活在想象中,事往往壓不垮我們,壓垮我們的是情緒。
避免别人觸動你情緒爆發的底線,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掌握生活的主導權。
有壞情緒是本能,控制住了才是本事。
作家狄更斯曾說:
“情緒心态之健全,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一個人能否控制的了自己的情緒,直接決定着你的人生,預示着你未來。
劉亦菲今年在一個綜藝采訪中說到,自己已經9年不發朋友圈了,有的時候會看看别人的,給他們點贊。
主持人問其原因,她說:“覺得自己的意志力不是很強,情緒也會起起落落,不希望養成情緒不好就在朋友圈裡宣洩,她害怕自己上瘾。”
為了讓自己不随意發洩情緒,她選擇通過這種方法來修煉自己的内心,也不願意跟别人分享負面情緒。
其實,沒有純粹的負面情緒,隻有負面的态度。
如果一直抱着負面态度,我們就會無法找到情緒正面的意義。
創造自己情緒的轉折點,找到自己方法,把委屈釋放掉。
心理學家說過一句話:“所謂高情商,就是把不能控制的情緒變為可以控制,進而增強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同一件事處理方法不同,結局也會不同。
一位陸軍部長找到林肯,氣呼呼地說一位少将侮辱他質疑他。
林肯說:“你可以寫一封尖刻的信,狠狠地罵他一頓。”
部長立刻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拿給總統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寫絕了。”
當部長準備把信寄出時,林肯卻建議把信燒掉。部長不解?
林肯說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你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事情你已經解了。
林肯的做法,是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保持立場,别被拉進漩渦裡。
承認自己有情緒,也接受别人是有情緒的人,内在平衡了,才能和别人更好的相處。
管理情緒,也是同自己和解的一個過程。
生而為人,誰的生活沒有煩惱?有人放任壞情緒滋長蔓延,有人用冷靜平和修煉自己。
對待負面情緒不是壓抑它,也不是發洩它,而是要安頓它,要找到它的來處,和合理的去處。
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敵人其實并不是缺少機會,或是資曆淺薄,成功的最大敵人是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
憤怒時,不能制怒,使周圍的合作者望而卻步;
消沉時,放縱自己的萎靡,把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白白浪費。
情緒穩定,諸事順遂!
錯誤的認知,是不正常情緒反應産生的根源之一。
當情緒産生時,了解它,分析它,思考自己的信念與認知是否理性。
首先,有幾種情況容易産生情緒;
第一,性格太軟,容易感染别人的喜怒哀樂。
第二,沒有主見的人,自己對任何事都沒有自己的想法。
第三,太在意别人對自己的看法。
第四,特别自卑的人。
其次,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人和事,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在牽着我們的鼻子走。
經常有人告訴我們不要被情緒控制,不要發脾氣,平和待物,這些道理都懂,如何才能做到?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給出了管理情緒ABC原理:
A事件,B你對事看法,C是我們的情緒。
情緒并不是由事件直接導緻的,而是我們想法導緻的。
比如堵車這件事,堵車是原理A,是事件。
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世界上不可控因素太多,是選擇破口大罵憤怒不已,還是選擇在汽車裡放一段舒緩的音樂,靜靜等待。這是原理B,你對事情的看法。
角度不同看法不同,是以,你的看法會直接導出結果,也就是原理C,我們的情緒。
這個原理就是說,壞情緒的發生都有誘因,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看待,想要的結果是什麼?
就如19歲男孩的行為,沒有人給自己做飯,他可以選擇讓家人去做飯或者自己點外賣,就不會導緻打砸事件,既損失家庭财産又傷了感情。
遇事不慌,淡定從容,看淡一些人和事,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并非生活過于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影響。
埃利斯說人隻有三件事可做:思考,感覺, 行為。
我們對待事情的看法和想法、其實都來自認知。
當你看到更大的世界,你會明白所有的過度敏感,隻是因為你對眼前環境的無能為力。
說到底,修煉情緒,修的是眼界,煉的是認知,成的是格局。
多讀書,多交流,認知上去了,看一切就順眼了。
人的一生很長也很短,我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都是自己賦予的。
不要因為别人的隻言片語,影響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人生而自帶情緒,這很正常,得到禮物我會快樂、輸了比賽我會難過。
不能要求一個人完全沒有情緒,我們要的是認識它,跟它和解,并學會駕馭情緒,不被情緒左右。
控制情緒是人生的必修課。
點個「在看」,真正厲害的人,早已學會不以心情為導向,而以成果為導向。
作者 | 傑西,記錄自己,記錄生活,抒發心靈,愛瑜伽愛寫作。
欄目主理人 | 徐徐來
排版 | 鄭向北
音樂 | Piano Diary - Tell Me 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