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十一:武則天稱帝、王俊傑破吐蕃)

公元690年

武則天稱帝:天下第一女皇帝

公元690年9月,武則天改唐為周。在神都洛陽則天門登基即位,改元天授,尊号聖神皇帝。

在中國古代男權社會中,對于女性幹政,曆代都備受争議。是以,武則天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基之路異常艱難。那麼,武則天為何要拼盡一生,冒着生命登上帝位呢?僅僅是因為她權力欲旺盛麼?

或許并非如此,武則天也是“形勢所迫”罷了。首先對武則天來說,她并不缺權力。在她稱帝之前,她已和丈夫并稱“二聖”。在唐高宗生病期間,她也一直在涉及朝政事務。後世人們總會批評權臣攬政,外戚專權,宦官壞政。如果遇到皇帝生病的情況下,抛開對于女性的偏見,這豈不是更為穩妥的方式嗎?

唐高宗去世後,他的遺诏中也明确提到“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氏決定”。日夜陪着唐高宗的武則天,或許才是那個更能站在整個皇室的角度去考慮江山的人,也是那個更熟悉,更有能力處理好朝政的人。更何況,她稱帝時已67歲高齡。相較于她稱帝的15年,她當皇後和太後一共長達41年。如果想稱帝,何以必須等到如此高齡?

是以說,武則天缺的從來不是權力,也是以不會被權欲所擺布。

其次武則天是真正愛唐高宗的。她想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唐帝國,讓丈夫的帝國能夠繼續穩定持續下去。但是,他丈夫的去世,留給她的是一個并不穩定的帝國:繼承人都太不靠譜。太子李顯在唐高宗駕崩四天以後即位,成為唐中宗。與老成的武則天相比,李顯此時雖已28歲,但更接近是個政治素人。不然怎麼會堂而皇之的說出“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這樣沒有政治智慧的話語。

李顯想得太過簡單了,他雖然被武則天架空,但打算希望依靠外戚韋氏來奪回自己的權力。但李顯并沒有想到,如果他成功了,他有能力從外戚手中再拿回權力嗎?他有能力推翻母親武則天嗎?這兩點都想不明白,他又有什麼能力治理國家?

于是,中宗李顯被武則天廢掉,立李旦為帝,為唐睿宗。可是當人們回頭再看曆史時,給李旦的标簽僅僅是兩度稱帝,兩度禅位。兩度稱帝靠的是别人,自然兩度禅位也是迫不得已。如此性格軟弱,能力欠缺的皇帝,武則天怎麼能将李唐王朝安心地交給他?

最後武則天為形勢所迫稱帝,但如此形勢,也有她努力的因素。畢竟在男性社會中,去接受一個女性上司人是太難了。武則天作為成熟的政治家,必然深谙此道。是以她兩個方面做足了功課,讓“形勢”成為自己的助手。一方面,她做好了輿論準備。在她稱帝的兩年前,即688年,她密派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去做一塊“瑞石”,在上面刻上“聖母臨人,永昌帝業”這幾個字,并号稱在洛水中發現的。武則天得到這塊石頭後大做文章,先是命其石曰“寶圖”。之後又下诏親拜洛水,去接受上天的授徒。接着又去祭拜蒼天……一整套“大楚興陳勝王”的把戲,用盛大的典禮進行包裝,為稱帝做最後的宣傳。

她還大力推廣佛教,并利用佛教來為自己的合法性提供基礎。在稱帝前幾個月,她讓僧人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則天是彌勒菩薩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

另一方面,她要有執政政績,掌控人才是重中之重。為此,她進一步發展了自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在貞觀年間共錄取進士205人,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期間共錄取一千餘人。武則天還發明了“殿試”,選拔人才不問出身。這一套操作的确獲得天下仕子之心。于是一些人認為,與其報效昏庸的男性皇帝,還不如效忠賢明的女皇帝呢。

結論:武則天的稱帝,并不能簡單地稱是權欲使然,而是形勢使然。在武則天的統治之下,國家穩定發展,并沉重打擊了曾經的“關隴集團”。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十一:武則天稱帝、王俊傑破吐蕃)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十一:武則天稱帝、王俊傑破吐蕃)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十一:武則天稱帝、王俊傑破吐蕃)

