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選擇離開上海的本地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上海,中國大陸城市的天花闆。

每年不計其數的年輕人,花能在自己家鄉住大房子的價錢,來到上海,委身十幾個平方米之間,起早貪黑工作,擠進地鐵,塞入車龍,貪一杯梧桐區的咖啡。

在這些年輕人、或者說許多中國人眼裡,上海本地人,某種意義上,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

但有一部分上海人,卻選擇離開上海。

選擇離開上海的本地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離開上海,

證明自己沒有想要享受出生地紅利。”

我在上海出生,在上海工作。身邊的上海人幾乎和我一樣,都是這種成長路徑。我們每個月拿着小一萬塊錢,住家裡的房子,開家裡的車,确實衣食無憂。

前兩年,北上廣奮鬥味特别濃。來上海打拼的年輕人,和我們上海本地年輕人,甚至有一點敵對的意味。

這些年輕人把自己稱作“滬漂”。滬漂們總對我們說:“你們生活得太容易了。”

當時我周圍的上海朋友最大的困惑就是:

“我們在本地,住自己家裡,不想那麼拼搏真的有錯嗎?”

我曾經有幾個關系特别好的朋友,五個人裡,三個是本地人,兩個是在上海讀書,然後留在上海的。

畢業之後的第一年大家經常在一起玩,那時候《北京女子圖鑒》《上海女子圖鑒》好像剛播出不久。有一個周末,我們一起在朋友家吃火鍋看劇,就看了一會,其中一個上海本地的朋友就說“有點過了”。

但另一個因為工作留在上海的女生看哭了,還說了句:“你們永遠都不會懂這種辛苦的。”

選擇離開上海的本地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也許,暗地裡有一種想要去“懂這種痛苦”的沖動,是以我決定離開上海。

周圍很多人都不了解。在他們心裡,像我這樣,能在上海穩定、舒适的生活,這已經是他們的終極目标。

最不了解的,當然是我的爸媽。

他們反複地說:“隻要留在上海,一切都是友善的,你留在上海我們才能照顧好你,你留在上海才能過一個不讓我們操心的人生。”

他們難以相信,我會放棄這樣一個大部分中國人都趨之若鹜的生活。

我選擇要去的地方是雲南,我想在那裡開個咖啡店,或者開個民宿,脫離大城市,讓自己惬意點。

現在,我在雲南定居下來了。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我用了兩年時間去适應。雖然,還是和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不一樣,但至少,我可以告訴我那些敢于一直在奮鬥的朋友:

“你看,我也不是個隻會享受出生地紅利的人啦。”

“戀愛裡的平等,

離開了上海後才實作。”

我和女友在上海念大學,我是本地人,她來自中部二線城市。我們談了差不多四年,感情一直都非常的穩定,打算畢業就結婚,雙方的父母也都見過了。

當時和他爸媽見面時,他媽媽跟我說:“你倆以後就留在上海發展吧,挺好的,你還是本地人,友善些,你們還能互相照顧照顧。”

在老一輩眼裡,“上海本地人”意味着穩定,是完美的結婚對象。

女朋友畢業之後,工作一直都挺不順心。在上海的時候,我們一起住在我家的另一套房子,沒什麼生活壓力。可是,她是一個很有事業心的女生,又剛好遇到了自己所在的行業,整體受挫。

她是從事線上教育行業的。去年,她一年之内換了三次工作,三次都是被“優化”掉了。其實我和她都清楚是行業的問題,但是她過不去心裡那道坎,整個人特别的消沉。跟着這種情緒,我們的感情也出現了問題。

她總覺得自己拖累我了,有一次争吵,她說:“如果你找個上海本地的女孩,應該能過得更好。”

選擇離開上海的本地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我們以前從未因為我們來自不同地方而争吵過,是以當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挺意外的,我想,這是在她潛意識裡的東西。

沖突最激烈的一個月,我們為了“上海本地”的話題吵過三次。最後一次,她提了分手,她說覺得自己很糟糕,不想耽誤我。然後搬離了上海。

我決定離開上海,追回她。她周二走,我周五提離職,隻帶了一箱衣服,想都沒想就登上了飛機。

過去的二十幾年,我沒有一刻想過自己會離開上海。但真的離開以後,我才後知後覺地發現離開的必要性。

我追回她了。我們在新的城市,租了房子,各自找到了工作。一起生活到了現在,馬上就要結婚。

在這個二線城市裡,我們的身份變得更平等了。我不再是不太需要努力就可以坐吃紅利的國際都會本地人,她也不再需要擔心自己成為我的累贅。

我們和這個二線城市裡來自所有地方的年輕人一樣,平等地奮鬥和生活着。

我需要在這裡思考怎麼存錢買房、怎麼省錢買菜,而這一切讓我二十幾年的人生,第一次有了不一樣的觸覺和生命力。

“奮鬥成了在上海的政治正确,

我不喜歡。”

雖然現在大家都在說“躺平”,但作為上海本地的年輕人,在上海躺平,卻變得很微妙。

我身邊有些曾經有穩定工作、住家裡的朋友,确實接近某種躺平的狀态。但和其他選擇躺平的年輕人總會受到鼓勵不同,當我這些本地朋友選擇躺平時,聽到的總是有些帶刺的話,例如:

“上海人嘛,正常的。”

久而久之,你就會感覺,作為上海人在上海躺平,是一件會被瞧不起的事情。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和其他來到上海的年輕人一樣,“卷起來”。

來上海打拼的人可能無法躺平,而在上海的年輕人,不敢躺平。

選擇離開上海的本地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其中一個朋友,之前生活安逸,後來從錢多事少的工作中離職,開始“奮鬥”。他覺得住在家裡不行,要搬出去住,才有奮鬥的感覺,是以他從靠近市中心的位置,自己租房子,搬到了郊區。

我其實挺不了解這種行為的。他們忙碌,不是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忙碌,而是為了不成為别人口中的樣子而忙碌。但現在這樣的氛圍,越來越濃厚了。

這就是我離開上海的原因吧。周圍的人太卷了,而且,他們大部分,可以稱得上是“為卷而卷”。我呢,就不太在意别人會怎麼說,是以還是想要選擇一個躺平的人生。

既然在上海躺平,已經變得“政治不正确”,那我不如換個地方。

很多和我一樣的上海本地年輕人,都不希望在上海假裝奮鬥了,大家都想選擇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

現在,我在成都。入職新工作時,同僚知道我是上海人,不解地問我:“你個上海人為什麼還要出來吃苦啊。”

我很想告訴她,事實上,我留在上海,可能更苦。要麼工作苦,要麼心裡苦。

選擇離開上海的本地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寫在最後

在很多人眼裡,上海是一座遊樂場。辛勤工作,就能獲得這座遊樂場的入場券。

但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遊樂場的,特别是,在這個遊樂場裡足夠久了以後,一些人會成為關于這座城市的一種想象、一處景觀、一類符号,唯獨沒法好好地做普通的自己。

是以,離開上海的上海本地人,還有千千萬,原因,肯定也還有千千萬。

“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相反,“我往何處去”,這道題對于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可能更難。

采訪|pp、鐵塔貓

撰文|pp、鐵塔貓

圖檔由采訪對象提供

選擇離開上海的本地年輕人,都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