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接連損失關羽張飛兩員大将,劉備怒伐孫權,夷陵之戰爆發,結果如何?

孫權攻取荊州,殺害關羽父子後,劉備的憤怒難以言表,極其信賴、欣賞的關羽,被孫權帳下不知名的小将斬掉首級。

孫權要是光明正大地殺掉關羽也就罷了,而他卻是在關羽與曹操軍團奮戰,不加防備時,偷偷地從背後捅了最厲害的一刀,襲取了荊州,斷掉關羽的後路。無論是念及兄弟之情,還是考慮政治利益,劉備都要伐吳。

隻是,稱帝大典暫時拖住了劉備沖動的步伐。建立蜀國後的劉備,徹底解除羁絆,此刻的他,做出人生中最為錯誤的決定,傾全國之兵讨伐孫權。

接連損失關羽張飛兩員大将,劉備怒伐孫權,夷陵之戰爆發,結果如何?

諸葛亮首先站出委婉地向劉備表示反對。諸葛亮認為,孫權雖然取得荊州,但礙于曹魏勢力雄厚,不會再有危及蜀國的舉動。如果劉備現在出兵讨伐孫權,則會陷入纏鬥無法自拔,徹底斷裂孫劉聯盟,曹丕要是在這時候乘機攻擊蜀國,那可太危險了。然而劉備下定決心,堅定地拒絕了諸葛亮的提議。

就在劉備釋出軍令,調集軍隊,籌備糧草,即将攻打東吳的時候。又傳來一條令劉備心痛的消息,張飛被殺。

張飛英勇善戰,雄壯威武不減關羽,但是在性格方面,張飛與關羽稍有不同。關羽關心士兵,對士大夫不屑一顧;張飛很尊敬士大夫,但不關心士兵。劉備要征讨孫權,他指令張飛率兵一萬人從阆中出發,與劉備大軍在江州會合。

張飛在發兵前,因瑣事責打帳下将領張達、範強,并怒稱還要重罰。張達和範強畏于責罰,私下商議,決定殺死張飛,投降孫權。于是,這兩人乘張飛睡覺時,割下張飛的頭顱,順長江而下向孫權邀功請賞。

接連損失關羽張飛兩員大将,劉備怒伐孫權,夷陵之戰爆發,結果如何?

張飛的死,仿佛在劉備心頭再次狠狠插上一刀。張飛雖然是因為暴虐寡恩而被部下殺害,但憤怒到極點的劉備已經不考慮這些了,他将害死張飛的這筆賬算到了孫權頭上。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幾乎盡出益州之師,親自統帥大軍進攻孫權。沿途軍隊絡繹不絕,江東震動。

孫權并不想和劉備作戰,他看得出來劉備這次是玩命。在孫權眼中,利益才是最為重要的。他取荊州,就是畏懼關羽聲威,害怕劉備勢力過于強大。

如今,孫權已經奪得荊州,暫時不用考慮劉備的威脅,便将目光再次轉移到曹魏身上。孫權認為,與劉備比起來,曹丕才是最可怕的敵人。經過反複思量的孫權決定,應該盡量避免與劉備的這場不必要的戰争!

接連損失關羽張飛兩員大将,劉備怒伐孫權,夷陵之戰爆發,結果如何?

在東吳,諸葛亮的親兄長諸葛瑾擔任重職,又和劉備很是熟悉。派遣求和的使者,諸葛瑾最合适不過。諸葛瑾把劉備當聰明人,和劉備玩起了一套選擇權的把戲。

信中寫道,劉備你不要因為顧及和關羽的感情,而忽視了振興漢室的大義,你應該繼承先帝的旗幟,不要為了荊州蠅頭小利而與孫權起争端,忽視天下大業。況且,即使你把孫權看成十惡不赦的敵人,那麼你最先的仇人曹魏又該擺在什麼位置呢?

然而兩個愛将被殺,荊州被奪,氣憤到極點的劉備根本不吃他這一套,完全置之不理。孫權幾次求和遭拒,隻好做好與劉備大戰的準備。既然戰争已經不可避免,孫權便開始規劃如何降低傷亡,增加勝利的機率。

接連損失關羽張飛兩員大将,劉備怒伐孫權,夷陵之戰爆發,結果如何?

由于害怕曹丕在劉備攻擊荊州的時候從合肥出兵南下直取濡須口,進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孫權經過慎重考慮,不顧自己的身份,向晚輩曹丕請降。

魏黃初二年(221年)八月,孫權派使者向魏稱臣,還奉還了曾經俘虜的兵士。朝廷諸臣都非常高興。曹丕認為孫權遠道投降稱臣,如果去讨伐他的話,會使天下願意歸附魏國的人産生疑心,便加封孫權為吳王。

劉備帶領大軍,進軍神速,而孫權占領的巫縣、秣歸一帶亦處于高度戒備狀态。戰火硝煙彌漫,最終,三國時期著名的“夷陵之戰”以蜀國兵敗而結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