公元692年

王俊傑破吐蕃:安西四鎮的收複

公元692年,女皇武則天任命唐将王孝傑為行軍大總管率領西征,王孝傑不負所望,大破吐蕃軍隊,收複了被吐蕃占據的安西四鎮,重新樹立起在西域地區的軍事和政治權威。

武則天平定擁護李唐的徐敬業叛亂後,為了穩固邊境軍心,提出明主治國,在于施行仁義而不是擴張地盤。于是,她下令削減戍守西域地區的安西四鎮兵力,大批守軍從安西四鎮撤離。但她脫離實際的撤軍行動,并沒有換來和平穩定,反倒造成了安西四鎮的力量空虛。唐軍邊防将士前腳剛撤離,對西域虎視眈眈的吐蕃軍隊就趁虛而入,奪走了安西四鎮。

武則天見到吐蕃勢力滲入安西地區,不甘心安西四鎮淪入敵手,但她剛說過處理周邊民族的關系要以德服人,不好意思立刻食言,于是指令依附唐朝的西突厥部族領袖斛瑟羅出征。斛瑟羅此前受到吐蕃侵略,不得已歸順唐朝,有了帶兵西征、收複故土的機會,欣然領命向天山以北的吐蕃軍隊發起進攻。但斛瑟羅的實力有限,反倒被吐蕃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

大戰失敗後,武則天雖然心急如焚,但意識到吐蕃軍力強大,也不敢貿然出兵。她認為蠻夷内部局勢不穩,就想要等待機會,等到吐蕃自身政局變動,然後派兵對其予以徹底打擊。而這個時機并沒有讓武則天等待太久。吐蕃舊首領病逝後,新即位贊普年幼,當權的噶爾家族把持了朝政,年輕的新贊普對噶爾家族日益不滿。噶爾家族為了穩固内部的政治局面,讓駐紮在安西地區的吐蕃軍隊,陸續調離回吐蕃。武則天認為打擊吐蕃的機會到來了。

她看準形勢,想要趁吐蕃兵力正弱時展開進攻。可千軍易得,一将難求,派誰去打這場仗呢?武則天思前想後,決定任命大将王孝傑率軍出征。之是以選中王孝傑,是因為他的個人經曆十分傳奇,王孝傑曾在高宗時以副總管的身份參加了唐朝與吐蕃會戰。由于唐将配合不當,唐軍大敗,王孝傑也被吐蕃俘虜。被監禁本來是要被處死,沒想到卻被吐蕃王芒松芒贊見到王孝傑的面容後,忍不住痛苦落淚說,你的相貌跟我去世的父親真像!就這樣,吐蕃王非但沒有殺王孝傑,反而對他照顧得很好,後來王孝傑經過千辛萬苦,回歸了中原。

在吐蕃生活多年的王孝傑,對敵人的情況了如指掌,本人又是久經戰陣的将軍,是以武則天認定,王孝傑一定能夠率軍戰勝敵人,重新收回安西四鎮。為了盡快取勝,武則天還為王孝傑配備了兩個助手,一個是庭州刺史唐休璟,此人對西域的地形頗為了解,另一個助手則是阿史那忠節,阿史那忠節雖然是突厥人,但終于朝廷,本人長期居住在西域,手中擁有大量的精銳胡兵。

王孝傑的大軍有備而來,在和吐蕃守軍的交戰之中,局面很快呈現一邊倒的局勢,勢力孤弱的吐蕃軍隊難以抵擋唐軍進攻,唐軍最後取得了勝利,王孝傑重新收複了安西四鎮。

取得大勝之後,王孝傑班師回朝,為了保障唐朝對安西地區的牢固控制,王孝傑向武則天提議,說應該重兵駐守安息,此前安西之是以被吐蕃占據,就是因為朝廷在西域沒有重兵。武則天欣然采納了王孝傑的建議,她命三萬大軍開赴安西,在這一地區長期駐紮下來。如此,唐朝在西陲邊防體系得到了恢複和鞏固,吐蕃對安西的觊觎,也暫時告一段落了。

697年,契丹入侵河北,王孝傑任清邊道行軍總管,率軍讨伐契丹可汗孫萬榮,戰死沙場。

結論:王孝傑擊破吐蕃,重新恢複了唐朝在安西地區的軍政體系,唐朝在西陲邊防體系得到了恢複和鞏固,對唐朝的邊境穩定和内部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十一:武則天稱帝、王俊傑破吐蕃)

唐朝擁有57萬精銳, 8700萬人口, 為何卻打不過三百萬人口的吐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