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中的鄉愁——修表匠

作者:我的名字也叫紅

作者 馬金江

記憶中的鄉愁——修表匠

說修表匠,須先弄清“鐘表”的概念。鐘和表不是一回事兒,鐘是挂在牆上或放在桌上;而表比鐘小,是可随身攜帶的。本文說的修表匠指的就是修手表的匠人。

手表,又稱腕表,是戴在手腕上的計時儀器。

說起手表的由來,挺有意思。1904年法國珠寶商卡地亞接到一飛行員的訴求,怎樣在飛行中不用從口袋掏懷表就能看到時間。卡地亞想出了用皮帶系扣,把懷表綁在手腕上的做法,這就是最初的手表。後來将此商業化,很快普及到全世界。

大陸是在1955年由天津華威鐘表廠(手表廠前身)生産出中國第一塊手表,當時命名“五星”牌。現在說起手表,好像已經過時,可是在1970年代,那可是時尚、财富、地位的象征,是每個年輕幹部職工的夢想。誰要能戴上一塊全鋼防震17鑽的“東風”或“上海”牌手表,比現在人開“寶馬”還氣派。

記憶中的鄉愁——修表匠

不光戴手表的氣派,那時修手表的也特别風光。在人們的心目中,修表匠不僅技術高精尖,職業高大上,收入也讓人另眼相望。

其實當個好的修表匠也不容易。首先要懂原理構造,其次要識記上百零件,再次要熟練拆裝。沒有兩三年功夫幾百次的體驗不敢稱“匠”。尤其是對手表進水、走時誤差、表蒙劃痕、劇烈磕碰、丢把折帶等各種常見毛病,要做到一看便知、手到病除更是不容易。不說手藝高低,單說戴着修表放大鏡,手拿專用工具,小桌前、台燈下,平心靜氣不煩躁,一坐就是幾小時,能練就這一功就不一般。

有人說:“時代發展快的驚人,連讓人思考的時間都沒有”。修表業就是這樣。

1980年代以後,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全國建起了上千家合資表廠,利用機芯組裝,品牌多不勝數,手表大普及,人人都戴上了。這給修表業帶來了興旺,給修表匠帶來了希望。然而,好景不長,随着廉價的電子表、石英表及機械自動表瘋狂的湧入,尤其是1990年代後BB機,手機的出現逐漸取代了手表,修表匠的生意日漸暗淡。機械表沒人修了,整天靠賣電池過日子。

人們都習慣了用手機看時間,作為計時工具的手表,則失去了它的本義,成為一種裝飾、禮品和投資。少數手戴名牌金表的,不過是土豪顯富的手段。

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手表,這個才誕生一百多年的東西已經離我們而去,且漸行漸遠;而風光一時的修表匠們,改業的改業,轉行的轉行,早已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記憶中的鄉愁——修表匠